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2021-03-25 06:09张飞龙
大理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人工智能思政

赵 炎,张飞龙

(1.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太原 030024;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191)

“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1〕的趋势已势不可挡,同时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强调“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极大提高其精准化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2〕。人工智能正日益成为国与国之间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赛场和推进多领域“互联网+”的关键技术,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讲话中论述思政课结合新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新技术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青年成长发展答疑解惑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发展创新的紧迫命题。

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够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一是因为它能通过深度学习、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等技术搜集、分析、预测大学生思想发展动态和行为变化规律,二是因为人工智能与思政课教学对象存在一致性即都指向人的意识活动,但人工智能是通过算法等机械形式对大学生思想动态进行跟踪计算,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的意识活动实施影响以使其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所以人工智能可以作为一种技术或手段运用于思政课教学中,但不能完全代替思政课本身。

一、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彰显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4〕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领域需在改进中不断加强,将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有利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而且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与期待。

(一)思政课教学精准化以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课程”〔5〕。思政课教学精准化即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以把握不同学生群体不同成长发展阶段新特征。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期和攻坚期,复杂社会存在多种呼唤多种声音,包括不同阶层的不同利益诉求,西方各种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思潮的争辩,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质疑和前途的担忧等,同时在高校也存在通过学术理论的渗透来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鼓吹大学生学习观念西化,买通学术精英大力推崇新自由主义,通过互联网大肆宣扬西方制度理念和生活方式等。

人工智能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化在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表现为有利于教师精准把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威胁,另一方面表现为有利于教师精准把握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危机。人工智能实现了高校思政课教学低阶教学功能的替代,即智能教学设备逐步进入教学环节,通过数据挖掘、聚类与分析等技术动态多维展示学生学情状况,辅助教师承担教学素材采集、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答疑、教学测试及评价等程式性工作,让高校思政课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教学本身,关注学生本身。人工智能可辅助教师采集与课堂内容匹配度高的教学素材,在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方面可因时因势分析出关于我国意识形态方面建设的要求和存在的问题,使得思政课教师可精准把握不同阶段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问题,从问题入手开展思政课教学。另外,人工智能建构了“因材施教”的智慧成像模式,高校思政课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动态分析大学生近期上网浏览痕迹,将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与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高度匹配,进而对我国党情、世情、国情产生全新的学习传递方式,可以及时关注学生对国家及社会重大事件的思想变化和疑惑,在实现思政课教学与学生之间高关联、高沉浸、自适应过程中及时精准把握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变化。应该注意的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大学生上网浏览痕迹的分析应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开展,人工智能运用到思政课教学的前提是保证大学生个人隐私权不受侵犯。

(二)思政课教学生动化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度

思政课教学生动化是指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有感官上真实的接触,即学生可以真正看得到、摸得着、闻得到所学知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中强调高校思政课要将教育引导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作为教学目标中的一部分,可见高校教师是否善于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生能否正确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评判高校思政课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高校大学生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深性和课堂讲授方式的枯燥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度从广度和深度来看并不是很强。

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思政课堂将大幅提升课堂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如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实现思政教学的分布式虚拟现实课堂的建设,即身处不同物理位置的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共同参与到同一虚拟世界中来,教师通过构建与教学相关的虚拟世界,如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现场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实现同一时间不同空间资源共享(即学生学习的泛在化),还可以实现不同时空教学资源的跨越(即教学资源的生动化)。另一方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日常通俗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避免泛娱乐化的同时也要避免过分学理化。大数据挖掘技术与智能分析技术可以通过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和心理测度变化精准分析出个体学生的个体学习特质,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接受程度、学生学习目标等,并可提出与学生发展需求和兴趣状况高度适配的教学方案,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浅出有趣有料。

(三)思政课教学泛在化以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

思政课教学泛在化是指大学生可以时时学思政、事事有思政。“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必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必将成为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必将带来教育科学决策和综合治理能力的大幅提高”〔6〕,所以信息化是思政课教学泛在化的重要基础,然而信息化下互联网供给的知识资源对于教师抑或是学生而言都是杂乱无序且主次难分,许多没有辨别能力的教师和学生都容易掉进知识的海洋中迷失方向。

人工智能作为信息化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可利用普适计算技术实现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融合,从而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多样化学习的需求,一是表现为学习资源的泛在化即事事有思政。人工智能带来的一个突出表现便是“万物皆媒”的状态,思政学科教学资源壁垒将被打破,思政课教学将通过互联网技术在不同课堂、不同校园媒体、不同学生活动中精准推送给大学生学习资源,这些资源既是主流的、前沿的,同时也是与思政教学目标相契合的,与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爱好相吻合的。二是表现为学习环境的泛在化即时时学思政。人工智能区别于传统课堂自动化、网上上课等信息化课堂建设模式,它不只是网上信息的线性传递,而是能够基于对大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的分析,在大学生有学习疑惑时即时提供在线教育。此外,大学生在课上课下的学习活动中,能够时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接收到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价值观渗透,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论指导。

二、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困境表征

人工智能正在并且将持续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然而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需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如何更好地运用人工智能包裹知识,如何将人工智能与教学过程完美融合在一起,如何将思政课堂打造成新生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这些挑战的困境集中体现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

(一)人工智能工具理性与思政课教学价值理性的背离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由马克思·韦伯提出的对合理性的两种区分,工具理性强调行为的产生完全由功利的动机驱使,而价值理性则只强调动机和手段的正当性。人工智能的工具理性与思政课教学价值理性之间的背离一方面表现在精神目的层面,人工智能是人为创造的对自身智力的衍生,在设计和运用过程中难免会承载设计者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如果这种价值理念和思想动态与国家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相悖,且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一个国家大多数的人所认同,那么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就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另一方面表现在物质目的层面,人工智能设计之初总是带着一定目的的,有的为了应对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有的为了获得经济发展新机遇,有的否定人的主体地位造成“人的贬值”,而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关键课程,旨在“教育引导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7〕。人工智能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为了使思政课教师摆脱重复、繁琐、枯燥的部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为了让大学生获得更有效的思政教育,更快更坚定地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形成对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然而随着人工智能在我国生产发展各个行业的普遍应用时“它就制约着整个文化,它设计出一种历史总体——一个‘世界’”〔8〕。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如若想要合理恰当地将人工智能运用于教学就必须对人工智能进行审视,重视关注其背后所蕴含和表征的不同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合理统一。

(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思政课教学活动的融合脱节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中强调“要抓好教法创优,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人工智能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有利于实现教学的“八个统一”,有助于思政课发展成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新、教学效果好、受学生欢迎的优秀课程。调查结果显示,63.54%的被调查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43.9%的被调查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授课方式教条,照本宣科”〔9〕,可见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合理应用已是势之所需。然而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政课教学之间的融合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表现为思政教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机械化。人工智能是以固定的程序和算法为思政教学服务的,部分思政课教师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当成上课的“一道程序”,并不是当作提升课堂效果的“调味剂”和提高教学效率的“计算器”。也有部分教师由于信息素养的欠缺无法合理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无法将自己从机械化重复化的教学活动中解脱出来。二是表现为思政教学信息的精准推送与教学信息茧房效应之间的冲突。人工智能技术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就像人工体能技术造成对人身体动作固化一样,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智能软件获取大学生的兴趣点,对大学生推动其人脑思维取向的信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新闻热点等内容的“配送”上只会有“感兴趣的信息”,而不是“全面有用的信息”,这容易使大学生群体陷入“信息茧房”之中,成为知识和视界上“片面的人”。

三、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要发展高效、方便、快捷的智能教育,强调要“开展智能校园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2〕。面对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全流程应用中的困境,结合国家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期待和思政课建设本身要求,将人工智能更加有效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坚持四链融合(见图1),坚持以育人观念的转变为前提链,以教学资源的转变为基础链,以教师素养的优化为关键链,以教学治理的超前为保障链。

图1 “四链融合”促进人工智能更加有效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

(一)前提链:育人观念从程式性思维向开发性思维转变

程式性思维是指现在绝大多数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以固定化、模式化、程序化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思维。诚然对于理工科教学而言,程式性思维教学是符合其人才培养计划的,能够培养出专业知识渊博、专业技能高超的学生,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程式性育人思维不可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目的强调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多于对专业知识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铸魂育人的教育活动,程式性思维指导下的思政课教学只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开发性思维强调双主体的开发性,既包括思政课教师对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开发能力,也包括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方法的开发能力,开发性思维不仅强调思政课教师对教学的建设作用,同时也强调学生对思政课堂教学的反作用。人工智能有助于思政课教师发挥更大的创造活力,一是表现为对教学方法的开发能力,如建设实景虚拟课堂开展体验式教学,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沉浸式体验。二是表现为对教学对象的因材施教,基于大数据智能分析下教师可以实时全面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成长动态,根据已有数据分析运用不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三是表现为教师对教学模式的开发能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对学生的实时监控,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生动有效地开展翻转课堂、线上课堂,既能够保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又能够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开发性思维强调通过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来对思政教学发挥“反哺”作用。新生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人工智能与思政课的融合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学习期待,推动思政课的改进发展。

(二)基础链:思政课教学资源从资源冗杂化向资源整合化转变

思政课教学资源冗杂化通常是指线上教学的复杂、乱序状态,主要包括资源平台、资源库和资源建设标准等方面,教学资源整合化是指运用标准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等原则对线上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数量质量等方面进行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数字化是网络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同时也带来教学资源冗杂化、泛娱乐化,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对教学资源的获取方式简单但获取的学习资源质量得不到保证。“虽然当前随着技术的进步,高校中已广泛使用教学、科研、课程、活动等各类管理平台,但各类平台之间的数据不能互联互通,信息孤岛现象较为突出”〔10〕。

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恰好可解决思政教学资源繁杂无序的状态,一是要实现对思政教学资源供给的精准化、全程化。人工智能通过搜集不同思政课教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等网站的浏览及下载记录,结合教师所在院校发展特色和学生培养计划的特殊性,精准推送适合其思政课程开展的课件及视频,教师也可输入所需课程内容及课程进度等要求来获取自身所需教学资源,最大限度避免不同院校思政课教师对思政教学资源照搬照用与教学资源碎片化等问题。二是要实现对大学生思政课学习资源供给的个性化、有序化,这一方面需要思政课教师带领大学生搜集网络社会热点新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国家热点,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朝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发展的方向前进,另一方面要通过大数据技术搜集大学生在校园网、自媒体、网站上的浏览记录、兴趣爱好及学习短板,建立智能学习模型向学生精准推送的学习内容,这些学习内容的推送要实现质量与数量的统一,即大学生接收到的学习资源既是前沿的又是符合大学生学习兴趣的。

(三)关键链:思政课教师素养从技术利用向技术合作转变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身完整〔11〕,真正优质的思政课堂并不是指教师是否在教学中运用了新媒体新技术,而是在于课堂开展过程中思政教师是否实现了教学内容与技术利用的完美融合。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想实现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效融合,思政课教师教学素养的全面提升便尤为必要,一是要摒弃工具性思维,要认识到人工智能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将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嵌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去,而是关注思政教学过程本身的,包括对大学生不同阶段学习状态的检测、学习性能的评估、对大学生适应性学习任务的合理分配、大学生适应性学习内容的推送等方面。二是思政课教师要持续完善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识和运用能力。思政课教师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在教学前要熟悉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性操作,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外源性技术手段,其基本发展逻辑是教师部分主体功能的机器化代偿与劳动方式让渡,是对教师自体的结构化素质与时空要素的优化配置。最终目标是从根本上服从于教师主体的发展需求,以加速实现教师的价值成长与能力提升。其主要运动路径是以人为介质的功能传导,人工智能不直接与高等教育对象群体发生关系,无论是教学素材采集、教学过程动态监控、教学成果评价、参与教学方案设计等,人工智能都是在教师主体掌控下承担辅助性工作,从不以独立教育主体的方式形成主体化的功能替代。三是加强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技术合作。高校思政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学生的素养培养包含多方面,所以思政课教师应学会与计算机学科、美学、心理学、体育学教师进行混合课堂合作,建设教师共同体,实现教学资源和学习平台共享。

(四)保障链:教学治理从事后处理向预先治理转变

高校思政课教学从事后处理向预先治理转变是指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人工智能的数据搜集、分析与处理能力,在教学问题出现之前敏锐感知教学生态系统的变化,及时分析出对思政课教学结构、功能、行为、管理乃至于教学文化的调整方案,指导教师因时因势改进思政教学方法,掌握教学主动权,促进立德树人目标实现。

高校思政课教学治理从事后处理向预先治理转变,一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的过程中需规避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提升价值引领作用。人工智能技术要想真正在思政课堂中发挥作用必须依赖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网络行为数据有足够的收集,且通过“活跃在网络空间的每一个个体现在算法歧视的有可能就是你这个人,而你完全不知道原因。有可能是你的DNA、你的过去或者脸谱网账号上有些什么,引起了算法的注意”〔12〕。思政课教师应对意识形态的反应足够灵敏,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能清晰地分辨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言行举止,并能敏锐地发现学生意识形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先验解决方案,从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领学生价值观的发展。二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过程中需注意规避伦理、法律方面的问题。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大数据技术不能为所欲为。与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一样,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的思政课教学,往往会暴露伦理、法律方面的问题。尊重学生隐私,不信谣传谣,创造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坚守法律底线,做好突发情况预案,从源头制止网络道德失范及违法行为,保障高校思政课教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顺利融合。三是要跟踪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实现精准治理。人工智能技术使得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可记录、可查询、可对比、可分析,数据化、电子化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学生宝贵的教学资源,同时使跟踪教学全过程成为可能,有利于教学管理人员精准地发现并解决高校思政课的治理问题,使教学治理从事后处理向预先治理转变,从而更大程度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思政课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持续迸发生机与活力,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高级样态和推进多领域“互联网+”的前沿技术,对于新时代条件下思政课教学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打好“八个统一”组合拳,在育人观念转变的前提链、教学资源转变的基础链、教师素养优化的关键链、教学治理超前的保障链四链融合共同作用下,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人工智能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