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才英 连美英 李东旭
(1 河北省石家庄市急救中心三站,石家庄市 050021,电子邮箱:2155056814@qq.com;2 河北省红十字会博爱医院中医科,石家庄市 050000;3 河北省石家庄市急救中心院前科,石家庄市 050021)
在我国,饮酒在人们社交活动、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过量饮酒导致的健康问题及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有研究显示,过量饮酒可引起人体三酰甘油水平升高、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升高等心血管系统损伤[1]。急性酒精中毒是指一次性摄入大量乙醇后机体功能发生紊乱,导致肝脏、神经系统等损伤的疾病,患者可出现心跳加快、呼吸缓慢、脱水、昏迷等表现,且病情进展急骤,常在短时间内诱发患者死亡[2]。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病情进展至危重时常伴随呼吸骤停及呼吸衰竭,短时间内机体缺氧状态若得不到改善可导致脑功能损伤及死亡,预后极差。急性酒精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急救措施主要包括降低颅内压、洗胃、导尿、维持有效的通气等。气管插管术是保持上呼吸道通畅的最可靠手段之一[3],目前已在危重患者及麻醉患者中广泛应用。由于院前急救环境较为复杂,既往对急性酒精中毒伴呼吸衰竭患者于院前仅给予药物支持等治疗,到院内才进行气管插管术,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抢救最佳时间。我院自2017年1月开展院前气管插管急救,本研究对85例急性酒精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院前气管插管术对急性酒精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抢救效果。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85例急性酒精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4]:(1)患者急救时间短于30 min,急救路程短于25 km;(2)伴有强烈酒精呼吸气味或呕吐物;(3)心搏骤停;(4)伴有昏睡、神经系统兴奋症状及上呼吸道狭窄阻塞或损伤;(5)符合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呼吸困难,呼吸急促或潮式呼吸、吸气样呼吸,伴有口唇和(或)指甲紫绀,动脉氧分压<60 mmHg。排除标准:(1)化学或药物导致昏迷者;(2)合并肝肾功能损伤者;(3)合并精神疾病史、心脑血管疾病史者。根据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5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15~68(42.24±11.58)岁;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16~70(42.83±11.66)岁。两组患者年龄及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胸外按压、药物治疗、改善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急救车上由医务人员判断和分析患者中毒症状,确定适应征后迅速进行气管插管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1)将患者平卧于硬板床上,采用仰头抬颏法或脱颌法开放气道,纱布清除口腔中分泌物及呕吐物等;(2)喉镜片通过右口角置入口腔,缓慢将其往左侧推进舌体,显露悬雍垂,将镜片缓慢推进直至会厌可见,挑起会厌使声门充分暴露;(3)右手握住导管上部分,通过右口角将其向口腔伸入,直到气管适宜位置。导管插入气管内深度:成人适宜范围为4~5 cm,儿童适宜范围为≤3 cm。对照组患者则待急救车到医院后才实施气管插管术,步骤与观察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判定标准为患者心搏基本恢复、意识恢复正常、呼吸衰竭症状明显改善)、并发症(口腔及咽部出血、呼吸梗阻、呛咳等)发生情况。(2)比较两组患者清醒所需时间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患者清醒所需时间为急诊接诊到患者意识恢复时间;症状消失时间为患者发病至口腔、咽部出血及呛咳停止,能自主呼吸的时间。(3)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撤机标准:病情基本稳定,神志清醒,反应良好,呼吸频率<30次/min,潮气量>300 mL,血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基本恢复正常。(4)比较两组入院时及治疗24 h后的谷胱甘肽、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24 h后采集5 mL静脉血,3 000 r/min离心10 min后留取血清标本,-80℃保存待测;采用黄嘌呤氧化法检测血清SOD水平,硫代巴比妥比色法检测血清丙二醛水平,DTNB显色比色法检测血清谷胱甘肽水平,试剂盒(批号:20160802)由上海研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所有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或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清醒所需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清醒所需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清醒所需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x±s)
2.3 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24 h后氧化应激反应指标的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血清SOD、丙二醛及谷胱甘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4 h后,两组患者血清SOD及谷胱甘肽水平均高于入院时,丙二醛水平均低于入院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24 h后氧化应激反应指标的比较(x±s)
急性酒精中毒是指大量乙醇在短时间内进入机体,同时超过肝脏氧化代谢速率而发生积蓄后进入机体各组织器官[5]。调查显示,在院前急救病例中急性酒精中毒占“中毒类”疾病的第一位[6]。研究表明,急性酒精中毒后机体表现为应激状态,内源性阿片类物质表达水平上升,抑制大脑皮质功能,中毒初期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兴奋,当中毒进一步发展后,乙醇经肝脏代谢后产生的乙醛可与多巴胺结合共同导致皮质下中枢及小脑受到抑制,可直接影响患者呼吸功能引起中枢性呼吸衰竭[7]。引起急性酒精中毒的相关因素较多,如酒精摄入量、患者肠胃功能情况、酒精摄入时胃内容物性质、肝脏转化酒精能力等[8]。该疾病属于急诊科危重症,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对急性酒精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由于院前急救环境复杂,既往院外抢救多采用药物支持或氧气支持,无法对患者呼吸道进行有效的管理,且无法有效地控制转运途中患者的病情变化,患者因缺氧导致的残疾和死亡的发生率较高[9]。而根据《急性中毒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10]对于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现场气管插管的救治要求,在判断出中毒类型及原因后,应及时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为到院后抢救争取更多时间。
本研究对观察组急性酒精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给予院前气管插管,结果显示,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其原因可能是气管插管能够有效地保护患者呼吸道,避免急性酒精中毒患者胃内容物进入气道,进而保证肺内通气,减少呛咳、口腔出血及呼吸道梗阻的发生率。同时,气管插管还能控制患者潮气量,提高氧气吸入量,增加二氧化碳排出量,维持患者肺内压力稳定,对于重要脏器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清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说明充分的肺通气有效地促进了二氧化碳的排出,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组织,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间接减少机械通气带来的一些并发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对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研究表明,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机体处于高度应激状态,体内内源性阿片类递质大量释放,导致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患者可表现出共济失调、蹒跚步态等运动障碍[11]。乙醇进入胃部后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在乙醇脱氢酶作用下氧化生成乙醛,后者在乙醛脱氢酶作用下生成乙酸后经代谢产生二氧化碳及水排出体外[12-13]。此外,适量乙醇可作为乙醛脱氢酶非特异性激活剂,促进其表达,有助于乙醛的排出,但大量饮酒可迅速消耗机体乙醛脱氢酶,导致乙醛大量聚集,刺激机体氧化应激因子及血管活性物质的表达,引起细胞损伤[14-15]。机体氧代谢过程可产生氧自由基、过氧化氢、羟自由基等活性氧物质,正常的活性氧物质含量具有维持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当活性氧物质大量生成时,可对机体产生损伤,包括破坏细胞膜、损伤DNA等[16]。SOD是机体抗氧化物酶的一种,其作用主要是清除活性氧物质中的氧自由基、过氧化氢等,使机体氧代谢处于平衡状态,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丙二醛是机体脂质过氧化产物之一,与机体氧化应激程度呈正相关[17];谷胱甘肽是机体非酶类还原性物质,其表达水平高低直接体现机体非酶类还原性物质含量。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4 h,观察组血清SOD及谷胱甘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丙二醛含量低于对照组(均P<0.05),表明院前气管插管术可有效降低急性酒精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激反应状态。其原因可能是院前气管插管改善了患者呼吸状况及血气指标,降低了组织器官受损程度,从而降低了机体的应激反应。
综上所述,院前气管插管术能够提升急性酒精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清醒所需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还可降低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水平,对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