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插画的力量用到实处

2021-04-22 05:39张凯晨尹欣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插画猴子绘本

张凯晨 尹欣

1996年出生,新生代自由插画师,绘本创作者,本科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硕士就读于金斯顿大学插画专业。2016年開始从事插画相关的创作,后专注于商业插画、文创产品等工作。绘本《十二只猴子》荣获首届东方娃娃原创绘本奖优秀奖。

保育与教育:获奖作品《十二只猴子》的灵感来自哪里?

王梦杰:故事源于我童年的一个幻想。小时候我父母工作比较忙,而我又没有兄弟姐妹,所以想象是我打发时间的最好的方法。我通过想象使自己拥有很多朋友,他们乐观、勇敢,可以替我完成许多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情。

保育与教育:生活中你怎么去捕捉创作灵感?从沉淀灵感到创作出作品,这个过程是怎样的?有丢失过灵感吗?

王梦杰:我会从摄影、电影作品和当代艺术作品中寻找灵感,有时候,社会新闻也是很好的选择。我会避免去大量地看同一个插画师的作品,因为这样很容易趋向于别人的风格而迷失自己。

我还发现在长途旅行(比如坐火车)的时候,我们会长时间地看向窗外。此时,虽然身体状态是停滞的,但大脑会处在高速运转中,这是一个很好的沉淀灵感的时机,我会把之前那些零碎的想法和灵感做一个筛选。之后就是构思画面并不断尝试,找到最适合的作画材料(比如纸和笔,还有颜料),我觉得这一步是创作时最痛苦的阶段,因为已记录的灵感会随着时间跨度而改变,而辅助的材料和画面构思又很难确定,最终呈现出来可能和当初的构思有很大差别。

有丢失过灵感吗?当然有啊!比如在不小心把手机备忘录删了的时候,那一瞬间觉得自己的气顶到了天灵盖,哈哈。

保育与教育:这个作品的图画和文字作者都是你,是先有图画还是先有文字?创作这个绘本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有意思的插曲或小片段吗?

王梦杰:先有文字。文字可以帮助我去想象画面,在构思故事的同时也思考读者的阅读心理。我也会揣摩读者读到此处时脑海里出现的画面,然后在自己的图画里加以延伸。还有一个原因是相比于图画,文字的创作对我来说更难,所以我想先把最困难的部分解决掉。

创作期间,我在微博上征集了很多孩子在玩耍时的照片,每一张都很可爱,孩子的笑脸真是最值得记录的东西!然后我就用“移花接木”大法把创作的猴子加到这些照片上,让它们成为陪伴孩子左右的好朋友。

保育与教育:这个作品创作了多久?

王梦杰:算上构思、调研和后期绘制,大概三个月左右。画完草稿之后我把它们打印出来,偷偷潜入书城去问小朋友的感受和意见(真的是做贼心虚一样偷偷潜入,但是遇到的家长和小朋友们都超级配合),感觉这对我有很大帮助。小朋友们幻想出来的朋友都是很具象的,比如:它应该有毛茸茸的毛,它穿什么样的衣服,它爱吃什么……我觉得这些也是小朋友潜意识里对自己喜好的认知,这些对我创作过程中确立每一只猴子的形象挺有帮助。

保育与教育:这个作品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最想给孩子们传达什么?

王梦杰:我小时候真的幻想过有许多只猴子作为自己的朋友,它们可以替我完成我想做但不能做的事情,因此这个作品也是我对童年的一种回忆。它同时也是我申请读插画专业硕士的作品集中的一部分,当时我在面试金史密斯学院的插画专业,跟导师谈到了这本书,他非常喜欢,说了“well done!”,后来面试通过,应该也有这本书的功劳。现在它又有幸在东方娃娃获奖出版,可能这十二只猴子是陪我一路成长的小福猴吧。

我很讨厌孤独感,所以我希望这本书可以把孩子们的想象力加满,通过读这本书,找到属于自己的幻想朋友,一起去做一些有趣或者离奇的事情。

保育与教育:你本科学的是环境设计,为什么硕士想学插画?进一步系统地学习插画之后,有什么新的感受吗?

王梦杰:就是单纯地因为喜欢。我擅长的是感性思维,而环境设计需要计算空间尺度和笔直地画墙体,我感觉对自己是一种消耗,于是果断“跑路”了。

现在我在学的课题就是“发现插画的更多可能性”,因为以往插画总是在一个项目中以最终结果的形式来呈现,而现在导师更多地要求我们在调研和思考的过程中使用插画的形式去探索和记录,去跨学科地完成一些以插画主导的研究。

说实话接触这个课的时候,我真的是一头雾水,但是后来发现其实这种探究能赋予插画更多的意义,不单单是纸面上的表达,而是用我们所学的插画知识去改变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把插画的力量落到实处,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是我以前没有想到和接触过的。成为一个“插画实用主义者”是我现阶段向往的一件事情。

保育与教育:你是怎么爱上插画并将它作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的?商业插画、绘本创作以及其他工作,你是如何平衡的?今后还会多尝试绘本创作吗?

王梦杰:我是重度拖延症患者,做什么事情都会拖很久,只有画画对我来说是像吃饭和睡觉一样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所以也就顺理成章地做下来了。

我现在还在上学,所以平时会把课程项目放在第一位,利用课程间隙的碎片时间去选择一些我感兴趣的、对自己综合能力有帮助的工作(能从中学习和提升),筛掉一些消耗时间的机械性绘画。

我很愿意尝试绘本类型的创作,因为对接的编辑都非常专业,会从内容和构图上给我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这是特别有意义的。其实商业插画、绘本,包括学校的课程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不需要去做特殊的“平衡”,每种作品或多或少也会有共通的性格和特征。比如我上学期的课题是研究圆,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也同时构思了一个关于圆的故事,就等着以后有时间把它画出来。

保育与教育:国内外有没有你特别喜欢的绘本创作者?可以分享一下你喜欢的创作和画风吗?

王梦杰:我特别喜欢华裔作者陈志勇,他的《抵岸》不仅把自己的故事融入了画面,同时也充当了时代发声者的一个角色。从创作者的责任角度上,我觉得创作者不仅仅是去画出来一个作品,而是要能通过这个作品去替一些失语者表达想要诉说的情感,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他的画面非常奇幻并且有很多小细节,给读者留足了想象空间,这是我特别喜欢并且想要学习的地方。

保育与教育:我关注到你在写公众号,而且在很用心地做,新生代的创作者在自我营销、发声这一点上是不是会擅长一些?

王梦杰:会吧,一方面是因为周围优秀的创作者太多了,感觉是“同龄人压力”催促着我们去自我表达,虽然画得好很重要,但是“被看到”也同样重要。但另一方面也不完全是为了自我营销,有时只是单纯作为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做给自己看。比如我2020年的时候去翻2017年画的内容,那种状态和画风就完全不一样,回看的时候有一种“拜访自己”的感觉。对我来说,写公众号也是在尝试一些不同的媒介去表达,本质上是为了好玩,如果能在好玩的基础上让更多人认识自己的作品,那当然再好不过。

保育与教育:作为新生代的绘本创作者,来参加原创大奖的动力是什么?

王梦杰:为了得到肯定呀,虽然每一个创作者都需要先自我肯定,但还是会希望能得到专业评审的肯定,给自己鼓励,今后才能更加元气满满地继续创作。

保育与教育:非创作时间,你喜欢做些什么,你理解的创作和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

王梦杰:带上小本子去旅行和做手账。我喜欢拍街道的照片,然后加上我想象中的小人儿,去制造一些情境。画画的魅力就是创造不可能发生的世界。

保育与教育:你是一个有信念感的人吗?有没有读过或听过的特别喜欢的一句话或一段话?

王梦杰:如果是对于画画这件事情,我的回答肯定是“有”,因为这是我唯一可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事情了,我可以因为画画而停下吃零食的手。

我印象很深的是看Abstract: The Art of Design(《抽象: 设计的艺术》)第1集关于Christoph Niemann的采访,他所说的“工作的意义不在于浪费数小时去等待灵光一闪的时刻,而重点是开始工作”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就是要随时做好充足的准备去迎接灵感。

猜你喜欢
插画猴子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插画
男猴子和女猴子
淘气的猴子
治愈系插画:艺术中的幽默
A Monkey in Empty Talk说空话的猴子
何籽❘插画
猴子分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