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2021-06-15 06:02刘静樊亚奇李辛婷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5期
关键词:冲突性心身品行

刘静 樊亚奇 李辛婷

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均超过相应年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1],包括学习问题、品行问题、多动冲动等行为。学龄前期伴随着儿童语言、情绪等的发展,对外界探索能力的提升,儿童社会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新环境的适应不良,也极易发生行为问题。有报道显示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可持续到青少年甚至成年,给个体及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2,3]。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儿童的家庭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变化,儿童的行为问题有加剧上升的趋势[4]。亲子关系是家庭环境中最核心、最基础的人际关系,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多从儿童气质[5]、养育方式[6]进行分析,本研究从家庭人际关系的角度探讨亲子关系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通州区4 所幼儿园的3~6 岁儿童1156 例,其中男596 例,女560 例。3~4 岁儿童684 例,4~5 岁儿童350 例,5~6 岁儿童122 例。由儿童父母填写问卷,在经过统一培训的幼儿园老师指导下,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平等自愿的前提下,进行集体施测,施测时间30 min,共发放问卷1312 份,回收有效问卷1156 份,回收率为88.1%。

1.2研究工具

1.2.1亲子关系量表(CPRS)[7]该量表共有30 个条目组成,包括亲密性、冲突性及依赖性3 个维度,其中依赖性的α 系数为0.50,故本研究中未采用此维度。量表为5 级计分,分数越高表明亲密性越强,冲突性越大。在本研究中亲子关系的亲密性、冲突性两维度的Cronbach’s α 系数分别为0.647、0.786。

1.2.2Conners 父母用症状问卷(PSQ)[8-10]该问卷共有48 个条目,由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品行问题、多动指数、焦虑问题、心身障碍6 个因子组成。为4 级计分,分数越高表明行为问题越严重。任何一个因子评分大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平均值2 个标准差,即判定为行为问题阳性。该问卷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932,本研究问卷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904。

1.3观察指标 观察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评分,分析亲子关系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相关性,分析亲子关系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预测作用。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 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预测作用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 本研究1156 例儿童中,有行为问题的儿童221 例,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9.1%。行为问题各因子的检出率为:学习问题5.2%(60/1156)、冲动-多动7.9% (91/1156)、品行问题4.7%(54/1156)、多动指数5.4%(62/1156)、焦虑问题1.9%(22/1156)、心身障碍0.6%(7/1156)。

2.2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评分比较

2.2.1不同性别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评分比较 男童的行为问题总分、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评分高于女童,心身障碍评分低于女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与女童的学习问题、焦虑问题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评分比较(,分)

表1 不同性别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评分比较(,分)

注:与女童比较,aP<0.05

2.2.2不同年龄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评分比较 不同年龄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总分、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问题、多动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评分比较(,分)

表2 不同年龄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评分比较(,分)

注:不同年龄比较,P>0.05

2.3亲子关系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相关性分析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总分、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问题、多动指数、亲子关系亲密性、亲子关系冲突性评分均两两相关。其中,亲子关系亲密性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各因子评分呈负相关(P<0.05);亲子关系冲突性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各因子评分呈正相关(P<0.05)。见表3。

表3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亲子关系的相关性矩阵(n=1156)

2.4亲子关系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回归分析 以亲子关系亲密性、冲突性为自变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为因变量,纳入回归方程,检测亲子关系对儿童行为问题的预测作用。结果显示,亲子关系亲密性(β=-0.117)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有负向预测作用;冲突性(β=0.385)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有正向预测作用。见表4。

表4 亲子关系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回归分析

3 讨论

3.1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特点 本研究中,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9.1%,与国内学者研究的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在6%~26% 之间相一致[11,12]。从儿童行为问题总分及各因子评分可知,在性别上男女童存在差异性。男童的行为问题总分、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评分高于女童,心身障碍评分低于女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①存在生物学因素不同,受素水平的影响,男童在同伴关系中更易发生冲动及肢体上的冲突,从发育行为学上来看,女童的语言沟通及对情绪的表达上略优于男童。②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社会文化和性别角色的不同,家长对男女童的行为约束、要求期许以及评价会有差异[13]。

3.2亲子关系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从相关分析中可知,亲子关系亲密性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各因子评分呈负相关(P<0.05);亲子关系冲突性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各因子评分呈正相关(P<0.05)。说明亲子关系的亲密性越高,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越少;亲子关系中冲突性越高,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越多,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亲子关系亲密性能负向预测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亲子关系的冲突性能够正向预测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结果与俞国良等[14]的研究有相似之处。父母与子代的亲子关系越亲密,家庭氛围越和谐,营造一个轻松和积极的成长环境,使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就会有安全感,情绪更乐观,有信心探索外部的世界[15],对自己和周围的看法是积极的,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产生。亲子关系冲突性越高,亲子关系越紧张,子代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回避型的不安全依恋关系,儿童会产生焦虑、退缩,对自己和周围的看法是消极的,更易出现情绪、冲动-多动、适应不良等行为问题[16]。因此,父母作为亲子关系中核心的个体,在亲子关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关注自身,和子代建立良好的依恋,从而改善亲子关系。

综上所述,学龄前的儿童行为问题不容忽视,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和亲子关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改善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加强亲子关系的亲密性,减少冲突,能有效的减少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冲突性心身品行
优良品行
我受够了!
善念是一种高贵的品行
小学1~6年级师生关系特点实践研究
例说高中历史课堂的冲突性链式情境设计
冲突性新闻叙事时序性选择的心理效应分析
富川县安监局开展“ 讲道德、有品行” 专题学习研讨会
肝硬化患者的蒙医心身护理及营养饮食对症治疗
蒙医心身互动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彭林军:诚实守信 砥砺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