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置入部分免接触导尿法应用效果观察〔1〕

2021-07-01 02:21龚燕胡慧
临床医药实践 2021年7期
关键词:泌尿系导尿管源性

龚燕,胡慧

(新余市人民医院,江西 高安 338000)

脊髓损伤是一类可导致严重终身残疾的损伤类型,脊髓损伤后受神经控制机制紊乱的影响,会出现系列性神经源膀胱症状[1],尿不畅、尿潴留为常见症状[2],所引发的肾衰竭、上尿路损伤等泌尿系统并发症可严重影响脊髓损伤者生活质量[3],因此危及生命者亦不在少数[4],现已成为脊髓损伤患者首要的后期死亡原因[5]。间歇性导尿模式与长期尿管留置模式相比,可定期对导尿患者膀胱进行排空充盈,与人体正常膀胱生理运行模式相近,膀胱正常规律收缩扩张,故有助于患者自主排尿功能的恢复[6],以A级强度被国际尿控协会推荐为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之首选治疗策略[7]。但间歇性导尿势必大幅度增加护理人员相关工作量,挤占其他护理任务时间,带来护理质量下滑风险与护理安全隐患[8]。因此,探讨适用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管理的操作模式十分必要。置入部分免接触导尿法指借助于对即开即用型导尿管的应用或者以特殊包装物、牵引辅助件接触导尿管而实现相对无菌的导尿技术,我们尝试将该导尿技术应用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护理中,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2019年8月收住于我院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者80 例,单号病室的40 例为对照组,双号病室的40 例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龄(49.68±10.35) 岁;残余尿量(320.52±60.32) mL;完全损伤21 例,不完全损伤19 例;损伤颈部17 例,胸部11 例,腰部8 例,骶尾4 例。观察组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龄(48.92±10.07)岁;残余尿量(322.08±57.69) mL;完全损伤23 例,不完全损伤17 例;损伤颈部15 例,胸部11 例,腰部10 例,骶尾部4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满足脊髓损伤确诊标准,损伤度涵盖于全部损伤平面,存在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等问题;有间歇清洁导尿指证,每日行4~6 次间歇导尿;有条件接受为期60 d的观察;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并发膀胱/尿道损伤;尿道狭窄、畸形、脓肿;肾积水,膀胱输尿管反流,前列腺严重增生,膀胱颈梗阻,尿道外括约肌/盆底肌肉严重痉挛或者严重自主神经反射者;尿失禁严重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无菌导尿技术完成间歇清洁导尿操作,根据患者病情、治疗、残余尿量、膀胱容量等评估结果确定间歇导尿频次,科学制订饮水计划,指导患者完成排尿日记的连续记录。观察组采用置入部分免接触导尿法干预:用流动水、洗手液洗手后再以快速手消毒液洗手,打开一次性导尿包,固定导尿管置于执行导尿操作时最易拿取的治疗车的适宜位置处,行导尿管润滑操作(如为即开即用型或预润滑型则不做此操作)。戴一次性无菌薄膜手套完成尿道口清洁操作,用无乙醇湿纸巾对患者行外阴部清洁3 次,每次清洁均使用新湿巾,脱下手套,以快速手消毒液再次洗手;戴手套后取出导尿管,手部仅接触持握于尿管塑料套管处或导尿管最尾端,严格避免触碰导尿管置入人体尿道内。对于男性患者,操作者左手提起患者阴茎,与腹部形成60°夹角,使尿道呈L形,右手将导尿管缓慢轻柔插入患者尿道,直至引流出尿液后再插入2 cm或者直至导尿管尾端。对于女性患者,操作者左手分开小阴唇,充分暴露尿道口,右手将导尿管插入5~7 cm,见尿液流出后再插入1 cm;尿液引出后行导尿管拔除操作,完成后整理用物,洗手,记录,处置废弃物。

1.4 评价方法

比较两组观察期(60 d)内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观察期内以每15天一次的频次进行泌尿系感染的病原学检查,满足下述之一则判断为泌尿系感染阳性[9]:导尿留取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数≥105cfu/mL;新鲜尿标本离心处理后,采用相差显微镜检查(400 倍),每30个视野中有50%视野可观察到细菌。统计比较两组的导尿操作耗时、导尿操作步骤错误率。导尿耗时指消毒手至导尿操作完成所经历的时间,每例观察样本随机计算1 次,无菌导尿操作包括7 个步骤(手消毒-开启无菌包-放置无菌物品-戴无菌手套-消毒尿道口-取管-插管),置入部分免接触导尿法含4 个步骤(手消毒-尿道口消毒-取管-插管),每步骤只记录错误1次。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观察组泌尿系统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尿操作步骤错误率和导尿耗时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泌尿系统感染率和导尿操作错误率及导尿耗时比较

3 讨 论

3.1 置入部分免接触导尿法的临床安全性分析

间歇清洁导尿术有助于协助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者自主排尿功能的恢复,可改善患者膀胱排空压力过高的问题,避免膀胱-输尿管反流,排出残余尿,最终实现治疗目标[10]。但间歇清洁导尿术会大幅度增长护理工作量,增加临床护理压力。探索一种既可节省护理时间、又不致引发泌尿系感染率增长的安全有效的导尿技术势在必行。尽管已有国内外研究表明[11-12],置入部分免接触导尿法不会增加泌尿系感染率,但现行临床上仍多以无菌导尿技术为间歇导尿术首选方法,这主要源于护理人员对置入部分免接触导尿术消毒彻底性的疑虑与担忧,害怕该技术消毒不过关而引发泌尿系感染。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泌尿系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导尿操作步骤错误率和导尿耗时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置入部分免接触导尿术的安全性与无菌导尿术不相上下,而且由于置入部分免接触导尿术的操作步骤更为简捷流畅,操作环节更少,故操作者经过专项培训并严格遵循规范实施,其操作错误率显著低于常规无菌导尿术。

3.2 置入部分免接触导尿法临床效率分析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病例的康复护理量庞大繁重,要完成数量繁多、无菌技术要求严苛的间歇清洁导尿术任务,即便是娴熟操作者亦深感压力。本研究将置入部分免接触导尿法应用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清洁导尿护理中,减少了无菌导尿术时间,提高了护理效率,这主要是因为置入部分免接触导尿术步骤简单、便捷,易于掌握,且较少出现操作步骤错误。置入部分免接触导尿术具备与无菌导尿术等同的临床安全性,不会因步骤减少而导致患者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的上升,且可显著缩短导尿操作时间,具有较高适用性与有效性。

猜你喜欢
泌尿系导尿管源性
综合护理干预对手术后留置导尿管减轻尿路感染的效果
中南大学发现治疗雄性激素源性脱发新方法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妊娠期泌尿系急腹症20例临床分析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与个性化护理干预效果
危重症患者导尿管留置与拔除情况调查分析
如何预防泌尿系结石
泌尿系结石治疗的方法及最新进展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留置导尿管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