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课程标准发展

2021-07-20 16:32王英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发展

王英

摘  要:课程标准是指导老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只有依据课程标准,老师才知道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从而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因此要想把一堂课上好,首先应该认真研究的就是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上的要求研究透彻,才能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为了更加全面解读“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一课的知识点,通过对各时期课程标准要求的变化对比,找到当下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几何核心素养。希望通过对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能够帮助教师们设计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课程标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发展

一、国内课程标准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要求

(一)2001年前的教学大纲的要求

研究国内关于“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要求,发现从20世纪初1902年,小学各学堂章程里并没有几何教学的任何内容。直到1923年的《新学制课程标准 纲要.小学算术课程纲要》里面才出现了有关于几何学习内容的要求,但是内容也非常少,仅限于对几类基本图形的认识,并没有涉及面积的计算。至此又等到1941年发布的《小学算术课程标准》里,才将长方形的教学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在第一学年为“长方形的认识”,第二部分在第三学年提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实测和计算”。这是国内首次出现将面积计算作为教学要求。自此以后,面积计算才被纳入各种教学要求。但是长方形正方形作为简单的基本图形来研究,也是在1950年颁布的《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中得以实现。新中国成立以后,在1952年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中明确规定:“在小学阶段应该让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面积的求法。至此一直延续到现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作为几何教学里面的一个基本课题。

综上所述,可见“形”最早并不在教学要求之列,而是后面慢慢发展,才对形有了更加丰富的认识,从而对“形”的学习有了更多更完善的要求。不同年代也在不停地对教材进行改革,尝试找到适合学生,适合教学,适合基本国情的最佳教材呈现方式。

(二)2001年后新课程标准的变化

直到2001年,我国小学教育改革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拉开了从教材改革阶段到课程改革阶段的帷幕。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变化呢?那就是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这份课程标准中将“几何初步认识”改为“空间与图形”。并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求做了非常详细的安排。在实验稿课标中,将“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分成了三个学段进行:分别是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学正是第一学段的内容。

(三)2001年的课程标准与2011年的课程标准的异同

而在最新的2011版课标中,又再次将“空间与图形”拓展到“图形与几何”,体现并强调了建模过程,同样也是分三个学段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依旧在第一学段。这两个版本的课标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教学的具体要求如下:

经过对比能发现,2001版课标和2011版课标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教学的要求没有太大变化,基本是一致的。只是在2011版课标中,增加了对给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估计。同时在两个版本的课标中都强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所以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探索二字上面。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二、课程标准的变化带来的启示

课程标准在不停地发生变化,为什么会这样不停地修改呢。因为时代在进步,每个时代学生不一样,对学生的要求也不相同。所以需要不停地修改课程标准来适应时代的需求。

首先纵观国内课程标准的变化,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从无到有。从最开始的课标根本看不到几何图形到对基本几何图形的认识,再到对计算基本图形的周长、面积。由这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几何图形在数学中的地位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学习价值。

其次,从课程标准发展可以看出,从最早的只有数而无几何内容,到1932年颁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算术课程纲要》中第一次出现“方圆”的教学,这之后几何一直停留在对图形的认识,并没有涉及计算,直到1941年发布的《小学算术课程标准》里,才将长方形的教学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在第一学年为“长方形的认识”,第二部分在第三学年提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实测和计算”。才出现了图形面积的计算。在这里图形和数的计算在教学上才真正结合起来。

最后,再次研究课程标准的变化,发现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要求从文字阐述上的“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到后来的加入“并学会应用”。基本上都是对计算公式这个结果的掌握和应用,至于这个公式怎么得来的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但是在实验版的课程标准中明确给出了:“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探究面积公式怎么得来的,而不仅仅是掌握公式以及应用公式。这一点也深深凸显了“做数学”的过程。

从课标的演变过程不难看出,以计算为主的教学逐步发展成现在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等实际活动,来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从而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但是在实际教学操作中,还是很难摆脱以计算为主。那么在2001版课标和2011版课标就明确指出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等实际操作来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削弱了面积计算的要求。遵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认知特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利用动手操作把抽象的面积计算变得直观明确,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面积计算,同时在公式推导和探究中培养空间观念。

(责任编辑:莫唯然)

参考文献:

[1]朱平乐. 一课研究丛书·图形与平面几何系列[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 数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罗永军. 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研究[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19-32.

[4]冯桂群. 数学“三动”课堂:让“能动学习”自然发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与思考[J]. 教育视界,2021(11):53-57.

[5]刘莺,尹弘飚. 经历猜想验证过程,发展数学推理能力——《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与评析[J]. 现代特殊教育,2021(03):25-29.

[6]孙泽锋. 基于活动经验 经历探究过程——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为例[J]. 数学教学通讯,2021(01):59-60.

[7]褚明月. 突出比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學为例[J]. 小学数学教育,2020(22):12-13.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发展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教育部出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
关注课堂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