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新闻报道的突破与创新

2021-07-27 16:01王玮
新媒体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叙事模式智能技术

王玮

关键词 中国新闻奖;短视频新闻;叙事模式;智能技术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8-0082-03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自1991年开始,每年评选一次,设奖数额不超过350个[1]。随着媒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不断加深,现代的传播技术影响着传播视觉化的发展趋势[2],技术发展与媒介形态的不断更迭也推动着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体裁不断更新。

自第28届中国新闻奖开始,获奖作品中首次出现了“融媒短视频”这一获奖项目;第29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依旧包含了“短视频新闻”这一项目;而最新一届中国新闻奖更是增加了“短视频新闻”(其中包括短视频现场新闻与短视频专题报道两大类)获奖作品的比重。在近三届的中国新闻奖作品评选中,短视频类获奖作品的数量占比在不断提高,可见短视频作为一种新闻报道的新形态,得到了专家学者及受众的关注与肯定。因此,探究短视频新闻报道在选题视角、叙事模式、技术手段等方面的突破与创新对主流媒体在新媒体语境下取得进一步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在已有的以第30届中国新闻奖为研究主题的文章中,大部分是针对某一获奖作品[3]或是某种报业现象[4]所进行的探究,缺少对于获奖作品中短视频新闻这一类型的归纳分析及深入思考。本文针对短视频类新闻获奖作品的分析可以为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

1 第30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类作品梳理

通过中国记协网公布的第3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各项信息,共整理出24则短视频类获奖作品,其中包含一等奖作品4则、二等奖作品7则、三等奖作品13则。下面将从短视频类获奖作品的数量与体裁、选题方向、内容时长三个方面进行简单梳理与归纳。

1.1 短视频类获奖作品的数量与体裁

第30届中国新闻奖共有348则获奖作品,其中共包含24则短视频类获奖作品,其中共包括两大类——短视频现场新闻(11则)、短视频专题报道(13则)。如《漫长的2秒:伊宁男童从5楼坠落后》《独家航拍:香港理工大学之殇,看看暴徒对它做了什么?》等在移动端首发的视频新闻获奖作品属于短视频现场新闻;如《‘中国24小时系列微视频》《中国有故事》等在移动端首发的视频专题报道(包含微纪录片)获奖作品属于短视频专题报道。

1.2 短视频类获奖作品的选题方向

短视频类获奖作品中的选题方向集中于重大主题报道与人物报道。其中重大主题报道的获奖作品有6则,主要是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主,如《AI剪辑大阅兵》《超燃!新型主力战机亮相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航空开放活动》等作品;人物报道的获奖作品有6则,多是以人物角色回应时代命题、以树立典型人物形象弘扬时代主旋律,如《创纪录!82岁女飞行员再次冲上云霄》《五本驾证情 中国铁路梦——一名火车司机的“中国速度”》等作品。

除此之外,时事政治与社会民生也是获奖作品的重要选题方向。其中涉及时事政治选题的获奖作品有4则,如《独家航拍:香港理工大学之殇,看看暴徒对它做了什么?》《VLOG: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等作品;涉及社会民生的获奖作品有3则,如《【独家V观】习近平看望“快递小哥”》《十八洞村龙金彪的Vlog丨脱贫之后》等作品。

1.3 短视频类获奖作品的内容时长

短视频类获奖作品的时长大多控制在5分钟之内,比较符合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需要以及碎片化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其中,5分钟以内的短视频作品多为现场新闻报道的体裁,而专题报道类(含微纪录片)的短视频作品时长多为5分钟以上、10分钟以内。在24则短视频类获奖作品中,总时长在10分钟以上的作品共有3则——《AI剪辑大阅兵》《VLOG: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中国有故事》,这3则作品均为系列视频作品,其中包含多段该主题下的同类型短视频,因此总时长相对较长。

2 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模式的创新

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曾祥敏教授所说,在这个突破边界、重组要素的时代,新闻作品的媒体融合是一种对传统叙事、表达、呈现、传播的突破,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第30届短视频新闻报道的获奖作品。

2.1 小切口立意大主题

短视频新闻由于其时长篇幅较短,所以容纳的信息量相对于其他体裁的信息量较少,因此常以具体的切口、独特的视角进行切入,来映射宏大的时代发展背景与主题。结合本届获奖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将短视频新闻所采用的“小切口”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小切口”是像传统新闻报道中常常用到的“选取中心人物”的方法。典型人物报道是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有效载体[5],而短视频新闻有时也会采用这种模式——以某一位或某一类典型人物作为小切口,以人物故事或其所经历的历史為主线,将个人的生平事迹与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变迁相串联,从而反映出大背景下国家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

比如,在二等奖作品《全乡村民化身“爬山侠”守护雪山! 村民跋涉5 000米高山捡垃圾》这则现场新闻报道中,通过聚焦贡嘎雪山上自发捡拾垃圾、保护雪山的村民们的故事,唤起了社会对于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同时也通过“小人物”的实际行动阐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

短视频新闻所采用的第二种“小切口”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所的选择“小切口”有比较大的不同。由于新媒体时代的短视频新闻需要体现出较强的时效性,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新闻素材取自一些小型的突发性事件,但是这种突发新闻的背后也同样可以挖掘出深刻宏大的主题。

比如,在一等奖作品《习近平看望‘快递小哥》这则现场新闻的报道中,由于当时总书记是临时下车前往快递收发点,所以摄像师来不及拿出专业设备,只能用备用手机记录下首长与快递小哥交流的温暖瞬间;虽然仅是一分多钟的沟通交流,却充分体现了大国领袖的爱民亲民之情,展现出总书记对劳动人民的关心与关怀。

但有些情况下,由于现场素材的时长较短,涵盖的内容信息较少,不足以撑起主题立意,所以会在后期制作时加入与主题相关的历史素材,从而对已有的材料进行背景及内容方面的补充,起到充实新闻内容、丰富新闻内涵的作用。

比如,在三等奖作品《漫长的2秒:伊宁男童从5楼坠落后》这则现场新闻报道中,由于新闻现场的原始素材来自于仅几秒钟的现场监控画面,不足以形成完整的新闻素材链,于是记者又通过救人小伙及被救儿童的就医监控画面、对救人小伙托尼克·吐尔干别克、小区居民及接诊医生的采访视频等内容对原始素材进行补充,从而在新闻发布时效的同时,也具备了齐全的新闻要素及丰富的镜头画面。

2.2 新媒体语境下的叙事转变

短视频新闻报道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传统新闻叙事模式的转变,采用适用于新媒体时代传播的新型叙事结构,助力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呈现效果的立体性,增强了新闻内容的可读性与易接受性。在叙事视角方面,即叙述话语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感知的特定角度方面,由于短视频新闻不同于传统新闻单一的线性叙事,更多的是运用非线性叙事,所以需要根据新闻主题及创作思路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叙事视角。

在三等奖作品《惊险!陕西警方现场抓捕制毒嫌犯 查获冰毒107.52公斤原料88公斤》这则现场新闻报道中,也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的方式,首次曝光了民警雪地持枪追捕毒贩的镜头,让广大受众真切地感受到抓捕现场的真实与惊险。这种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拉近了受众与故事场景的距离,能够更加贴近主人公的感受,增强受众的“沉浸式”感受。

在叙事节奏方面,“短小精悍”的短视频形式不允许对于故事情节及人物背景有冗长的铺垫叙述,所以需要以快速的节奏进入主题。因此新媒体语境下的叙事往往是依靠镜头转换、剪辑手法,以及音乐音效等方式,在短视频中构建起充满“网感”的视听场景,或是为简短的内容创造出跌宕起伏、充满悬念的故事情节。

比如,在一等奖作品《病死猪田间乱丢知道吗……<问政山东>现场局长被8连问后语无伦次》这则现场新闻报道中,仅用半分钟左右的真实调查素材交代新闻事件的背景,然后以直播间主持人犀利的8次连环提问为主题,剪辑其中的精彩镜头,呈现出紧张且真实的现场氛围,并配以花式字幕,符合互联网受众的审美喜好及互联网的传播方式,使其迅速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

2.3 智能技术+创新理念,打造报道新形态

新闻报道的新形态不只体现在体裁形式的变化,还体现在媒体人理念的创新以及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的升级方面。通过对第30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类获奖作品的研究发现,大多数优秀作品均采用了文字、图像、视频、漫画等多种文本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同时还融入了手绘等新媒体元素、采用三维立体动画等可视化技术,以及AI剪辑等多种采编手段对新闻视频进行多方位的包装。

比如,在二等奖作品《独家航拍:香港理工大学之殇,看看暴徒对它做了什么?》这则现场新闻报道中,采用全景航拍的方式,通过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航拍镜头向全球网友揭露暴徒和激进分子的暴行,使科技赋能于新闻报道,更加全面立体展现新闻画面;在二等奖作品《AI剪辑大阅兵》这则专题报道中,首次采用了新闻AI(人工智能)实时多路信号混合剪辑的技术手段,在2小时内通过AI剪辑模式完成82个短视频的剪辑与输出,从而更多角度、更高效率地展现阅兵现场的画面,同时也拓展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性意义。

除了在呈现方式上的创新之外,媒体也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报道模式,运用创新理念与创新思维,将形式多元的短视频新闻产品进行“报、端、微”等多平台发布的矩阵式传播,“收割”了大量网络平台上的年轻受众。

3 新闻报道新形态的价值与意义

受众手中的话语权随着媒介技术的更新升级在逐渐扩大,而作为主流媒体,不得不一改以往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调整旧有的传播思路及编辑策略,转而向受众的需求与喜好靠近[6]。正如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在《引爆点》一书中所说:“只有抓住用户的注意力,才能够进一步去影响用户。”所以,在如今的新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仅仅依靠内容的时效及深度去吸引受众已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创新表现形态去“匹配”受众,达到与用户的“亲密连接”,拉近与受众的“屏幕距离”。

因此,短视频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新形态,其所具有的选题视角独特、人物典型鲜明、时间节点突出,将内容与形式相融合等特点,符合了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因此使得主流新闻媒体更好地赢得了用户的注意力[7]。同时,这种短视频的新闻形态创建了一种“互动体验”式的媒体环境,一改过去相对刻板的传播方式,更加注重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为内容增加社交传播的动力与“可互动性”,激发了用户参与的积极性。这种故事与技术的融合有利于使新闻报道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扩大传播范围及影响力,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爆款”视频火遍网络,而这正是以往的传统新闻报道所难以实现的。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闻报道新形态的出现与发展,是主流媒体在新媒体语境下的有益探索经验;短视频新闻报道中体现出来的“智能技术+创新理念”多重融合模式,也是主流媒体今后应该继续探索和挖掘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安雪晴.中国新闻奖简介[EB/OL].[2021-03-15]. http://www.zgjx.cn/2019-05/15/c_138060524.htm.

[2]王梅芳,劉华鱼.景观社会:一种视觉传播化的统治[J].当代传播,2017(3):32-34,67.

[3]李星婷.媒体融合让新闻报道“动”起来“活”起来:以重庆日报第3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点赞重庆高校思政金课”系列报道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22):4-5.

[4]李广华.16年斩获31项中国新闻奖的“宁波报业现象”解读: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精品实践为例谈地方媒体创优冲奖的难点与突破[J].中国地市报人,2020(11):9-13.

[5]陈章乐.担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N].光明日报,2017-02-28(11).

[6]檀琳.主流媒体涉医报道的叙事和情感转向:基于近年来“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等相关文本的分析[J].医学争鸣,2020,11(4):62-66.

[7]张亚萌.主流媒体融合报道模式的创新与突破:以第28届、第29届中国新闻奖融媒类获奖作品为例[J].青年记者,2020(23):32-33.

猜你喜欢
叙事模式智能技术
新旧杂糅的时代表征
一次设备智能化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的探讨
爱情在路遥小说中的模式研究
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运用研究
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人工智能技术探究
动画电影《精灵旅社2》的叙事模式
保罗·安德森影片的叙事模式探析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网游小说的文体特征分析
关于烟草设备自动化系统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