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反搏治疗老年肌少症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1-08-12 09:41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15期
关键词:肌少症射血骨骼肌

病人由于某些因素产生慢性心肌病变时,出现慢性心力衰竭(CHF),此时心脏负荷增大,收缩力下降,无法满足机体血供从而产生相应症状[1]。临床研究发现,心力衰竭病人存在躯体疲劳情况,主要原因是体内骨骼肌质量逐渐减轻,肌肉细胞供血不足,因此出现肌少症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的身体健康[2]。临床治疗过程中常常采用体外反搏的治疗方法[3-4]。本研究观察体外反搏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肌少症病人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肌少症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病人9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60~79(69.54±5.89)岁;病程1~17(12.33±2.51)年;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8例,Ⅲ级17例,Ⅳ级10例。治疗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61~79(70.34±5.75)岁;病程1~18(13.61±2.11)年;心功能分级Ⅱ级17例,Ⅲ级17例,Ⅳ级11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心功能分级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按照《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慢性心力衰竭标准[5];根据《2019亚洲肌少症诊断及治疗共识》确诊肌少症[6];年龄>60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排除标准:急性心肌梗死或偏瘫;伴有2型糖尿病;妊娠期;严重未控制的感染及肾功能不全、重度贫血;精神障碍等病人。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常规模式治疗,主要包括洋地黄类、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7]。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体外反搏治疗,采用普施康P-ECP/T1装置,将反搏气囊充气气压调整为0.4 MPa,每次持续30 min,输入电压为220 V,射频50 Hz,规格2 070 mm×1 120 mm×1 100 mm。 两组均以治疗30 d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早期快速充盈峰值/左室舒张晚期快速充盈峰值(E/A)、6 min步行试验距离(6MWT)。评估两组骨骼肌功能指标,包括手握力(HS)、速度(GS,经步速测量仪测定)、简易体能状况量表(SPPB)评分、血清Clq含量。

1.5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功能等级提高2级及以上,且未出现心力衰竭症状,身体各项指标比较平稳;有效:心功能进步1级,心力衰竭症状得到改善;无效:心力衰竭症状未出现好转,甚至病情恶化[8]。

2 结 果

2.1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LVEF、E/A、6MWT高于治疗前(P<0.05),LVEDV、LVESV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LVEF、E/A、6MWT高于对照组(P<0.05),LVEDV、LVESV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s)

2.2 两组骨骼肌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HS、GS、SPPB高于治疗前(P<0.05),Clq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HS、GS、SPPB高于对照组(P<0.05),Clq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骨骼肌功能指标比较(±s)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 论

心力衰竭合并肌少症是指病人发生心力衰竭时出现心脏射血分数降低,心脏功能减退,其他部位组织器官随之发生了病理性的结构重塑,以全身骨骼肌肌肉萎缩和功能衰退为主要特征的一类临床综合征[9]。当病人心脏射血不足时,骨骼肌灌注能下降,无法维持机体平衡,代谢能力逐渐降低,体内炎性因子增多,病人肌肉能力逐渐下降,因此,会出现肌少症的情况[10]。在对该类病人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提高病人的心功能,才能有效平衡机体水平,防止出现并发症。临床中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法较多,本研究采用体外反搏方法,应用循环装置将病人四肢包裹,触发装置信号,通过气囊从小腿处开始进行充气,对下肢形成压迫,最终增加心脏外的血液回流情况,提高心脏舒张压[11]。心脏收缩期,气囊快速减压,能够增加血管内容积,减小阻力,促进心脏外血液输出量,减少心肌耗氧容量,最终达到治疗效果[12]。体外反搏治疗时,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舒张期压力升高,释放一些内皮源性舒血管物质如一氧化氮、前列环素等,同时,缩血管物质如内皮素-1减少,从而增加心肌供血,改善心脏收缩功能[13]。

心脏射血不足会使骨骼肌毛细血管减少,最终导致身体机能出现异常,因此,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运动能力逐渐下降[14]。病人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HS、GS、SPPB等多种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身体机能高于对照组,骨骼肌代谢能力逐渐增强,运动耐量也逐渐增加[15]。

传统治疗老年肌少症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方案结合体外反搏治疗,能有效缓解心力衰竭病人心肌射血不足导致的细胞功能紊乱,解决了因身体代谢异常,病人出现身体疲劳、呼吸困难等不良影响,长时间不良影响导致心室肌重构,最终引发慢性心力衰竭[16]。本研究中治疗组经过治疗后,能够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相对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疗效,提高了病人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肌少症射血骨骼肌
肌少症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陈朝金教授运用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经验
鸢尾素(Irisin):运动诱导骨骼肌自噬的新靶点
2019亚洲肌少症诊断共识下肌少症相关危险因素评估
更 正
巨噬细胞在骨骼肌损伤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肌少症对脊柱疾病的影响
运动预防肌少症
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可溶性ST2与心脏重构的相关性
M型超声心动图中左室射血分数自动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