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声乐教学与德育的融合统一*——以歌曲《望乡词》为例

2021-08-18 14:11欧阳慧
大众文艺 2021年14期
关键词:乐段乐句和弦

欧阳慧 姜 浩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 412007)

高校德育一直都会对学生的三观塑造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音乐德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方式,其借助于音乐特殊的表达方式,在提升学生道德素质修养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提高高校德育工作质量与学生个人思想道德素养,在声乐教学中应广泛借鉴红色故事、经典歌曲等多种元素,以此来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从而实现帮助学生树立远大人生理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歌曲《望乡词》中所体现出的诗人和作曲家浓浓的爱国情感正是实现声乐教学和德育融合统一的经典案例。

一、歌曲背景是情感的来源

《望大陆》是于右任老先生前所创作的最后一首作品。在老先生的一生中爱国之心从未改变,但怎奈何在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下,造成了远离故乡、家人分离的现实,老先生心中充满了不甘与苦楚却无处诉说,行将就木却依然无法看到祖国的统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老先生心中充满了无奈,却也只能将对祖国和故乡的思念藏进心里,写进诗里!而作曲家陆在易将爱国主义奉为自己的终身信仰,在生活中充满了对英雄事迹的热衷,也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国信念,以及陆在易对于艺术创作的独特追求,才让他们可以感同身受,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这样的情势下创作了《望乡词》这首经典的艺术歌曲。

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词曲作者的生平都会直接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在学习了歌曲的创作背景之后,我们不仅对于歌曲的完整诠释更进一步,同时,其中所蕴含的爱国之情,也让我们牢记于心,这也是声乐学习与德育的初步融合。

二、词与曲是情感的体现

(一)歌词分析

歌曲《望乡词》的歌词源自于右任老先生所作的经典诗词《望大陆》(又名《国殇》)。诗词共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的“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直接而又沉重地写出了于右任葬于高山的原因和期望。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于右任身处台湾,没有办法回到自己热爱的大陆,体现出了其希望国家统一的迫切愿望和强烈的爱国之情。在“大陆不可见兮”中,写出了他望向大陆却什么也不可见,也永远无法再回到大陆的痛苦;所以“只有痛哭”才能表达其无法亲眼看到祖国统一的遗憾。

第二部分写出了于右任想葬于高山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望我故乡”,老先生被迫身处台湾十几年,时时刻刻都在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逐渐步入晚年,老先生更加希望自己可以回归故乡,落叶归根,可是“望我故乡”,却看不见故乡,所以这种强烈的悲伤最后化为一句“永不能忘”。

第三部分中,“天苍苍,野茫茫”于老先生把这两句词写进自己的诗中时,表达出思念故乡,热爱故乡之情,更是抒发出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山之上,国有殇”,这个“殇”指的是客死他乡的孤魂。于右任老先生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复兴,民族的崛起而奋斗,用“国殇”来形容自己,明确地表达出自己对祖国强烈的爱和心中的悲痛。

(二)音乐分析

歌曲《望乡词》为并列单二部曲式,乐曲整体的情绪为“凝重而荒凉地”。调式在同宫系统内不断转换,钢琴以对比复调的方式对主旋律进行衬托,使情感表达与音乐形象更加的丰富,分析如下:

引子:第1小节至第12小节。开头为两个带倚音的柱式和弦,力度由mf转为sffz,像是命运用力地一击之后敲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之后七个小节连续的震音力度由强慢慢变弱,为记忆渲染了沉重且荒凉的色彩,在第十小节自由延长的和弦在低音区以极弱的力度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在11小节和12小节开始转为mp力度的分解和弦,以自由的节奏开始为之后的诉说进行铺垫。

A乐段:第13小节到第20小节。a乐句开始时中低音区的旋律在流动的分解和弦的衬托下慢慢诉说,钢琴伴奏中的大切分节奏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旋律进行填充,和弦中附加音的使用为乐曲增添了民族气质。调式在两小节忧郁的e羽调式后转为G宫调式,表现出对于故乡的向往,两个前附点的节奏更是将这种情绪拉满。b乐句与a乐句不同的是,节奏由两个下行纯四度的前附点节奏让情绪不断向下走,情感相比较前一句的诉说更多了一丝内敛与想见却不能见的无奈。

A’乐段:第21小节到29小节,为A乐段两个乐句的变化重复。旋律和节奏与A乐段一致。钢琴伴奏在23小节时逐渐加入柱式和弦,24小节的上行柱式和弦更是将情绪推到了25小节的一个小高潮,b’乐句中来自b乐句的下行后附点节奏将激动地情绪慢慢拉回理智。之后左手部分节奏从二八到三连音、五连音最后到九连音,越来越急促的节奏与上行的旋律相结合,将之前压抑的所有情绪开始推向下一个高潮。

B乐段:第32小节到第39小节,与A乐段形成对比。c乐句以f力度开始,逐渐变快的节奏、中高音区的旋律、柱式和弦与半分解三连音结合的伴奏织体增加了音乐的紧张感,推动了渴望落叶归根的情感不断地爆发。c’乐句重复了c乐句的歌词,但力度减弱,旋律也开始向下走,仿佛一声声的呐喊化作悲哀的叹息,三连音的伴奏织体由左手变为右手的高音区附和着主旋律的哀叹,e羽调式更是对这种悲伤进行了渲染。

连接部:第40小节到第47小节。连接部歌词只用了无实意地语气助词“呣”,以弱力度和哼鸣的方式承接了B乐段结束时的叹息和感叹,低音的属持续也为主旋律的出现做准备。

A乐段:第48小节到第55小节,是A乐段的变化重复。不同的是主旋律由钢琴完成,力度也变为mf,伴奏部分的大切分变为二八和四分音符的节奏,音乐比之前更加的流动,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当我们对于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想要更好地将作品表达完整,歌曲曲调与歌词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且必不可少。因为词与曲是作品中情感最直接的体现。更好地去掌握谱面知识对于歌曲的学习极其重要,同时也进一步地使学者将爱国之情铭刻于心。

三、演唱诠释情感

通过对作品中情从何来,情如何体现的学习,学者对于歌曲所中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感有了深刻的理解,但是想要更好地诠释作品,实践演唱对于作品的表达以及更深层次的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演唱中想要更好地诠释这种情感则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咬字吐字。“字正腔圆”是衡量一首中国声乐作品是否可以被完整演绎的重要原则之一,歌曲《望乡词》也不例外。在这首作品中,总共有29个汉字,总共出现了16个声母(字头)。在开口时,既不能将字头咬地过轻,也不能咬的过重,当字头咬得过轻时,就会导致吐字不清晰,歌词的意境不能完整的表达,而过重又会影响歌唱时歌曲的流动性。歌词的字尾处都归韵在“a、o、e、i、u”这五个元音字母上,与纯正的美声唱法中所强调的“a、e、i、o、u”这五个元音字母一致,这就意味着咬字吐字的发声位置与歌唱时的发声位置要保持一致。

歌曲《望乡词》开头的第一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它对于全曲意境的铺垫、画面感的营造、情感的抒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所以“字正腔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学会了正确的咬字吐字,我们才能拥有一个有着良好共鸣的声音,才能让听众与演唱者产生心灵上的惺惺相惜,将听众带入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当中。

其次是气息与强弱的控制:在一首声乐作品的表达中,气息与强弱的控制对于作品本身情感的抒发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音乐织体的律动与其作品所表达的意境是相关联的,不同的音乐织体有着不同的呼吸方式,也直接决定了其作品所表达的意境。

歌曲的第25-32小节开始,强弱变化使得情绪变得跌宕起伏,同时也为第二部分感情的爆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对于气息控制的要求也就变得极高;在这一部分演唱时,气息要做到沉稳且需要具备一定的支撑力度,但是也要注意在控制气息时不能僵硬,要流动起来,这样感情的抒发才能更加准确到位。

最后是舞台呈现:《望乡词》这首经典的爱国情怀作品需要深入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意境,深入学习和探究歌曲中所需要的技巧并发现不足、努力克服、不断练习,然后不断完善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才使得作品的深刻内涵得以很好的抒发。而在舞台的最终呈现中,让人身临其境的肢体语言,以及充满情感的眼神对于歌曲情感的表达也是极其重要的。以72-83小节为例,这一部分的情绪开始变得低落,充满了悲伤与无奈。所以在演唱时,双臂要慢慢收拢合于胸前,眼神也由坚定变得柔和,以此来表达出那种悲伤与无可奈何的感觉。在演唱第81到83小节时,眼神可以再次坚定地看向远方,手势也可以随着眼神的方向缓缓抬起,并在最后做一个定格。这样做会给听众一种舒展宽广的感觉,同时也带有了坚定感,为全曲意境的表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四、结语

在声乐作品的学习与演唱中,如何将作品诠释得更加完整是每一位声乐学习者所要思考和学习的。同时,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与体会的。在艺术歌曲《望乡词》的学习中,歌者要对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歌词和曲调进行深入学习,并加强学习作品中要掌握的声乐技巧;在学习在本文的介绍中,笔者通过三个章节的学习和总结,进一步梳理了在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学习如何更好地与德育进行融合统一。在更好地学习声乐的同时,也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猜你喜欢
乐段乐句和弦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学生的弱点,教学的难点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视唱练耳与钢琴
二胡曲《新婚别》演奏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