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语文要素,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2021-08-23 23:56李迎春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7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

李迎春

[摘 要]统编教材以语文要素串联单元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教学中,教师要精准解读教材,关注语文要素的体系性和层次化,并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训练。同时,教师还要强化整合、实践,有效落实语文要素,使单元教学从模糊走向清晰、从零碎走向统整,使单元语文要素不断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要素;精准解读 ;整合视角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9-0016-02

统编教材注重知识能力体系性和层次性,以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为抓手,将基础性的语文知识、必备的语文能力和常用的语文学习方法,有规划地拆解成为不同层次和维度的训练价值点,并按照相应的梯度,落实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这成为教材的最大创新点。这体现在每个单元都设置了具体的语文要素上。编者在具体编排过程中,借助单元篇章页明确提出语文要素,利用“课后习题”“交流平台”“批注”“词句段运用”等栏目,逐步细化语文要素。同一指向类型的语文要素又依照從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设置在不同的单元和学段中,形成螺旋上升、循环往复的体系。鉴于此,教师在使用统编教材时,就要落实语文要素,在积极整合中致力于语文要素向语文能力的转化。

一、精准解读,让语文要素成为教学的线索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之所以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未能精准地研制适切的教学内容。教师不知道教什么,学生更不知道学什么。统编教材以语文要素为主线,构建了清晰而明确的知识能力体系,为师生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学时,教师要精准解读单元语文要素的内涵,明确教学目标,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内容,让语文要素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得到应有的落实。

比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从内涵来看,这一要素应该包含三个层次。其一,浸润文本世界,在文本的情景中展开想象;其二,超越文本内容,扩展想象思维,延展文本意蕴之外的世界;其三,联系自我体验,想象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类似场景。鉴于此,如何才能将这一要素的内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呢?首先,教学首篇课文《草原》时,教师可借助文本中的语言,引导学生以想象的方式走进文本所描写的情境中。比如,第一自然段的景色描写,就要紧扣“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墨线勾勒”等关键词,想象草原的优美景色。其次,教学第二篇课文《丁香结》,要引导学生运用在第一篇课文中学习到方法和经验,自主阅读并感受理解这篇课文所描绘的画面。由于课文蕴藏着丰富而真挚的情感,需要学生在阅读、想象画面时全身心投入。比如,对描写雨中丁香结的语段,教师可鼓励学生先从关键词入手,想象雨中丁香结的特点;同时,在想象中理解作者将丁香结与微雨连在一起的原因,感受作者在课文中并没有直接揭示的情感。其三,最后一篇课文《花之歌》是一篇典型的想象类文本。作者纪伯伦通篇运用暗喻,站立在花的视角展现人物的精神与品质。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可给予学生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作者想象的写作方法,体会想象的奇特之处。

从课后习题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编者已经对语文要素的内涵进行了富有针对性的解读。语文要素的第三层次的内涵,在课后习题中得到多次体现。比如,《草原》课后练习第三题,要求学生紧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感受蒙汉情深的相关语句,并联系生活中自己与别人依依惜别的经历进行练笔。很显然,这一习题将学生的想象思维从课内转向课外,使学生想象的翅膀伸向更为广阔的生活中。

统编教材设置了具体的语文要素,教师在文本解读、教学板块设计时就要积极思考,落实语文要素,这样才能真正契合编者的用意,有效推动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二、强化整合,在循序渐进中落实语文要素

以往的语文教学喜欢将教学内容拆分开来,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缺乏对资源和方法的统整,这就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尴尬地位,不能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更无法触摸到语文学习最基本的规律。基于统编教材的体系性和层次性理念,教学时教师要在学段、单元与文本之间架构通道,以联系和整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将已掌握的方法迁移运用到全新的情境中,解决自己阅读时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语文能力。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每个年级的上册设置一个阅读策略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学会阅读。教学时,要让学生在精读课文中理解阅读策略,在略读课文中运用阅读策略,在“交流平台”中提炼阅读策略。这样,单元各个板块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历练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和能力。比如,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速读策略,教师要强化整体意识,依照课文的顺序逐步落实语文要素。第一篇课文《搭石》是典型的散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记录阅读时间的方式,关注自己的阅读速度,阅读时集中注意力,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回读,一气呵成地读完全文。第二篇课文是历史故事《将相和》。在教学时,教师要紧扣历史故事,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连词成句读,避免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同时,借助课后习题训练学生一眼捕捉更多信息的方法,迅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三篇课文是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在结构上显得独特。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课前导读和课后习题,引导学生紧扣语段的关键性词句,梳理文本和语段的表达思路,达成快速阅读的目标。而最后一篇课文《冀中的地道战》虽然篇幅较长,但整篇文章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来表达,整体性很强。教学时,教师可根据课后练习的问题:“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展现地道战成功原因的?这样能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在单元课文教学完毕之后,教师将整个单元所学的方法进行汇总,并与具体的文本进行融合。有的学生认为,除了要关注文本语言之外,同时也要一边读一边想,紧扣关键词,快速而有效地捕捉有用的信息。教师要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不断练习,做到熟能生巧,达成看得快、想得快的目标,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縱观整个过程,教师紧扣单元的训练要求,将快速阅读课文作为串联整个单元教学的主线,先依照课文在单元中的具体位置,确定不同的训练标准和要求,然后通过“交流平台”进行整合和联系,在不断融通整合中,学生的阅读速度从量变到质变,将语文要素转化为语文能力。

三、强化实践,在迁移运用中转化语文能力

在具体单元中,语文要素都是以静态的方式呈现的。只有将语文要素落实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它才能生发出其应有的价值。因此,落实语文要素要以转化能力为最终归属。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学生的学习和训练方式,设置具有实践价值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阅读和思考,从而将语文要素迁移运用到具体情境中,真正构建学生的语文知识和实践能力。

统编教材的单元教学是一个一体化、整体性的过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展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这样,在具体的言语实践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言语经验,铸造学生的言语表达品质。如,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就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对比辨析“继续”“连续”“陆续”这三个词语的意思、用法以及不同点,并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进行写句子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揣摩词语的细微差异,历练他们精准的表达能力。再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词句段运用”,编者所设置的题目就是要学生能紧扣人物连续性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自豪、生气和害怕的情感。教学时,要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迁移运用过程中学习具体而生动的表达。三年级的《花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作者为了表达不同的花开放时的不同情景,根据的不同状态,选择不同的词语进行描写,如“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绽开了笑脸”“从梦中醒来”“欣然怒放”等。这篇课文的思考练习题就要求学生运用这些词语进行填写。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圈画这些词语,紧扣文本的语境,进行深度辨析与思考,感受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些变化的词语中,捕捉文本语言所蕴藏的作者的喜爱之情。通过这样的辨析和练习,学生从变化的词语中认识到,相同的意思可运用不同的词语进行表达。这样,能有效地历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再比如,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丰子恺先生的《手指》一文,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语言的风趣幽默,并从人体的五官中选择一个进行模仿写作,从而洞察作者语言表达的独特风格。这样,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实践体验过程,在感知、理解语文要素的基础上,真正掌握语文知识,并将它们转化成能够带得走的语文能力。

上海师范大学著名教授郑桂华老师认为:语文关键能力就应该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学中,教师要设置具有价值和意义的语文活动,为学生读写实践活动搭建平台,真正促进学生言语素养地不断形成,让学生在转化的过程中获取言语能力的发展。

基于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教师要精准地解读语文要素,使单元教学从模糊走向清晰、从零碎走向统整、从被动走向主动,让单元语文要素在每一节语文课堂教学中都得到应有的落实,并在扎实且富有意义的实践体验中得到转化,从而全面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
基于评价维度下的语文要素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落地
“双线并进”主导下的单元整体教学
“要素”指引,让“语用”落在实处
“小题大做”又何妨
浅谈小学语文落实“一课一得”的教学策略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