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化疗联合分子靶向治疗乳腺癌患者的效果及对束蛋白结合蛋白1、17 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表达水平的影响

2021-10-14 03:57陈晓亮王红旗杨留勤
癌症进展 2021年15期

陈晓亮,王红旗,杨留勤

1新乡医学院第四临床学院放射治疗科,河南 新乡 453000

2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放射治疗科,河南 平顶山 467000

乳腺癌是一种常见于女性人群的恶性肿瘤,在中国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乳腺癌的病死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极高,给女性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随着医疗技术水平不断的进步,乳腺癌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的改善,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多为手术治疗,但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手术会使患者乳房缺失,导致患者不良情绪的发生。目前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法为分子靶向治疗,可以有效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有效降低复发风险,治疗效果显著。但分子靶向治疗不良反应明显,尤其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常见的不良反应如胰岛素抵抗、糖代谢紊乱。束蛋白结合蛋白1(fascin actin-bundling protein 1,FSCN1)基因与细胞迁移和肿瘤细胞侵袭的流动性和转移有着重要的联系,目前,FSCN1基因已被认为在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过程中有着执行者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表明,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7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17β-HSD)表达水平对维持细胞生长有着关键作用,可以促进乳腺癌组织中的雌激素受体阳性细胞的生长。本研究旨在探究一线化疗联合分子靶向治疗乳腺癌患者的效果及对FSCN1、17β-HSD表达水平的影响,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至2021年2月于新乡医学院第四临床学院就诊的乳腺癌患者。纳入标准: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符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对乳腺癌相关诊断标准;沟通无障碍;无严重的重要器官疾病。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伴有认知功能及精神障碍;心脏功能不全;对本研究干预发生抵抗。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纳入152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一线化疗组与联合干预组,每组76例,一线化疗组采用一线化疗方法,联合干预组在一线化疗组基础上联合分子靶向治疗。一线化疗组患者中,年龄30~65岁,平均(46.5±5.2)岁;临床分期:Ⅰ期36例,Ⅱ期40例;病程:2年以下36例,2年及以上40例。联合干预组患者中,年龄32~64岁,平均(47.5±5.4)岁;临床分期:Ⅰ期37例,Ⅱ期39例,病程:2年以下35例,2年及以上41例。两组患者年龄、临床分期、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一线化疗组使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常规药物包括环磷酰胺、氟尿嘧啶及表柔比星,静脉输注环磷酰胺,用量为50 mg/m,第1、8天;静脉输注表柔比星,用量为50 mg/m,第1天;静脉输注5-氟尿嘧啶,用量为500 mg/m,第1~3天,采用常规化疗方法,3周为1个周期。联合干预组在一线化疗组基础上联合分子靶向治疗,针对靶点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HER),静脉滴注曲妥珠单抗,用量8 mg/kg,3周后降低用量为6 mg/kg,以3周为1个周期。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个周期。

1.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3.1 应激反应 记录两组患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血清皮质醇(cortisol,Cor)水平变化。治疗前后抽取肘静脉血,常规抗凝、离心,分离血清后搁置于-80℃的环境下保存待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NO水平,羟胺法检测SOD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Cor,试剂盒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并进行比较。

1.3.2 血管新生指标 使用ELISA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A、B水平,试剂盒购自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操作均按照说明书严格进行,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并进行比较。。

1.3.3 生活质量评分 使用生活质量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从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及独立性领域进行评估,总分共105分,分数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

1.3.4 FSCN 1、17 β-HSDFSCN1:将标本以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olution,PBS)冲洗后,进行微波抗原修复,室温冷却,且使用过氧化氢阻断,加入FSCN1单克隆抗体4℃过夜,抗体浓度为1∶500,采用EnVision法并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二抗,二氨基联苯胺(diaminobenzidine,DAB)显色,使用苏木素复染,封片。以FSCN1在组织标本血管内皮表达为阳性对照,PBS取代一抗作为阴性对照。17β-HSD:将标本以PBS冲洗后,加入7型17β-HSD抗体,抗体浓度为1∶500,并放置在温度为4℃环境下过夜,之后加入EnVision HRP二抗,浓度为1∶200,室温下孵育4 h,使用DAB过氧化氢溶液浸泡5 min显色,苏木精复染30 s,自来水冲洗5 min,酸性乙醇溶液冲洗,乙醇及甲苯浸泡,封片。本研究所使用试剂均购自上海联迈生物工程公司。参照文献[10-11]对显微镜下的细胞质染色情况进行阴阳性结果判断。

1.3.5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包括脱发、肝肾损伤、恶心呕吐及其他,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记录、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应激反应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O、SOD及Co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O、Cor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SOD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联合干预组患者NO、Cor水平明显低于一线化疗组患者,SOD水平明显高于一线化疗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O、SOD及Cor水平的比较

2.2 血管新生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EGFA、VEGF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EGFA、VEGFB水平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联合干预组VEGFA、VEGFB水平均明显低于一线化疗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EGFA、VEGFB水平的比较

2.3 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本组干预前,且联合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一线化疗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2.4 FSCN 1、17 β-HSD阳性情况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SCN1、17β-HSD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SCN1、17β-HSD阳性率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联合干预组患者FSCN1、17β-HSD阳性率均低于一线化疗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FSCN 1、17 β-HSD阳性表达情况的比较

2.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联合干预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89%(6/76),明显低于一线化疗组的28.95%(2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11.207,P<0.01)。(表5)

表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3 讨论

乳腺癌是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恶性肿瘤,居世界排名第一位。随着中国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及人口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乳腺癌发病率有着明显的上升趋势。目前,化疗是治疗乳腺癌患者的重要方法之一。近年来,在乳腺癌患者治疗中应用化疗,其病死率明显下降,但化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多。近年来,随着对乳腺癌分子机制深入的研究,发现其发展与体内信号通路的异常及癌基因的表达产物有密切的关系,目前,随着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分子靶向治疗不断出现,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已经成为中国医学人员研究的重点。

血清NO是血管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及部分神经细胞所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浓度较低的NO能使肺血管、支气管平滑肌扩张。Cor由肾上腺皮质醇分泌,属于甾体糖皮质激素类,其表达受限于垂体,能够反映肾上腺皮质的分泌功能。血清Cor在健康人体中表达较低,但不间断的应激反应能够使Cor升高,当Cor升高会加剧患者心理波动。SOD为抗氧化酶系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在植物、动物及微生物体内广泛存在,其表达水平能够显示机体的应激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NO、Cor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SOD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联合干预组NO、Cor水平明显低于一线化疗组患者,SOD水平明显高于一线化疗组患者,说明一线化疗联合分子靶向治疗乳腺癌,可以降低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改善机体的应激情况。

VEGFA为一种促进肿瘤血管生长的重要生长因子,主要表现为诱导肿瘤血管生长。目前,研究表明VEGFA不仅在肿瘤血管新生中有重要的作用,还能够间接调控肿瘤细胞的迁移、侵袭、炎症反应等。研究显示,VEGFA在调控肿瘤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抑制VEGFA的表达可以促进肿瘤细胞死亡从而增加化疗的敏感性。VEGFB是肿瘤生长及转移能力方面非常重要的指标,其主要表现为促进血管通透性增强,导致细胞外基质变性和血管内皮生长及转移。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VEGFA、VEGFB水平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联合干预组VEGFA、VEGFB水平均明显低于一线化疗组患者,说明一线化疗联合分子靶向治疗乳腺癌可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的新生,从而降低了肿瘤的生长及转移能力。

乳腺癌患者常伴有疼痛,且术后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自理能力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梳头、穿衣等。患者常因自己患有乳腺癌而苦恼,增加了心理压力,出现明显的不良情绪,使睡眠质量下降,导致患者的躯体功能、情感功能及认知功能等均明显下降。乳腺癌患者不能及时回归正常生活,康复时间较长,导致患者丧失信心,从而远离人群,严重影响了其社会功能,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本组干预前,且联合干预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一线化疗组,说明一线化疗联合分子靶向治疗乳腺癌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增强患者的信心。

FSCN1蛋白常分布在乳腺癌及良性病变组织中,在乳腺癌组织中呈弥漫性分布,同时在卵巢周边部的肿瘤细胞染色较强。FSCN1调节多种肿瘤的相关基因,如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MMP9,且可通过其他途径调节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如WNT通路及类胰岛素生长因子受体Ⅰ等。17β-HSD是一种依赖性氧化还原酶,可氧化类固醇的第17位碳而得名。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P的帮助下,可氧化17-羟基类,还原17-酮,使18碳及19碳的类固醇失活。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FSCN1、17β-HSD阳性率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联合干预组患者FSCN1、17β-HSD阳性率均低于一线化疗组患者,说明一线化疗联合分子靶向治疗乳腺癌有良好的疗效,可有效抑制肿瘤的病变。

综上所述,在乳腺癌患者中运用一线化疗联合分子靶向治疗,可以改善机体的应激情况,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的新生及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患者的信心,对乳腺癌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