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生史料研读能力的提升
——以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7年)选修Ⅱ为契机

2021-11-12 15:25程兰岚深圳市观澜中学
长江丛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史料高中历史高中生

■程兰岚/深圳市观澜中学

一、前言

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对教学方式的变化,应用新型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引导。特别在高中生史料研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历史真相进行深入挖掘,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教师要为高中生的史料研读创造情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开展学习。同时,要结合当前史料研读提出的背景,明确史料的分类以及高中生研读史料所带来的具体意义,提出有效的策略,对高中生史料研究能力进行不断提升。除此之外,高中历史教师在对选举和运用不同史料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正确研究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学生在研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史料的解读能力。

二、“史料研读”提出的背景

(一)历史学科自身的特殊性

近代历史学家傅斯年曾提出“史学便是史料学。”这个论断虽有偏颇之嫌,但是不难发现“史料”之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二)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7年)选修Ⅱ的要求

为进一步提升高中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新课程标准(2017年)专门设置选修Ⅱ的第二个模块为“史料研读”。具体有史料搜集、运用史料的原则与法,文献史料研读、实物、口述、图像等各类史料的研读。

(三)高中生史料研读与史学素养提升

所谓史料研读就是对史料进行深入的阅读,从史料中获取信息得出结论,从而探索历史的真相。高中生在进行史料研读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对史料进行了解、收集、整合,通过对史料的含义进行深入理解,辨别其真伪,提取所识别的历史信息。高中生需要具备较高的史学素养,客观的去看待历史事物。同时,高中历史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结合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学生历史研究方法的掌握。

(四)现有高中历史教学不足的催生作用

我们现有的高中历史教材是一种历史叙述,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为让学生打破教材的束缚,而能更深刻地了理解历史,教师应该就某些专题补充大量的史料,真正实现从传授历史知识向传授历史学习方法的转变。

三、目前高中历史的史料教学现状

(一)高中教学缺乏史料融入

当前高中历史教师,仍旧采用“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受传统教育观念较深刻,没有有效融入史料的教学引导,导致高中生学习历史的目光狭窄且短浅,无法深入学习历史,更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甚至有一定的抵触厌恶情绪,学生历史的思想被禁锢。同时很多高中教师讲解历史时,没有将历史知识与生活中的史料元素充分结合,导致很多历史概念看起来陌生又孤立,像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时期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与历史学习的距离性更强,更不愿意去探索史料文化的精妙之处,出现学生无法培养历史学习思维的现象。

(二)教学课堂枯燥缺乏开拓性

高中生由于年龄原因,本身具有迷茫、注意力差等特点,需要高中教育工作者充分重视这点,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史料融入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开拓学生的历史思维。但是很多的高中家长甚至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历史学习存在错误的认知,认为历史教学就是枯燥的教授给学生讲解知识,缺乏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开发,更缺乏对学生史料知识的融入,需要家长和教师及时跟进时代步伐,改变传统高中历史教育模式中思想,让学生在历史课堂总更多的接触史料知识,有效提升学生的史料研读能力。

四、高中生史料研读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历史的正确格局

培养高中生优秀的史料研读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眼光,使学生具有历史发展观、全面辩证观等,有效的提升高中生的历史学习能动性。且史料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的构建历史学习场景,补足课本概念中不足甚至歪曲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公正的对待历史人物、事件等,让学生感受不同情景下的历史学习氛围。同时利用历史老师讲授相关的历史故事,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历史性学习思维。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融入史料学习,有效让串联自己所学历史等,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相关概念的理解,构建真正的历史学习“拼图”,为将来的历史深入学习奠定基础。且因为史料手段的融入,为历史教学注入一股教学活力,拉近学生与历史学习的距离,充分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历史的正确格局,真正做到读史以明智。

(二)构建高效历史学习课堂

提升学生史料研读能力,有助于学生充分融入历史学习,构建高效历史学习课堂,促进班级学生的整体性进步。针对高中课堂的历史史料教学现状,教师要更加注重史料手段在课堂中的运用,经常采用一些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手段,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史料的积极性,充分拓宽学生的学习层面。教师还可以课后布置相关的史料研读作业,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其中的历史知识,并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将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展示历史学习的魅力。同时教师要针对史料手段,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现状,找寻其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采取应对措施,提升高中生的史料研读意识,灵活运用史料教学,构建高质量教学课堂。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在素质教育阶段,高中历史对于学生们来说,成为难度较大的科目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合理的教学,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历史学习认知,拉近学生与历史学习的距离感,用史料教学的创新型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学生的多方面史料。同时教师要教授学生正确选择有用的史料知识,像学习《戊戌变法》时,要学会找寻戊戌变法前后事件段的有用知识,判断当时的历史背景,戊戌变法的起因、经过、结果等,以及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人物特点……正确提取有用的史料资源,提升学生自我的史料研读能力,将这些有用的知识可以绘制成表格、时间轴等形式,增加相关知识在学生心理的记忆力,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难题。

五、提升高中生史料研读的能力的策略

历史学科的史料浩如烟海,而高中生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选择有典型性的材料。而史料根据划分类别不同,可分为多种史料。作为学科的引导人,教师要精心选取史料,并且尽可能以一手史料为主。例:1842年《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以下形式呈现的:(1)割地。(2)五口通商。(3)赔款。(4)协定关税。

以上条款虽然简单明了,但对于学生而言,这几条内容的内涵是什么?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是否明白自身的不足,他们如看待这样一场与洋人的战争?如果不提供更多的材料,很难让学生们体会到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有多艰难。以下节选自《南京条约》原文:

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因大清钦差大宪等于道光十九年二月间经将大英国领事官及民人等强留粤省,吓以死罪,索出鸦片以为赎命,今大皇帝准以洋银六百万银元偿补原价。因大清钦命大臣等向大英官民人等不公强办,致须拨发军士讨求伸理……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以上是节选了《南京条约》的部分内容,这是原始文本,若学生读的是这些材料,那他们可以通过清政府的“措词”来发掘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变化。条约里将2100万两赔款的具体用途解释得很清楚,这就不是一个空洞的数字,其中的600万要用于鸦片的赔偿,这不是变向的承认之前走私的鸦片是合法的;还有“平行照会”字样,都在体现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的点点滴滴的变化。

通过利用历史资料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历史探究兴趣,帮助学生解决历史学习中的问题,构建高效的历史学习课堂。同时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像是PPT、视频等,为学生展示一些与南京条约等相关的史料,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南京条约的相关知识。且教师还可以通过为学生播放一些与南京条约有关的电影、剧集等,提高学生探究南京条约等知识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其前因后果后,用历史学习中客观、公正、全面、发展等的眼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正确方式。

因此高中教师应该创新历史教学,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的弊端。将史料资源充分融入历史教学课堂,不仅需要拓展学生的史料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格局,使学生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提升学生史料知识的研读能力。以上例子证明如果我们将一些核心概念的史料进行充实,学生最终得出的认知要比机械灌输的要深刻得多,因此选取恰当的史料是非常关键的。

六、结语

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标准下对史料研读力的要求,探讨史料研读的背景及意义,并初步归纳提供史料研读能力的一些方法。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因为资源条件的束缚,对一手史料的获取可能不如大学历史研究人员那么方便,所以从历史专业著作中搜集中史料,但一定要明确史料的出处,切不能断章取义,专著只是个索引,并不能完全替代一手史料,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归一手史料。

猜你喜欢
史料高中历史高中生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