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21-11-12 15:25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棠城分校
长江丛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课程

■徐 祯/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棠城分校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开展重要性

(一)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在初中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提高学生成绩是学生教育的首要任务,导致学生与家长对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认知出现偏差,没有真正认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教育意义,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能够教育学生明是非、知对错,让学生了解道德标准的具体内容以及法治教育的实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规范学生的自身行为,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巩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真正含义。初中阶段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利时期,学生在此阶段的思想与行为可塑性都比较强,在此时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逐渐全面,因此,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道德素养品质的关键时期,如果在此期间,教师能够有效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思想品质,就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未来发展。

(二)引导思想正确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初中阶段是其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三观的形成也是在此阶段。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教学课程,其教育意义影响重大,是培养学生健康积极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近年来,课程改革逐渐深入,初中道德与法制学科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学目标也逐渐明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以课堂基础内容为中心,对学生展开深层次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初中阶段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建立良好的思想品质,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初中阶段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学校以及相关教师应当重视这部分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以及法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建立良好的思想品质。

(三)实现社会健康发展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影响社会未来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道德品质素养以及法治意识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初中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社会实际现象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道德法治教育的含义,提高学生对道德法治课程的学习效果,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深层次的课堂内容。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思想道德发展,由此可见初中道德法治课堂教学在初中阶段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影响意义。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正确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学生行为,形成健康积极的性格,提升学生以后进入社会生活的质量,实现社会健康发展。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的

教师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当以教学目的为指导依据,有效提高学科整体的教学质量。因此,明确教学目的,是教师提高该学科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内容。教学目的的具体含义除了其书面含义以外,即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学生需掌握的知识内容;还应当包括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三维目标,其中重点内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树立良好的三观。由此可以发现,教师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首先应当整体分析考量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等各个方面,然后在以此为基础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因素的平衡。

我们以“敬畏生命”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例,这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能够正确对待生命的发展与成长,学会如何尊重生命,保护生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状态是对生命认知比较模糊,所以教师应当以“生命”为引导组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生命知识的理解,最终达到树立生命意识的教学最终目标。

(二)激活教学教材

在初中阶段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相比于教师课堂教学而言,学生对于课本教材中所倡导的道德素质标准以及三观标准的认同度更高。所以在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教材内容表现出的学习状态更多的是接受和顺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缺乏独立思考。此时,教师就需要发挥其作用,鼓励并正确引导学生从发散和批判的角度学习和理解教材内容,教材的真正作用是一种观点表达的载体,灵活利用课本教材,避免出现教材成为束缚学生思维发展“框架”的现象发生。因此,教师应当将课本教材这种教学资源合理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敢于创新,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勇于提出问题,质疑教材内容,形成师生共同探究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课堂氛围。通过学生观点与教材知识的有效碰撞,实现教学教材的“激活”,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记忆,提升初中道德和法治教学的质量。

(三)营造积极氛围

传统教学方式枯燥无聊,学生的参与感较弱,仅仅依靠教师的灌输作用向学生传授知识,课堂教学氛围严肃沉闷,学生的学习状态多为闷头记录,对道德法治课程的学习热情不高,在这种学习环境之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比较低,由此可见,教学氛围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科学合理的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有效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观上接受和喜欢初中道德和法治课程。

以“生命可以永恒吗”这节课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可以准备好视频资料以及音频资料等可以直观感受到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视觉以及听觉的感受较深,比较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思考。学生在接收到这种视觉以及听觉冲击之后,教师应当向同学抛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例如: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们认为生命是永恒的吗等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发挥主体作用

新课改中明确规定,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育,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感和存在感,有效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进而主动投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来。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积极的课堂互动是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有效方法,教师应当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话语权,为课堂互动提供机会。

以“网上交友新空间”这堂课为例,这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向学生展现一些实际案例,与学生共同探讨分析不同交友方法的利弊。针对不正确的网上交友行为,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其解决方法,倾听学生的观点,再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思维向正确的方向进行。

(五)组织体验活动

课堂教学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起点,但仅仅是针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学生行为的教育应当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到一起,从而保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下,学生能够做到言行一致,不仅思想道德素质得到生活,实际行为也得到有效提高。

以“劳动最光荣”为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认同热爱劳动、劳动最光荣的观点,借此机会教师可组织一些小型的劳动活动,将课堂教学内容应用到实践中来,避免出现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口头认同,而不付诸于实践中的现象,这种实践类体验活动不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磨练学生意志,锻炼体能,有效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质量。

(六)增设课程案例

学生个体之间都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的长处和短处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而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因材施教,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并发掘自身的闪光点,有效促进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因此,划重点的教学方式不适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死记硬背考试知识点的教学方式会严重约束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学生道德与法治知识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而合理的课程案例教学,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思,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

以“做守法的公民”为例,教师应当先向学生说明法律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明确任何人都不能违法的要求,让学生认识到法律是最基本的行为底线。然后在将教材中“小勤因违法被送进派出所”的案例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小勤的行为如何,违反了什么法律等问题,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对观点表达正确的学生予以表扬,最后,教师对这堂课进行总结,树立学生的法治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初中阶段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不可缺少的课程,这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正确三观的建立,也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和身心健康。良好的教学质量能够整体上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因此,教师应当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明确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使学生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共同成长,在强化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效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课程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