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对策研究

2021-11-22 14:30曹延汹
北方经贸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文明理念绿色

刘 畅,曹延汹

(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110000)

绿色发展,突出绿色化,以战略性、紧迫性、实践性为特征,以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

一、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的创新之路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

当前,中国面对资源约束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的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为的就是给后人留下更多的生态资源。[1]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加大了推进生态社会文明城市建设的指导力度,将其重新纳入“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融入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文明建设中成为全方位推动发展的新进程,充分体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努力创造和谐美好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的坚强政治意志和坚定决心。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发展方略之一,继续大力推进绿色环境治理政策体系和环境治理保障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努力探索开创经济生产持续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健康绿色与文明和谐发展之路。

基于对当代国际社会、国内形势的深刻研究分析,以及对我国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总体把握,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应运而生、应时而生。它不仅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指导理念和中国生态文明自然观的文化意蕴,不仅包括中国绿色市场经济、绿色企业文化、绿色经济社会,也包含与之相关的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方式等。绿色驱动发展既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也是协调驱动发展,必须坚持做到“生产、生活、生态相互间良性互补”。习近平明确作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指明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态产品。这一论断的主要理论内涵就是不能“异化生产”和“异化消费”,更不能直接拿当前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与未来不可预期的可持续的人类物质财富快速增长进行交换。

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确立的目标就是实现生态环境共生经济共荣、和谐环境共处资源共享,其中的核心理念就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强调通过推进现代化的绿色经济产业管理体系建设实现经济绿色发展。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及其建设的新定义、对绿色发展内涵的新阐释,揭示了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具有极其重要的自然辩证价值。因此,绿色发展不只是一种绿色概念,更是一种绿色发展理念,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绿色发展是一个涉及生产与生活、思想和价值观的革命性的绿色变革。可以说,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卫蓝天,碧水、净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绿色发展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尊遵循

坚持绿色发展,贵在久久为功。要切实牢固树立经济发展宏观理念,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牢固树立高度保护地区生态环境的理想,坚定信念,坚决杜绝摒弃严重损害甚至严重破坏地区生态环境的不良发展模式。小智在于治事,大智在于治制。要继续坚持和加快完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障体系,强化法律制度执行监督,严格行政执法监督,用法律制度的引导力量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体系建设。要坚持节能绿色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强调“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意味着人类不能肆意破坏自然。人与自然属于“共题”关系,不存在一方战胜另一方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对“和谐共生观”的诠释。目前,生态保护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能源资源匮乏、生态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土地开发模式不够合理,所有这些对绿色经济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理念也在客观上决定了中国将努力提供更多、更优质的自然生态公共服务产品,保护人民的健康,满足人民对优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增长的迫切需要。这充分体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护生态惠民、生态富国利民、生态为民的工作宗旨。[2]“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充分揭示了人类自然世界万物相互循环的基本规律和自然万物相互作用的自然本质,揭示了人与自然是紧密联系的“生命共同体”,强调了环境治理过程中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的重要意义。

绿色发展理念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基本辩证关系,深化了当代人们对人类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基本规律和人类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党和政府推进绿色发展的使命感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信念。“绿色”的核心理念就是中国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实现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一)坚持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3]坚持推动绿色协调发展,说到底也就是为了更好造福广大人民,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要紧紧聚焦群众所反映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拿出切实有效举措着力补齐地区生态环境短板,让群众更好地共享绿色生态圈和文明城市建设丰硕成果。生态环境优美,人人都应该是积极受益者,人人也都应该是积极行动者。继续加强城市生态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倡导简约适度、绿色环保低碳的动态生活出行方式,汇聚全社会爱心力量共同参与建设美丽中国。

目前我国相关的行政法律法规体系在实际的执法中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同时在行政执法管理过程中还普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不良现象,急需国家加强建立相关领域法律体系监督机制和加大执法人员监察检查力度。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障体系加快建设,是继续坚持和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制度、推进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加快探索构建形成源头风险预防、过程风险控制、损害赔偿、责任直接追究的现代生态环境综合保护治理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部门主导、企业经营主体、社会各界组织和人民公众共同参与的新型现代生态环境治理服务体系,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环境转化成作为一项全民自觉保护的行动。

(二)加强绿色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创新始终是我们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将“创新”等设置于围绕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全局的重要核心战略位置,实施国家创新创业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模式推动产业发展,以创新开创未来。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明确强调“创新”在我国国家现代化工业建设战略全局规划中的核心战略地位,将提高科技的自立性和自强性发展作为推动国家科技发展的核心战略构成支撑。

科技进步创新不仅是维护中华民族立于创建世界伟大民族之林、不被任何历史困难压倒的重要原动力,也是推动人类经济社会关系持续稳步向前健康发展的根本前进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支持发展绿色能源技术创新,推动环保能源产业绿色发展,推进工业清洁生产和重要技术领域企业绿色化技术改造。绿色能源科技产业创新技术是大力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弥补绿色生态区和文明城市建设技术短板的重要技术创新支撑。

加强绿色科技创新,推进绿色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更新,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科技创新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促进二者相辅相成的重要杠杆。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中国要不断开创节约、循环利用资源能源,降低、消除、避免环境污染与破坏,实施最小化、化解生态负效应的绿色新技术。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动力,它丰富并拓展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基本原理的理论内涵,已发展成为新时代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走健康生态建设优先、绿色文明发展之路不动摇,推动形成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现代化生态建设发展新格局。[4]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必须始终坚持以全国各族人民为经济发展中心的国家绿色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加快绿色发展不断改善提升我国绿色生态环境治理服务产品质量,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绿色生态环境服务产品,努力让全国人民充分享受我国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潜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统筹谋划推进县域自然山水、生态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按照先进县域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生态发展规律,积极开展先进县域自然生态系统社会文明治理工程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生态中国是统一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生态链条;自然山水、林田湖草等万物是自然生命资源共同体,这个自然生命资源共同体是实现人类自然生存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这些重要政策论述,为深入推进我国生态社会文明体系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和政策方法论。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流域系统战略工程和流域全局工作角度深入推进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方位、跨地域、全过程地深入开展流域生态精神文明体系建设和生态综合文明制度保障体系建设,也是继续坚持和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制度、推进国家社会治理机制体系和社会治理服务能力建设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加快探索构建形成源头风险预防、过程风险控制、损害赔偿、责任直接追究的现代生态环境综合保护治理体系,形成党中央领导、政府部门主导、企业经营主体、社会各界组织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新型现代生态环境治理服务体系,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转化成为一项全民自觉保护行动。

(四)推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推进建立绿色文明低碳的健康生活管理方式,形成文明健康的新生活风尚,共建美丽家园。自然家园是整个人类的美好家园。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生态和谐家园,这无疑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共同义务。人类的生活方式直接影响和建构着自然环境的发展。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环境本身的建设。中国倡导绿色生活观,强调每个人以身作则,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开创绿色健康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培养良好餐饮合理消费习惯,在全民和社会努力共同营造餐饮浪费可耻、节约合理消费引以为荣的社会良好氛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提倡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环保生活理念提倡节约资源、注重环保、减少环境污染、适度消费、绿色出行;避免资源浪费和非理性消费,反对物欲主义和享乐主义;强调人人从点滴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坚持不懈,为共建美好家园而共同努力。

推进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健康的新风尚,共建美丽家园。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保护环境、保护家园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人类的生活方式直接影响和建构着自然环境的发展。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环境本身的建设。中国倡导绿色生活观,强调每个人以身作则,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开创绿色健康生活方式。[5]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提倡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提倡节约资源、注重环保、减少污染、适度消费、绿色出行与居住;避免资源浪费和非理性消费,反对物欲主义和享乐主义;强调人人从点滴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坚持不懈,为共建美好家园而共同努力。

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走向绿色发展之路。中国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强在绿色法规政策体系、绿色技术创新、绿色金融机制、绿色循环链等多领域的建设,为绿色发展提供多重保障、支撑和动力,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向绿色发展转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质的飞跃。

猜你喜欢
文明理念绿色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