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基因视角下的民宿发展应用研究
——以黑龙江省赫哲族民宿为例

2021-11-22 14:30熊颖茜韩雨桐王梦璇侯雪晴
北方经贸 2021年10期
关键词:赫哲族民宿基因

熊颖茜,韩雨桐,王梦璇,侯雪晴,程 铭

(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哈尔滨150040)

一、民族文化基因与民宿发展

(一)民族文化基因与民宿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55个少数民族以及未被官方认定的数个未识别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泛,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并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共处。其他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不等,大杂居小聚居,主要集中于西部以及边疆地区。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共同生产生活实践而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特点和反映民族历史发展水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由此,引入生物学功能单位定义的“民族文化基因”,就是民族文化中独特的构成要素、结构形态或存在方式等,主要表现为物质文化中的服饰、饮食、建筑和非物质文化中的语言文字、歌舞体育、节日活动等。民族文化基因的意义在于富有艺术色彩、具有教育价值以及包涵家国寓意。因此,需要政府积极落实民族文化政策,为传统民族文化基因注入新时代的价值内核,提高中华民族统一认识,强化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平等,巩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以使社会和谐稳健、国家长治久安。

自2015年以来,中国的民宿行业经历了爆炸式增长,已然成为潮流,其分布主要集中于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区域。同时,青年人成为民宿旅游消费的主要服务群体对象,他们对住宿的个性化、非标准化更为看重。按地理位置的不同,可将民宿分为城镇民宿和乡村民宿。民宿最大的特色就是使旅游从观光式体验向沉浸式体验的功能升级,体验当地风情,远离都市车水马龙的喧嚣与快节奏的繁忙浮躁,仿佛是一次老友的久别重逢,享受一段慵懒的自在时光,体验一段简简单单的慢生活,在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和不一样的山水美景里留下美好的回忆。

(二)民族文化基因与民宿发展之间的联系

民宿是展示地区民族文化的窗口,是当下最能使游客体验当地民族特色风情的途径之一。虽然民宿旅游现已成为我国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兴旅游产业,助力国民经济新增长,但在信息爆炸时代,消费者需求升级,对基于民宿设计之上的民族文化基因的附加价值提出更苛刻的要求。人们期望,民宿旅游不仅仅是低层次或单一层面的一次慢生活之旅及身体的放松,还要是高级或多元层面的民族文化洗礼及心灵与精神的充实和愉悦。可是,目前我国大多数民宿产品存在着民族文化基因缺失、同质化现象严重、服务品质低劣、规范化管理缺失等问题。

因此,将民族文化基因注入民宿旅游发展,是促进文旅融合、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优化路径。以文富旅,以旅兴文,传承民族文化基因与发展民宿旅游并不冲突,两者是相辅相成、共生共荣的关系。将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与把握民宿发展命脉相结合,培养民宿旅游产业消费热点,创新民族文化基因时代内涵。当地政府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与规划,分门别类制定具体政策,引导健全民宿行业协会,加强管理扶持。以不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依托,使民族文化基因成为民宿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敢于突破创新,借助网络平台,加强营销宣传,提升服务品质,打造品牌名片,推动民宿旅游成为一项文化创意产业。

(三)赫哲族与两者之间的关系

以黑龙江省赫哲族民宿为例,赫哲族自古定居于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等地方,崇敬自然,传统信仰萨满教,形成了富有渔猎特色的民族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快速发展,赫哲族人口也随之增加,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5 354人,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为2 199人,占比41.01%,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升,赫哲族人口素质不断攀升。这为赫哲族生存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其生计方式也由原始单一的渔猎采集业向农业转产,并愈发走向多元化。在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以及兴边富民的政策指导下,借助《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积极发展客栈民宿”,赫哲族积极向旅游业等第三产业进军,充分利用独特的森林冰雪资源和渔猎民俗文化,大力发展边疆民宿产业。但毕竟民宿产业出现得比较晚,仍处于一个初步展现民族特色的民宿发展的雏形阶段。规模小且分散,未能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基因以及并没有形成完备的管理链条等风险,都制约着赫哲族民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随着赫哲族与外界互通有无程度的日益加深,以及民宿旅游等发展不断现代化,传统民族文化不断受到侵袭与破坏。由此,充分挖掘赫哲族的民族文化基因,实施文旅融合的战略成为实现赫哲族民族文化和民宿旅游开发与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两者之间的联系

(一)赫哲族民族文化基因

1.物质文化方面。这是指随着赫哲族人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具体实物形式的产品及其所附加的文化,主要分为服饰、饮食、建筑等。一是服饰。由于地处高纬度地区,赫哲族自然地理环境更偏向高寒,没有办法满足种植棉、麻等用于纺织作物的光热条件,又由于地处三江流域附近,再加上森林资源颇为丰富,鱼皮和兽皮相对易得。基于此,赫哲族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鱼皮服,并由此得名“鱼皮部”。赫哲族这种熟制兽皮的制作工艺,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独特智慧与方式。二是饮食。赫哲族保留着比熟食习俗更加古老的生食习俗,带有其原始渔猎生活的印记。早期“逐江而生,以鱼为食”,近现代学习用鱼、皮革制品换取谷物杂粮,并上山采集野菜。[1]食生鱼、杀生鱼、生鱼片、吃刨花、塌拉哈等都颇具边疆地域民族特色,有“北部亚洲渔猎文化的活标本”之称。在赫哲族民宿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先民花样吃鱼的传统,让特色民族饮食成为旅客们联系感情、开展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建筑。赫哲族民居及其居住文化模式受地理环境、渔猎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同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从临时定居点转变为永久定居点,原料由木、草、泥向砖、瓦、水泥过渡,主要有昂库、马架、鱼楼、霍通等形式,随季节而流动,因自然而分散,实用而古朴。[2]规划赫哲族民宿设计的建筑元素应弘扬传统,反映赫哲族特有的民族特色和边疆特色,体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和谐境界。

2.非物质文化方面。这是指赫哲族人民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赫哲族当地自然社会环境相互配合、相互适应的各种非物质形态的、抽象的、有历史价值的文化。[3]主要分为语言文字、歌舞体育、节日活动等。赫哲族仅有语言——赫哲语,而没有文字,且民族语言也面临着日益流失的严峻形势。男女老幼皆通晓汉语,赫哲语已经渐渐缺乏生活的实用性,青年人甚至都听不懂赫哲语了。“伊玛堪”——最璀璨的民族艺术文化明珠,这种赫哲族长篇说唱艺术形式由于后继无人也将失传。[4]目前赫哲族会唱“伊玛堪”的不过寥寥几人,甚至都唱不完整。赫哲族民间舞蹈节奏鲜明、质朴欢快,大多反映祭祀活动及狩猎活动,主要分为萨满舞、天鹅舞两种形式。[5]其中,曾经象征着赫哲族纯粹信仰的萨满舞现如今也只徒留表演形式,缺乏了那种原汁原味的艺术风情。[6]乐曲主要是民歌小调,如“嫁令阔”,还有说唱“伊玛堪”、宗教音乐和舞蹈音乐等。这些都构成了赫哲族鲜活生动的民俗风情图。赫哲传统体育活动与游戏形式是在长期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发展而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态,主要有射箭、叉草球、快马子赛、打爬犁、叉鱼、顶杠等。赫哲族的特色节日相比其他少数民族来说不算多。其中,与汉族文化相同的年节,也就是赫哲族春节,赫哲语为“佛额什克斯”,是赫哲族一年中最欢乐也是最重要的节日。最为著名的就是在赫哲族聚居区举办的“乌日贡节”,这已经成为赫哲族传承民族文化和发展旅游经济的一个品牌模式。在赫哲族民宿设计的规划方案中,重点嵌入“伊玛堪”等民族语言艺术形式,巧妙结合乌日贡节等民族特色节日,以推动赫哲族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二)赫哲族民族文化基因与民宿发展之间的联系

民族文化基因及情怀对赫哲族民宿发展具有系统整体的正向影响,民宿发展应用融合民族文化基因,有利于传承和创新赫哲族民族文化,两者相辅相成。

当前,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民宿设计与发展中处处充斥着“拿来主义”与“东施效颦”。同时,面对国家建设现代化的日益深入,人们总是下意识地忽略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致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不平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7]赫哲族虽历年人口基数小,但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受我国社会现代化飞速发展的影响,再加上赫哲族只有民族语言,而缺乏流传的文字,传承赫哲族民族文化,在推动赫哲族发展尤其是民宿业发展进程中,可谓迫在眉睫。[8]

民宿发展应用从设计规划到宣传运营的过程中,如果能融入赫哲族民族文化基因,彰显边疆地域特色,必将使品牌价值延续下去,既能促进当地民宿旅游经济的繁荣,也会为边疆民族文化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三、发展困境

(一)民宿产业链缺乏赫哲族民族文化特色

赫哲族民宿产业链整体上设计规划同质化,缺乏民族特色与文化创新。一方面,很多民宿经营者缺乏经营管理的专业素养,不能清晰地把握市场脉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注重文化氛围的渲染,但更多是对相关网红民宿产品产业的机械模仿和盲目跟风,忽视了当地赫哲族文化特色的灵魂。[9]另一方面,大部分游客虽然入住民宿,但仅仅只满足了其最基础的食宿需要,相关娱乐项目参与度较低,更高级的社交情感需要仍处于匮乏状态,既不能深入体会赫哲族先民的渔猎生活,也未能体会到赫哲族文化内涵,更多的是一种对现代化和赫哲族特色“似曾相识”但又“四不像”的熟悉感。

(二)民宿设计与边疆地域性关联性不强

赫哲族世居三江流域,与俄罗斯境内的那乃族同根同源,只是由于清廷和沙俄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分割国土,才变成了分布于乌苏里江两岸的跨境民族,但两者在风俗习惯和文化情怀方面仍存在着相似性极高的认同感。若能进行经济文化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对双方发展来说就是共赢。[10]然而,在现有的赫哲族民宿发展规划中,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较浅,忽略了其独特的边疆民族的地域资源,仍停留在销售鱼皮画等纪念品的初级阶段,使赫哲族与那乃族跨界同源的情谊也难以发展。[11]同时,赫哲族民宿服务人员缺乏专业性和外语交际能力,其敬业精神也难以保证,造成外国游客的民俗风情体验需求得不到满足。

(三)政府投入基础设施设置不完善

目前,当地政府在赫哲族民宿开发中,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中更多处于定位模糊,甚至是缺位状态,专项资金供应链并不稳定,配套基础设施投入规划缺乏顶层设计。表现为民宿设计者更多是赫哲族当地居民以现有民居及家庭设施为基础加以开发,建址多数不符合区域科学布局的结构要求,且忽视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对住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较为草率,卫生环境一般,缺乏文化情怀,在民宿评价指标体系中大多只能归纳于中低档民宿。在版型设计、装修风格等方面,赫哲族民宿的规划设计与酒店功能雷同,或抄袭网红民宿模式,失去了其森林、冰雪等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及边疆地区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给人以千篇一律之感。甚至当赫哲族旅游开发区中的某一个民宿产品取得一定成功后,其周边民宿往往会很快盲目跟风,容易导致恶性竞争,最终使赫哲族整个民宿业发展利益受损,相继进入“寒冬期”。

(四)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欠缺

国家尚未出台统一的有关民宿发展的法律法规和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赫哲族没有对整个民宿行业进行全面的统筹规划,仍处于自我发展状态,缺乏公安、消防、卫生、环保、市场、旅游等多个部门的系统监督,再加上当地没有民宿业专门的组织和协会,大大制约了资源整合和产业发展,造成当地民宿质量参差不齐和局部恶性竞争。目前,甚至有不少民宿经营者游走于“灰色地带”,一无经营许可证,二不开具发票,严重威胁治安和消防安全。在当今信息资源喷井式涌现的互联网时代,民宿经营的营销手段仍然墨守成规,过于依赖“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口碑宣传,知名度低,导致旺季和淡季的利润额呈霄壤之别的极端现象时有发生。

四、优化路径

(一)突出赫哲族文化元素核心以增加生活体验性

当地政府可以对赫哲族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进行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建立共生市场模式,树立地标景点,打造旅游线路,宣传特色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一方面,建设有机生态农业,融合发展第一、第三产业,形成特产、农副产品、纪念品、手工艺品等特色产业链条。另一方面,村民可成立合作社,与企业承包或合作,村民变股民。关键是创新赫哲族民宿价格体系,推行淡旺季区分销售,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总之,把握历史脉络,展现自然生态与建筑风貌,传承创新边疆民族文化,重视创造原真性体验,吸引游客充分参与其中,比如可以品尝当地具有浓郁民族风味的“生刨鱼花”和“塔拉哈”,亲自参与赫哲族渔皮画手工艺制作等项目,尽情感受赫哲族风情民俗。

(二)强化民宿环境的边疆地域性以推进兴边富民

赫哲族与俄罗斯一江之隔,和那乃族是同源的跨国民族,可以联合俄罗斯那乃族地区政府进行统一规划,有效整合当地森林、冰雪资源,共同制定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民俗旅游开发道路,共同打造东北渔猎民族的民宿旅游品牌,合作发展跨国民族特色民宿旅游业,合作保护渔猎文化。比如,举办赫哲族民族盛会,建立各自的文化园,开发进出口旅游产品。在民宿业规划中,把传承和保护具有边疆特色的民族文化与家国情怀作为发展民宿旅游的主要目的,将鱼皮和中国剪纸艺术、脸谱、人偶等与俄罗斯手工艺品相结合,以推进两国友好邦交。要打破传统的旅游模式,打造衣食住行多层次多方位开发模式,让赫哲族精神文化渗透到两国旅游景区的每个细节,使旅客深深感受到赫哲族与那乃族民俗文化的迷人魅力。

(三)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并提高服务质量

当地政府要加大对赫哲族旅游建设资金的投入,重视生态保护,完善水电、网络、卫生、消防以及交通、停车场等现代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当地村寨风貌风纪整治,为游客提供更的地服务和旅游体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要注意民宿旅游开发的生态容量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协调好民宿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民宿的风格、配色、设计需要符合美学审美标准并避免安全隐患,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与特色风貌和人文环境相呼应,不断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在加强设计规范时,不忘定时维护保养和增加监控安全。例如,针对景区周边交通进行优化,在道路周边做好标识与指引,提升交通便利性。在景区周边增加停车位,为游客提供休憩场所,完善卫生间设施,强化服务质量。

(四)加强产业链整体制度化建设并创新宣传方式

赫哲族当地政府可以成立有关民宿业的专门组织协调机构,制定赫哲族民宿旅游发展规划,包括民宿业准入门槛及行业服务规范、民宿消防、公安、卫生、环保、审批程序等。民间可以成立专业的民宿行业协会和赫哲族民宿运营平台,给经营者提供相关运营指导和专业培训,强化民宿经营、管理、监督主体的联合互动。民宿经营者也需要加强民族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市场经营理念和相关规章制度等知识教育,不断提高业务技能,进而大幅度提升服务品质。同时,加大研究文创产品的力度,提高抗风险能力,树立良好的赫哲族民宿品牌。民宿规划发展做到“三位一体”,促使整体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市场营销方面,可以结合微博、微信、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介方式,拓展“互联网+”营销渠道,通过手机小程序“同程”“去哪儿”等知名电商平台引入流量,探索组建“民宿联盟”,发挥专业团队和技术人才的整合优势,策划相关活动,为赫哲族非遗文化传播助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产业发展。

五、结论

在赫哲族民宿文旅融合发展战略中,从民族文化基因着手,以对边疆民族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探析为切入点,旁征博引赫哲族民族文化基因,进一步诠释民族文化基因与民宿发展的辩证关系,传承人文底蕴,弘扬人文精神,打造边疆民族“文化软实力”,支撑区域民宿可持续发展。应该看到,民宿旅游承载的不仅仅是其本身最基础的经济价值,或是品牌价值,而是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记忆的情感价值和积极的社会价值,已然升华为一种价值符号,成为传承创新边疆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当代中国边疆民族文化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审美意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民宿旅游经济建设的实践,成为现代内陆文明向边疆地区延伸的纽带与桥梁,实现新时代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热切期待。

猜你喜欢
赫哲族民宿基因
赫哲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孪生院子民宿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黄健美 艺商结合催生“网红”民宿
赫哲族冰雪体育促进北方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研究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基因事件
你是民宿达人吗
基因
赫哲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