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落实教育评价改革新思想的认识和对策思考

2021-12-04 21:36胡德喜
中小学校长 2021年6期
关键词:智育五育美育

□胡德喜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指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教育使命和教育要求。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中小学普遍存在重“德”“智”,轻“体”“美”“劳”的现象。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中小学校管理者、广大教师应有清醒的认识和果决的行动,补齐学校体育、美育短板,强化劳动教育,让“五育”并举变成实实在在的育人成果。如何认识“五育”并举,如何补齐“短板”,如何科学评价学科教学质量,既有思想上的认知意义,也有策略上的平衡考量,还有规划上的实施细则,理应值得认真探讨。

一、“五育”并举的基本意涵

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是明确把德智体美劳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整体予以考虑,揭示了人才培养的全面性要求,即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新时代提升中小学育人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德育为首,首在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德育是引领学生成才成人的基本保障,孕育着个人的奋斗和坚强意志,生发着大爱大德的家国情怀。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对学生成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民族未来负责。我们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以信念、理想之光照耀前行的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精神风貌。

智育为重,重在知识与能力,包括获得知识和经实践而内化的能力素质及思维方法。其一,知识是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分类体系,是形成个人世界观、确立价值观的基础,决定着个人能力素质、思维发展的方向;其二,知识获得与能力素质、思维方法训练是个人智育发展的一体两面,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体育为本,本在体格与健康。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石。学生只有在身心和谐的条件下才能乐享学习,锤炼意志。正如“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本身就与德育、智育密切相关。

美育为要,要在提升生命格调和精神品质。“礼乐教化”传达了古代中国美育与德育的相互融合。美育体现在对个人情绪情感的感染力、思想意识的浸润性与精神境界的影响力三方面。学校审美教育当以传统文化、高雅艺术等内容润泽学生心灵,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劳动教育为用,用在劳动态度和劳动实践。人类一切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劳动,一切知识从劳动实践中得来,最终还是要运用到劳动实践中。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既包括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也包括在实践中体认劳动精神,培养勤俭奋斗和创新奉献的品质。[1]

总之,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五育”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可偏废。只有在现有课程设置基础上,补齐“体”“美”短板,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成长为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二、补齐“体”“美”短板是落实教育评价改革新思想的关键

补齐“体”“美”短板需要从课程教学、教师队伍、条件改善等方面进一步提出改革举措。第一,要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开好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不打折、不挤占、不挪用;第二,要继续建设体育、美育师资队伍,通过特岗教师计划、免费师范生等渠道引进、培养体育师资,确保体育、美育课程的正常开展;第三,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体育、美育教学设施设备。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完善日常体育锻炼机制,以关注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和体能发展为目的,丰富学生的体育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要充分利用大课间及其他课外活动时间,做广播操、跳特色集体舞……督促学生走出教室,离开书本,奔向操场、球场,营造体育活动参与度高和全体学生乐享运动的氛围;要强化体育的育人功能,有意识地通过体育活动培育学生勇于进取、遵守规则、社会责任、公平竞争等意志品质,将体教融合的理念真正落地落实,以培养体格强健、人格健全的中小学生。

中小学美育应走出“边缘教育”“特长教育”的认识误区,重塑美育的真正要义和价值地位。学校美育工作应着力拓展美育的内涵和范畴,从外在校园生态环境的美化、教学设施设备的人文化创设到良好师生关系互动、学科融入的审美化等,均应纳入美育。音乐和美术是学校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中小学校应开足开齐音乐课与美术课,坚持以认识美为基础,培养学生感受美的积极情感,提升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善于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结合,以美凝魂,以美增智,以美强身,以美爱劳,在各门学科教学、校园文化活动中不断丰富审美教育,营造全员师生求真、向善、尚美的校园文化。

三、实施劳动教育是落实教育评价改革新思想的突破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需要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教育目标的总体实现,需要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创新能力的劳动者。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不单指传统的体力劳动,其内容、形态呈现了新变化,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也应适时做出调整。

首先,学校是落实劳动教育的关键,应发挥主导作用,协同各方力量共同育人。在课程上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和劳动周,注重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思想,抓好劳动教育实践时间;规定学校日常劳动教育内容,创设全生参与劳动、快乐劳动的积极态度。其次,家庭是落实劳动教育的基础,以劳动教育共建共享为原则,拓展劳动教育的时空局限,深入挖掘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元素,深度理解劳动育人理念。最后,劳动教育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借助学校所属社区、地区力量,打造劳动教育基地,联合联动其他学校共建基地群。

概言之,劳动教育应尊重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成长规律,设计、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劳动类型和劳动内容,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合作来完成,最终实现全员化参与的劳动教育格局。

四、合理评定学生成长质量的对策建议

《总体方案》明确要求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决改变传统“唯分数论”,创新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过程性评价方法。“立德树人”意味着学校在制定学生成长质量评价时应以德育为根本标准,同时兼顾智力成长、体育达标、美育合格、劳动素养提升,制定学生成长质量评价标准和跟踪评价手册,确保在学生成长质量评价工作中做到全面、科学、合理。

(一)完善德育评价的方式和主体

“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是完善德育评价的逻辑起点,对照《总体方案》中德育目标的描述,即“良好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相比智育、体育、美育而言,德育评价更复杂,内容更全面。中小学生的道德形成正处于循序反复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而这四个方面并不一定是同步形成和发展的。但无论如何复杂多变,道德仍具有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德育评价要从道德形成各个阶段的规律和特点入手,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德育目标要求进行科学设计,着力探索过程性评价的创新方式和可操作性手段。比如,心理素质评价可以重点结合标准化心理量表,建立观测学生心理变化的动态数据库进行。在评价主体上,为克服“5+2=0”效应,以及德育评价本身的时效性差、稳定性不足等特点,需要构建以教师、家长、学生等多方参与的评价主体,强调德育评价的过程性,尤其是对道德、心理等隐性的不便测量的部分通过多方主体的观察记录予以体现,以实现综合评价学生德育水平。

(二)丰富智育评价的内容和手段

智育评价不能简单地以学科考试成绩论定、制定智育评价标准。20 世纪90 年代以前,智育的任务主要是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能力。90 年代之后,有学者提出应把“发展学生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和意志”列入智育目标。现代认知心理学、教育学明确智育任务应具有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与价值目标、自我监控目标等。因此,落实教育评价新思想,中小学的智育评价内容除评定各文化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外,还要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纳入其中,探索利用多次评价或其中最高一次评分作为最终的智育评价成绩,以兼顾学生不同心理素质对智育评价的差异性影响。

(三)优化体育评价的标准

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养成运动锻炼习惯,体育评价要将体育活动的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2020 年,教育部持续推进和遴选了大量的专项特色学校,如1420 所排球特色学校,约3000 所足球特色学校,1027 所冰雪特色学校等。[2]特色学校极大地推进了专项运动技能教学的落实,各中小学值得借鉴类似经验,探索不同项目的特色社团活动,加强专项运动技能训练和日常测试相结合,淡化仅为某个赛事的选拔和甄别,更加关注对整体运动能力和体育精神的培养。中小学校落实体育综合评价,一是要制定综合、科学的标准;二是要建立系统、完整、可操作化的体育活动数据大平台,重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研制科学标准的关键是建立日常参与体育活动情况的评价体系,将日常参与校内体育课程要求的能力等级标准紧密联系起来,以设置针对中小学生专门化的标准系统。建设数据平台重在落实日常参与情况,包括学校日常参与和家庭体育锻炼的基本信息和状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设置合理比重,做到更加客观、全面地进行综合评价。

(四)拓展美育评价的方式

传统的美育评价多以考试分数、竞赛、过级等形式进行,难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深层次目标,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具有迅速和多变性,美育评价理应把握其特点,重视建立非标准化、动态化和个性化的评价体系。比如音乐类课程的评价,学生既可以通过吟唱、弹唱,也可以通过绘画、文字、曲目创作改编等多样化的输出形式进行评价,这些丰富的表达形式突破了传统评价的标准化和单一化,有利于学校充分鼓励学生深入参与美育课程,获得创造性的审美体验。此外,美育评价也要结合其他学科课程的融合模式、艺术实践类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重视中小学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建设,鼓励依托优秀的地方文化、校园文化开发各类校本课程。明确美育不仅体现在艺术类课程上,更要强化其他学科课程对于美育的意义,加强探索美育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渗透与融合模式,深入挖掘语文、数学、历史等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美育素材,构建适合不同身心特点和不同学段学生的美育课程,体现美育的渐进性和层次性要求,逐步完善和推动从一般美育知识和美育技能掌握到更高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的目标实现,凸显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价值目标。

(五)强化劳动教育评价的时代内涵

劳动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特点,需要突破传统观念中劳动教育等同于“学工学农”的思想,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2020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制定贯彻大中小学段紧密衔接的劳动教育课程,强调大中小学分阶段、有侧重地制定劳动教育的目标,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比如,构建劳动教育清单制度,劳动教育具体包括什么内容。各学校不用求同、求创新或整齐划一地修建同质的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建议结合当地区域文化、学校特色文化开设中小学生能体认、能学会、能实践的劳动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的劳动精神。此外,劳动教育评价要加强过程性评价,由于劳动教育具有日常养成性和实践性特点,仅依靠学校力量难以达成,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等多方的系统培育,在评价结果上结合日常劳动教育、校内劳动教育课程学习、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等记录情况,从劳动认知、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能力等方面综合开展劳动教育评价。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补齐体育、美育“短板”,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正确回答。中小学校在具体落实教育评价改革新思想时,要注意“五育”之间的相对独立和紧密联系,在相互平衡与渗透中实现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科学要求。

猜你喜欢
智育五育美育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科技创新 智育未来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论公民美育
课程思政引领“五育并举”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非遗剪纸绘梦想,厚德启智育新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武术,是一生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