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县域基础教育发展的困局与破解

2021-12-04 21:36张玉林
中小学校长 2021年6期
关键词:县域教研学校

□张玉林

我国教育的“城镇化”主要依靠县域的“县镇化”支撑,大量的中小学生,尤其是初中生、高中生主要集中在城镇上学。因此,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就必须努力办好县域义务教育。笔者在工作实践中,通过对本县域教育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发现我国县域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当前我国县域基础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境

一是生源流失问题突出。由于近几年城镇发展步伐较快,一些县城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县城,由于经济欠发达,就业增长点不高,待遇偏低,因此,有一些人为了生计远赴他乡谋生。这些人中年轻、高学历者居多,他们在外地安居后就将自己的子女带到经济条件好、文化氛围好的城市定居下来,这样,县域优秀学生被省市名校掐尖,而乡镇生源质量下降,数量逐年萎缩。

二是学校可支配的资源较少。由于教育周期长,教育效果不可能短期就显现,各地政府在国家、省、市统一要求下,如“普九”验收、标准化学校验收、规范化学校验收、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时一次性做了投资,在人员上做了调整,政策上进行倾斜,提高了学校办学的水平和档次。但因为验收的标准不同,城乡投入比例也不同,县域特别是乡镇学校可支配的资源少,学科布局不均衡,师资力量较弱且不均衡,因此发展缓慢,差距开始显现,且在基本均衡发展验收后,县域教育后续补充投入没有及时跟上,影响了现在启动的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验收进程。

三是教师待遇有差别。一些乡村教师,特别是中青年乡村教师为了孩子就学大多在城里买房或租房,工作时还得在乡村学校坚守,在工作点所在乡村与城镇居住地之间长期奔波,透支了心力,浪费了财力,结果造成教师家庭工作压力大,职业倦怠开始显现,上进心不强,加上竞争激烈的职称评聘限制,真正担当重任的中青年教师晋职难,老教师一旦晋入高职,大多会选择担任科任或教辅岗位,不愿再进入教育一线工作,还占据有限的高职指标,真正担任一线教育工作的中青年教师拿着低工资却干着任务较重的工作,长此以往,中青年教师心理落差形成。

四是教师专业素质亟待提升。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缺少优秀学生互动,教研兴致不高,教学激情减弱,教学水平难以拔高。由于教研人员岗位、学历、学习能力有限,教研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专业研究不深不透,教学研究的力度不够。由于经费所限,深入学校特别是乡镇学校的次数相对不够,达不到有效的教研目标,再加上对中招、高招试题的研究程度不够,高考、中考优质录取率不高,导致教研兴趣减弱,既影响了教研人员的专业成长,也满足不了家长对优质教育的心理需求。

五是教育专业管理人员数量较少,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由于公务员身份限制,有些真正懂教育的专业人员很难进入县域教育管理层,现任的县域教育局长大多是由当地的乡镇党委书记、县域组织部副部长、各科局长转任,真正从事过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编制是事业编,不符合公务员身份进不了教育管理阶层,导致行业管理专业性、教育行业的政策执行力偏弱,教育管理层与学校、教师、家长的专业沟通不顺畅,给教育的专业性发展带来了不便。再加上督政、督学、质量监测在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发挥应有作用,从而使预期效果打了折扣。有的县域督导室没有单独建立,或含在教育局由副局长兼任,或由基础教育股或其他职能股室兼任,履职履责能力较弱,起不到其职能所赋予“长牙齿”的真正作用。

二、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困境的破解策略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作为最基层的县域教育,如何破解困扰教育发展难题,让县域教育搭上国家教育发展的快车,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认真思考。

一是要有县域教育一体化思维,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教育。在教育上按照优先发展战略,集中优势资源办优质学校,教育事业做好了,学生自然也就留住了。高中是县域教育的龙头,也是老百姓关注的重点,高中办好了,升学率提高了,初中生源自然稳定。初中稳定了,小学生生源也就不会流失。如有条件,再把幼儿园真正办成普惠性,形成“幼—小—初—高”一体化教育链条,形成环环相扣的县域教育发展局面。

二是尊师重教,真正在社会上落实尊师重教体制机制。加大对教师的人文关怀,遵循教育原则,按教育规律办事,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把教育权利还给学校、还给教师,让教师安心教学。提高教师待遇,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建标准化学校,按优质均衡标准配备教师,多在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上投资,做到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真正把优秀教师留在县域、乡镇。

三是教研引领,把优秀教育工作者吸纳到教研队伍中。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向外学习先进办学经验,向内挖掘潜力,树立自己的教学样板,找到接地气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任何地方的教育部门只要教研员真正动起来,到学校蹲点指导工作,与学校共同成长进步,开展行之有效的科研活动,使科研课题接地气,研究适合本地区、本县域、本学校的课题,找到薄弱环节,突破瓶颈,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教师需认真研究教育理论、教育政策,钻研教材,开展课题研究,特别是评价方式研究,要紧跟国家教育大势,把准教育发展脉搏。采取分层教学,因人施教,制定不同的培养标准。

四是要敢于打破常规,消除身份界限、编制制约大胆用人,让真正懂教育、会管理、敢于担当、有教育情怀的专业人才担当教育管理者,实现行业人管理行业事。这样可激发优秀的校长 钻研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以步入更高的教育管理岗位。此外,应探索改革职称评聘方式路径,让职称与工作岗位、工作量、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效果挂钩;高职岗位向教学一线,特别是乡镇倾斜,激发乡镇教育一线吸引力,稳定教师队伍。

五是真正落实好《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文件精神,合理设置县域督导机构,在人员编制上给予保障,赋予职责,发挥督导部门作用,在督政、督学上下功夫,转变教育观念,因势利导,因人施教,发挥县域教育优势,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随着县域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在各方主体的协同合作下,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猜你喜欢
县域教研学校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