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实践及改革

2021-12-05 07:58张丽群
关键词:民族民间宁夏音乐

张丽群

(宁夏艺术职业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民族民间音乐是体现民族文化特点的一种艺术形式。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是音乐文化延伸的必要途径。它不仅为祖先的生活提供了娱乐,也反映了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它集中了不同时代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审美,其音乐元素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文化价值[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工业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源于农业社会的民族民间音乐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与传承空间快速消解,进而陷入生存困境,延续民族民间音乐气韵和血脉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这也是音乐教育所必须解决的文化传承课题。

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祖国西部,回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回、汉、蒙、满十多个民族聚居之地,存在着多样文化相互共存、融同发展的文化形态,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民族风情,经过历史的长期沉淀,形成了宁夏地区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花儿”为代表的民族音乐艺术、以“泥哇呜”“口弦子”为代表的民族器乐、以具有宁夏方言特色的民族曲艺曲种“宁夏坐唱”等绚烂的音乐艺术之花,竞相绽放于宁夏大地。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层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关注。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出台的《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研究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2]职业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拥有生源、技术、设施等条件保障,职业院校全面参与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是履行自身文化职责与使命的应有之举——这也是我们每个为人师者所本该具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

宁夏艺术职业学院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宁夏地区民族民间艺术瑰宝的搜索、整理,传播、传承的历史使命,宁夏艺术职业学院音乐专业的一线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力图把宁夏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引入音乐教学活动中,通过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实施,帮助学生在掌握音乐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对宁夏民族民间音乐的认知。同时,尝试构建具有艺术职业特色的现代音乐课程体系,以弘扬、继承发展和传承宁夏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一 民族民间音乐教育课程建设的初步探索和实践

根据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结合多样性音乐人才的实际需求,民族地区高校应该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方面进行改革[3]。

(一)民族民间音乐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宁夏艺术职业学院把民族民间传统音乐课程作为音乐学科主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进行安排,课程目标初步确定为:一是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主要体裁、形式、乐曲和音乐形态特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涉及中国各民族的音乐传统、音乐文化观念及不同音乐特点与发展,要求学生对以上内容能有基本的了解。二是重点学习宁夏地区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如民歌、民间器乐曲、说唱艺术、曲艺曲牌等表演形式,通过设置相当的课时,以聆听分析作品,背唱代表作。三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初步理解音乐与人、自然、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注意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色及本地民族民间音乐的形态特征。

在教学准备上,首先收集教学材料,确定教材,考察教学方式,即与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同步进行。此间,深入山区,跟踪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汉东在海原县回民小学实施的“花儿进课堂”教学实践;跟踪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唐翔在银川市回民中学讲授“花儿”教学实践。在总结已有的课程教学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制定出宁夏艺术职业学院民族民间音乐教学计划。

(二)民族民间音乐职业教育课程内容

课程的内容和课程方案是依据课程目标制定的,是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开展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应该从根本上强化民族音乐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浓厚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改善民族音乐的衰退状态,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4]。具体内容为:一是作品赏析。学习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了解并欣赏各种民族音乐艺术的特点、形式、种类及代表作品。课程安排尽可能关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底层文化,更注重各音乐品种的文化内涵,包括品种的社会属性、文化传统以及作品本身的文化内容。同时配套宁夏本地民歌曲集,学习掌握家乡音乐。二是重点内容重点学习。结合学生特点和地方优势,重点讲解宁夏地方民族民间音乐及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背唱大量民歌,拓展相关的文化知识,并能随时开放性地参与作品的延伸,传唱宁夏本地民歌。三是课堂实践。在课堂上充分利用音乐本身的特点,在聆听、背唱大量民歌作品的基础上,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运用舞台表演形式对各民族民歌、民间舞蹈进行排练和展示演出。四是专业实训。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和假期到家乡采访调查,挖掘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并整理存档,组织学生到“宁夏山花儿”培训班进行面对面采访调查,并形成论文;鼓励学生参加当地的音乐活动或观摩演出等专业实训项目。

(三)民族民间音乐职业教育课程实施

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目标的建立、课程的设置以及相应的教学实施,试图突破以往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科结构化教学模式向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的行动导向模式的转换。这种能力教育的理论依据即所谓“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为导向教学法,指的是教师通过指导引领的方式,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并得出结论。在实践教学环节当中,教师指导学生教育活动,通过行为导向教学法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进行解决,并制定出适合的教育教学目标,并最终落入到实际教学当中[5]。参考这一教学法,笔者围绕“教”“听”“走”“访”展开教学。

1.教:由单纯讲授知识转换为以“引导”为主线

即教师讲授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发展延伸。高校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将民族民间音乐渗透到实际的教学当中,请一些民间艺人走入高校课堂,丰富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与高校共同完成相关演出活动,这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6]。文化处在不断地变迁之中,处在文化变迁之中的民间艺人最能够把握本地音乐文化变化的脉搏。要积极引导学生向民间艺人方向发展。宁夏艺术职业学院邀请宁夏著名的花儿学者屈文昆、花儿演唱传承人唐祥等走进课堂,讲授宁夏“山花儿”知识并现场演唱花儿作品;邀请自治区级民间剪纸艺术传承人周国霞等,讲授剪纸艺术并欣赏剪纸作品,现场教授制作剪纸,让学生了解整个剪纸艺术的制作过程;邀请宁夏民族民间器乐演奏传承人杨平财讲授回族民间器乐“泥哇唔”的历史发展、结构特点、材料选择、制作方法及演奏技巧等。

2.听:通过聆听民族民间音乐,感悟民族民间音乐魅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让学生体验、回归原始本真的音乐,感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形态。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邀请了宁夏著名的花儿演唱传承人杨翔现场演唱花儿作品《吆骡子》《上去高山望平川》等;邀请宁夏著名歌手现场演唱宁夏民歌《打夯歌》《尕老汉》《绿韭菜》等;邀请回族器乐“泥哇唔”演奏者孙泽垚现场演奏作品《口弦弦》;组织学生欣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许明智表演的“宁夏坐唱”作品《白字歌》《宁夏川好地方》《的哥哈喜嘻》等,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宁夏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

3.走:将单纯的课堂教学转换为课堂教学与校外现场教学相结合

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宁夏民族民间艺术传承空间,观看民族舞蹈与民间音乐结合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视听结合,更直观有效地学习、体验宁夏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的精髓;走进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与宁夏“非遗”传承人零距离交流,观摩“非遗”传承人演出表演,聆听专家、学者的讲座,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学习民族民间音乐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4.访:鼓励支持学生回乡采风、实地考察

采访调查当地民族民间音乐的流变和传承性,并予以记录整理(学生协同有关方面先后收集整理出学习实践版的宁夏盐池县曲艺戏种眉户小戏。宁夏六盘山地区回族舞蹈等中国传统节日宁夏民俗活动的项目),并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民俗活动表演,在活动中学习体验宁夏民族民间音乐的“自娱”与“娱人”,提高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的自觉性。

(四)民族民间音乐职业教育课程评价

规范完整的评价体系有利于课程的良好实施,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具有目标性,从而不断激励学生向这一目标迈进,最终完成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7]。具体而言就是评估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空间,诊断现行音乐课程的优缺点以及教学方案的选择和修订,鉴定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目标的达标程度和学生学习方向的导向是否正确等。宁夏艺术职业学院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尝试采用CSE评价模式,即将科学主义倾向和个人主义倾向相结合关注学生,整体发展和个体发展相印证,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注学生的自我能力发展,同时也关注音乐教师的自我发展。这主要体现音乐教学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进的功能。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方法、知识、技能等发展变化的评价,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演唱、演奏的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结果的评价,主要在学期末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的方式进行。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主要是通过文字述评的方式,记录学生在音乐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知识技巧、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合作交流、欣赏能力、演唱演奏、编创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定量评价是按课程课时对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对音乐表现要点的认知态度,对音乐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的分辨能力,聆听音乐的认知程度,背唱歌曲及演奏乐曲的质量,识读乐谱的程度等进行评价。

3.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学生自评以纵向的自我发展为主线,根据不同阶段自身的学习进步情况,对自己作出评价。学生互评是通过演唱演奏会、音乐才艺展示和创意创编作品等展示形式,让学生在观看后互相点评。教师则通过对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能力表现,以文字评语的形式作出评价。他评的其他形式还有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教师,对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补充、完善教学计划,修正、调整课程内容。2015年期末,宁夏艺术职业学院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考查打破传统的笔试考试,采取舞台演唱演奏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并请校内外专家、教师现场观摩评价、现场交流指导,学院领导还和专家老师进行座谈交流,广泛听取校内外对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建设、教学活动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推动了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建设的导向,使之更具地方特色。

4.对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结果的总体评价

教师自评与学院评估相结合。在上述评价的基础上,学期末,教师结合课程设计及实施情况、目标实现情况,对自身教学工作作出评价。学院职能处室则依据上述各方面的评价,对民族民间音乐教学进行评估,并形成总体评价。

(五)存在问题与不足

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是一项崭新的、开创性的工作,既没有现成的规范遵循,也没有经验可借鉴,是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改进,使之更具科学性、合理性。经过几年的探索、修正,宁夏艺术职业学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许多问题与不足。主要是思想认识不足,缺乏一定的高度,行动上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课程建设还有不少缺陷,需进一步完善;教学活动不够灵活多样,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评价标准和体系尚不健全,还需要深入研究探索。

二 对深化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专业文化教育是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和学生受益匪浅,体会颇多。

(一)充分认识民族民间音乐在传统音乐中的重要地位,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积极主动承担起民族民间音乐传承

我国有56个民族,各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品种和曲目浩如烟海。20世纪80年代经过调查发现,全国各民族共拥有341个说唱曲种,317个戏曲剧种、17636种民族民间舞蹈,以及不计其数的民族民间歌曲、器乐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舞蹈音乐等。这些音乐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有,文化的影响遍及社会各个层次和各色人群,从每一个村落到城镇和都市,每一个人都是民族民间音乐的享用者和传承者。因为民族民间音乐具有优美动听的旋律、丰富多彩的风格、鲜明浓郁的特点、感人肺腑的艺术表现力,它不受形式的制约,是人民群众认同和喜爱的音乐形式。民族民间音乐在世世代代传播的过程中,经过无数人的加工和改编,凝结着历代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它创作的口头性和集体性、传播表演的乡土性和即兴性,充分反映了民族民间音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广泛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夏地处祖国西北内陆地区,自古相对闭塞,民族民间音乐被异化的情况不多。现存的民族民间音乐包括歌曲、舞曲、说唱的音乐品种,大多都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态音乐品种,因此,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新时代新要求,切实增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地承担起收集、整理、保存、传播宁夏地区珍贵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责任,让宁夏本地的民族民间音乐瑰宝不断发扬光大。

(二)以建立健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和教学模式为抓手,实现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的有机统一

回顾宁夏艺术职业学院音乐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方式文化历程,反省其得失,展望其发展走向,对于推动音乐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规范化建设,使之更科学合理、更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建设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进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师态度、质量要求等,凡是对学习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都可纳入课程建设范畴。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方式和方法。课程与教学,两者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课程建设解决“学什么”的问题,教学方式解决“怎么学”的问题,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由于受传统音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影响和束缚,以往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实践基本没有冲破传统音乐课程教学模式的框架,一般是由音乐教师根据自己的认识和喜好,选择一些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加入传统音乐课程讲授。这种零敲碎打不系统、不科学、不全面。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依据党的十九大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精神,传统音乐教育改革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无论是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标准、评价,还是教学形式、方法,都必须在总结以往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把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纳入音乐教育体系,建立起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理论来源于实践,是指导实践的思想基础和依据,实践也在促进理论的形成和完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缺一不可。为了推动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的改革,实现新时代新作为,建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各大专院校和教育科研院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参与变革,共同献计献策,着力破解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难题,开发出适应新时代的音乐教育课程和科学的、合理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推动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展现时代新风采。

(三)依据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和规定,把宁夏地区的音乐类“非遗”项目保护纳入民族民间音乐活动的全过程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如果不能有效保护就有可能失传和流失。宁夏艺术职业学院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前沿阵地和摇篮,理所应当承担起保护宁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不但要在思想上给予应有的重视,而且要在行动上有所作为:一是思想上要有“非遗”保护意识,工作上要有“非遗”保护位置,行为上要有“非遗”保护行动。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收集、整理、保护宁夏地区现存的“非遗”文化艺术作品,要像工业保护知识产权、种植保护专利技术,农业保护资源那样,加大投入力度,切实保护好宁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受损毁、不流失、不失传。三是鼓励支持学生挖掘整理本乡本土和本民族流传的文化项目,如歌曲、舞蹈、曲艺、说唱、戏曲等,发挥学生群体人多面广,熟悉本乡本土生活,贴近底层人民群众的优势,力争把宁夏地区各民族、各村镇被遗漏的民族民间文化品种收集来、整理好、保存住。

(四)创新音乐教学方式方法,培养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人才

音乐教学的方式方法,是音乐教师组织实施音乐课程目标的手段和过程。音乐教师在回顾与反思以往教学活动体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教学活动的规律和法则,总结教学活动的思想与价值,提炼教学活动的艺术与策略,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回顾近几年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改革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组织宁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课堂,承担部分民族民间音乐讲授教学工作。“非遗”传承人授课要和音乐教师一样准备教材,编写教案,系统传授民族民间音乐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发现学生中对民族民间音乐有兴趣、有潜质、有才华的“苗子”,并进行重点培养,少数“尖子生”可采取“师父带徒弟”的方式重点培养,使其成为宁夏地区和县、乡、村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人。

二是改革传统的艺术教育分科模式,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艺术能力。民族民间艺术品种繁多、体裁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各类品种、各种体裁的民族民间艺术都与音乐相关。音乐不仅与舞蹈、表演、戏剧、影视等密切交融,与说唱、曲艺在民间艺术类型也密切相关。因此,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必须结合各艺术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教育进行,以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能力。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艺术表现能力,还可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越转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是建立民族民间音乐教师的培训和能力提升机制,保障民族民间音乐教师的知识水平不断更新,教学能力不断加强,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师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主体,民族民间音乐教育课程的实施,课程标准的实现,都要通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来进行。因此,音乐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思想观念要更新;随着课程的改革,教师的知识结构也需要更新。因此,建立音乐教师培训制度势在必行,只有建立起一流的音乐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流的艺术人才。

(五)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发扬光大民族民间音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各民族之间团结和睦,尊重彼此的文化。以音乐而论,各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8],在表现形式上多以歌曲、舞蹈、戏剧、说唱、曲艺等来展现,其中绝大多数是积极向上、健康优秀的。但有少部分内容不健康、低级庸俗的作品。因此,在收集、整理、保存、保护传承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时,要进行认真的鉴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不但要继承,还要传播和发扬光大。鉴于民族民间音乐的表演形式大都陈旧老套,欣赏群体多为乡村农民和中老年人。所以,在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同时,还应该鼓励和支持有才艺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传承人,大胆改造创新一批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品种。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增强其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要引导其重视新时代现实题材的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作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延续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血脉,又吸纳新时代文化的精华。创新要在自觉追求真善美中成就艺术的理想,实现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价值。让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欣赏群体从乡村扩大到城市,从中老年人扩展到青年人和整个人民群众,实现文化艺术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宗旨,推动新时代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进一步繁荣昌盛,推动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改革沿着党的十九大制定的方向不断前进。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宁夏音乐
论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的渗透与开展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宁夏
宁夏
音乐
宁夏
贵州民族民间美术走进现代教学问题探究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