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情况与问题分析

2021-12-07 15:41刘华炫王攸攸周申之
客联 2021年10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

刘华炫 王攸攸 周申之

摘 要:当下,高校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丰富,但在品牌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较多不足之处。为分析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化问题,本课题围绕样本对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了解程度、获取志愿服务活动的途径、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及收获等方面, 对宁波工程学院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展开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化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有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与制度性缺乏,宣传力度与关注度不足,品牌意识与特色化欠佳等,基于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志愿服务,参与情况,品牌化建设

青年志愿服务是汇集社会资源、激发社会活力、扩大社会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也是培育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关爱、促进社会文明的有效途径。通过推进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能够更好地提升学校志愿者服务规范化发展水平,强化实践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有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促进更多在校大学生积极投身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客观认识当前现状,深刻分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化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提升高校志愿服务活动质量。基于此,本文通过研究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提出思考和建议。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调查法。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如年级、性别、学科类型等;2.对于志愿活动的了解及参与情况;3.志愿服务开展情况;4.志愿服务品牌建设情况。全面地了解样本所在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频率、类型以及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次数、动机、收获以及获取信息的渠道等。

本次调查研究面向宁波工程学院,共回收有效问卷502份。具体分布如下:1.在性别分布上,女生321人,占比为63.94%;男生181人,占比为36.06%。2.在年级分布上,大一学生占比48.8%,随着年级的增加,受访者数量逐渐递减,大四学生占比5.98%。3.受访者专业分布来看,经济学占10.96%,理学占9.36%,工学占15.74%,文学占18.73%,管理学占比30.28%,其他占14.94%。

二、调查结果

(一)参与情况及参与意愿

调查结果显示,在502名受访大学生中:60.36%的受访大学生平均每月仅参与1次甚至1次以下志愿活动。同时,28.88%的受访者平均每月参加2-3次的志愿活动,而参加频率达到每月4次及以上的仅约10%。并且,当今高校大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大多以临时性活动为主。

高校大学生更愿意参与的志愿服务类型包括:64.54%的大学生选择的公益机构服务(福利院、敬老院、红十字会、图书馆等)和59.36%受访者选择的教育扶贫服务(教育指导、爱心帮教等)。除此之外,文化传承类(50%)、大型赛会服务(48.41%)和环境保护类活动(44.62%)也深受青睐,数据显示工学学生更青睐于选择在教育扶贫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专业知识支援(60.76%)。

(二)参与志愿活动的原因

通过调查,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原因:1.认为可以获得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增长才干(75.3%);2.认为可以收获帮助别人时的快乐和满足感(68.92%);3.认为能够认识更多的人,提供社交能力(67.13%);4.认为可以让以后的简历变得更充实(44.82%);5.认为可以在第二课堂成绩单中获得志愿服务学分(38.84%);6.消磨空余时间(24.7%);7.对志愿品牌活动有兴趣(23.11%)。

(三)对志愿服务活动的了解程度

志愿服务活动是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促進社会进步的有效平台, 学生只有在了解这些活动的前提下,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从调查中可知,86.85%的学生只能从本校的志愿组织处获取志愿服务的信息;同时,相关活动的宣传海报、以及身边老师同学的宣传,则是高校大学生获知有关志愿服务活动的其他途径,以被动接受为主,鲜有主动查询了解。

我校学生对本校现有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了解度总体较低。66.53%的受访大学生听说过我校微语晨曦、青芒义教等项目却没有深入了解。

(四)我校志愿服务品牌建设情况

目前,学校正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光盘行动、五水共治、衣旧暖心等日常志愿活动,也通过创新社会时间开展青林木支教、启明心家教、青芒义教等教育扶贫类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党日活动开展“排排坐 续传承”——留住岁月沉淀的故事”、“传一份手艺,修一颗匠心”等文化传承类志愿服务活动,也组织学生参加九龙湖马拉松、文博会、宁波市民广场舞等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但持续时间较短,具有临时性,且不可复制、即开即毕。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我校对志愿服务品牌的建设重视度一般,对志愿服务活动了解程度也不高。这说明我校志愿服务品牌缺乏,对既有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建设不够、宣传不到位,也侧面表明我校志愿品牌建设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对于志愿服务品牌化是否可以促进志愿服务的发展这一问题,绝大多数的受访者表示赞同。

三、分析与讨论

通过分析本次调查结果可得,经过多年发展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理念在高校得到普遍认同和践行,我校志愿服务品牌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依然存在一系列阻碍品牌化建设发展的问题:

(一)高校开展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制度性缺乏

系统化、可复制性强的品牌型志愿活动,需要满足的关键条件包括足够数量的志愿者与可持续性强的人员参与度。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高,但更倾向于短期参与,为了获得志愿服务时长,难以长期坚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公益心不强,志愿服务活动存在应付性、临时性现象。志愿服务活动缺乏前期统一的计划和长效的运行机制,加之不能提供专业化志愿服务项目,大多集中在敬老院、垃圾分类、留守儿童等领域,基本只是简单的体验式活动,无法在志愿服务中达到“增长才干”的预期目标。

(二)高校给予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关注度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关注度和宣传力度远远不足,未完善规范化的组织管理制度,造成对志愿服务项目的组织管理不统一、信息传达不及时、信息获取渠道闭塞、志愿团队成员缺乏系统培训、志愿服务活动缺乏项目化管理,以至于没能形成良好的校园志愿服务氛围和强烈的志愿者主体意识,难以推动品牌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校组织志愿服务的品牌意识、特色化欠佳

我校各级组织的志愿服务涵盖教育扶贫、文化传承、机构服务、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活动数量多而杂,好似板砖一样“哪里需要哪里搬”。活动缺乏特色和质量,主体不明确,针对性不强,不利于品牌意识的培养,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容易导致品牌化建设缺乏足够的活力而停滞不前。

四、意见与建议

推动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对大学生成长、高校教学育人、志愿服务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都有益处。因此需要针对现存的问题加以改进,以加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化的建设。

(一)完善志愿组织制度,加强品牌化制度保障

一方面健全志愿者管理制度,加强大学生志愿者专业指导培训力度,由教师带头组建校级骨干志愿者宣讲团,围绕志愿服务理念、志愿者服务规范、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等内容展开宣讲与培训工作;出台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志愿者岗位职责、服务流程和奖惩措施;另一方面建立志愿者激励制度,设立志愿服务月,用于举办特色化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全校性的年度优秀志愿者评比工作,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推动品牌服务可持续性发展。加大对志愿服务活动在资金、资源等方面的支持,筹措经费保障志愿者权益,激发志愿者服务热情,为志愿服务品牌化提供制度保障,巩固形成长效机制的坚实基础。

(二)构筑志愿服务项目化平台,畅通信息渠道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类型不断涌现,借助信息化、大数据打造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已然成为当下大势所趋,打造集宣传、报名、统计、管理为一体的小程序或手机app也有利于规范志愿服务标准,避免资源浪费,满足信息获取和共享的需要,实现志愿服务效用最大化,并且能够促进志愿服务工作形成合力,扩大志愿服务范围,提升志愿服务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特色化,打造志愿活动品牌

当下我国各方面都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教育、养老、环保等方面需要大量志愿者力量补充。高校结合自身所处区域环境,可以作为的空间非常广阔。这些都是当下的社会服务需求,高校应该抓住社会需求的“缺口”,充分利用高校内工程、人文、管理、艺术、外语、电信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成立特色化的志愿服务项目,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才能,着眼于相关服务对象、服务领域,开展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活动,确立品牌建设方向,不断创新手段和方法,拓展服务内容,提升志愿服务活动的效用,逐渐形成专业结合度高、社会评价好、品牌特色鲜明、服务成效显著的专业志愿服务特色品牌活动。

根据团队特点完善品牌内涵,围绕志愿服务理念、志愿服务品牌等内容组建服务意识足、能力水平优的学生志愿者队伍,设计团队或项目的专属Logo、队服、队旗等具有象征性的团队标识和项目符号,充分体现品牌理念,可以加强品牌意识的培养,提升志愿服务活动的品牌化。

(四)加强校内外合作,推进志愿服务基地化建设

针对城市管理、综合治理、社区管理、为老服务等方面的社会服务“需求缺口”问题,高校应抓住机会,积极寻求与外界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等机构的合作,打造志愿服务基地化建设,以此来筹措募集品牌化建设与创新的经费、实现自我造血。

加强校内志愿服务组织的联系,加强与其他院校志愿者组织的沟通与合作,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总结交流会议,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区域志愿服务基地化发展,根据地区特色组建高校间的志愿者联盟,打造跨校级志愿服务品牌,在实践中吸取不同組织的品牌化和创新经验,不仅有利于推动自身的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还能更有针对性地发挥品牌作用、解决相关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蓉,赵康,李晶晶. 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化探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

[2]黄科.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探析[J]. 新西部(理论版),2016,(24)

[3]陆烨.浅议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以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安全进社区”为例[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8)

[4]许帅.“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现状调查分析[J]. 现代物业(中旬刊),2012,(4)

[5]武建军,王文邦,李世鹏,陈昊.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基本现状与模式创新[J]. 中国成人教育,2017,(9)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
大学生金融知识进社区志愿活动实践思考
推进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建设 构建志愿服务新常态
高职学生志愿服务城市社区常态化机制实证研究
对提升乡村文明旅游活动的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