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二学段学生小篮球运球常见问题及对策

2021-12-08 03:25郑惠铭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拍球落点原地

郑惠铭

(南平市建阳区童游中心小学,福建 南平 354200)

《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2021 年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将中小学的体育学习划分为六级水平,其中水平二学段相当于三四年级(小学中年级)。在水平一的基础上,水平二学段的学生开始学习小篮球最基本的技术和动作,而教学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对学生进一步熟悉球性,提高篮球活动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并能为水平三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水平二学段的学生通常活泼好动且好奇心强,教师可根据这些特点,针对常见的问题,设计有效的练习或游戏,创新地开展教学。

一、原地及行进间运球常见的问题

(一)原地运球常见的问题

在原地运球教学中,学生常见的问题有:运球时学生容易用手掌进行拍球、运球的动作过于僵硬、经常出现低头运球等情况。

(二)行进间运球常见的问题

学生容易出错的动作和问题有:部分学生经常出现运球时用手掌拍球的情况;还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控制球的方向和高度,手脚配合不够协调,心有余而力不足等。分析学生原地及行进间运球常出现的问题,其原因通常有三个:首先,学生过往的错误学习经验使然(如用幼儿园拍皮球的方式进行运球);其次,在教学时部分学生不认真听讲和练习,拿到球后“想当然”地进行运球;再次,该学段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原地及行进间运球的基本技术。因此,教师要设计好相应的练习和游戏,创新地进行教学,以此解决学生常见的运球的问题。

二、原地和行进间运球的练习设计

(一)原地运球练习设计

针对运球时学生容易出现用手掌进行拍球的问题,教师要做好示范与指导,必要时可以结合视频进行教学,还可以在学生掌心处贴一块胶布,让其模仿教师的手型,体会掌心空出的感觉,错误的手型纠正之后,就要鼓励其多加练习,进行巩固和提高。

对运球动作僵硬的问题,教师一方面要设法让学生体会手指和指根以上的部位去控球,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体验随球、迎球的动作,注意以肩为轴,用上臂带动小臂,用手腕及手指柔和、协调、用力地按拍小篮球,通过多学多练逐步掌握。此外,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熟悉球性、培养球感,有趣且学生喜爱的练习,如,尝试胯下运球、左右换手运球,球在手中绕腰转、上抛接球及行进间上抛接球等。

对低头运球的问题,教师可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运球动作后,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一边正确地运球一边说出带数字的成语(如一心一意等);要求学生一边正确地运球一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小白兔最爱吃什么?”

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设计学生喜爱的各种游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球能力。比如,看谁运球时间长,通过玩这类游戏可以促进学生提高注意力,提高控制球的能力和进一步熟悉球性;还可设计人在一个圈内,球的落点在另一个圈内的原地运球游戏,控制球的落点范围;根据教师口令的快慢变化进行原地运球集体练习游戏,以此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和控球能力。这些游戏往往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行进间运球练习设计

部分容易用手掌拍球的同学,可多鼓励、帮助并予以及时纠正。对于运球时手脚配合不够协调的学生,教师就要训练到位:按拍球的部位必须准确;球的落点不能偏移过大;运球时的力量大小要合理。通常来说,应把握如下原则:运球者的脚步移动越快,则拍按球的部位越要靠后下方,球的落点则越远,随之拍按球及反弹起来的力量越大。当学生运球时,要做到手拍按球和脚步动作始终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和节奏。在教学行进间运球时宜采用由易到难、从简到繁的教学方法,不断深入,通过活动和游戏,充分激发学生运动参与的兴趣。同时,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纠错、巩固练习等,学生逐渐掌握技术要领。

教师还可设计绕圈或曲线运球游戏,在绕圈或曲线运球游戏的过程中强调动作的规范性、协调性,并尽量减少失误,以此增加趣味性和比赛的紧张感;设置一定的障碍,并穿越各种障碍的游戏法,提高行进间的运球难度,也能培养学生动作协调能力;设计迎面运球、“S”形、“W”形等运球接力游戏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适时进行道德教育。在游戏中,学生的道德品质也能毫无保留地按照本来面目表现出来;教师要记住,没有哪个年龄的孩子会幼稚到不能立刻学会分辨是非。在幼稚无知的年龄,当他还不知道弄虚作假,最愿意听从教师的教育时,是最容易受到熏陶的。因为你可以破除已经铸成的缺点,然后及时加以补救。[1]

探究式学习就是不断地复原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不断复演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知识,获得成长。[2]在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控制运球高低的方法后,有时就可运用探究式学习,多加练习,达到熟练的程度:低位运球,两腿弯曲,重心下移,上体稍前倾,球的落点应控制在身体一侧,用上体和腿有意识地去保护球,并以手腕和手指短促地按拍球的后上方,控制球弹起在膝关节的高度,快速前进;中位运球,用前臂带动手腕进行运球,力度较低,运球稍用力,球的落点控制在运球手臂的一侧,反弹高度约在膝关节以上腰腹部以下,注意动作协调,并控制好运球的速度;高位运球时两腿稍屈,上体略前倾,平视前方,以肘关节为轴,前臂伸屈,用手腕和手指按拍球的后下方。球的落点控制在运球手臂外侧前方,球的反弹高度应控制在腰胸之间。通过探究低中高不同位置的运球练习,学生逐渐掌握运球技术。

三、原地及行进间运球的教学创新

(一)原地运球的教学创新

让学生戴上(一次性)白手套进行运球,如果掌心干净,则表示是空着掌心运球。当学生掌握之后,教师还可让学生采用左右手交替练习,体会运球的动作要领,进一步提高技术。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有时可以改传统的四列横(纵)队教学队形为圆形、几个圆形或几个小组进行教学;也可以将篮球技术高的分在一组(甚至可以和教师一起)进行练习和比赛,而掌握不够好的则请有专长及掌握较好的同学进行辅导;改变讲解、示范、学习、练习的方法,将原地运球的图解展示出来,让容易分心的学生自主地看图学习,这往往也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故意夸张错误的动作,让学生指出并纠正;观看自己错误的动作视频与规范的视频进行对比等。

(二)行进间运球的教学创新

行进间运球是在原地运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可以进行“点、线、面”的结合:“点”即原地运球,“线”即行进间运球(可以结合行进间运球通过障碍接力游戏等进行教学),“面”即设置情境教学,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游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挥骨干学生的作用,这些小助手对教学有着极大的益处。对于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以及求知、求成的欲望,教师要予以鼓励和肯定,并帮助学生全面提高。此外,根据福建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的要求,体育课还应保持一定的体能训练和运动量,体育教师要有这个意识,绝不能为教而教。

总之,对于在水平二阶段的学生,教师应多一些耐心,特别是对容易出错的“点”,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应予以关注,分析原因、想好对策,促进学生熟悉球性,提高球感和控球能力,必要时要加强巡视指导,并给学生展示的机会,特别是在游戏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猜你喜欢
拍球落点原地
基于空间分层组合设计的火箭落点实时计算模型
基于万向轮的AGV原地转向阻力研究
原地翻建大棚 注意啥
幼儿拍球技能培养
拍球真好玩
美火星轨道器拍到欧洲着陆器落点图像
言论
拍球接龙
大班健康活动:快乐拍球
小学低年级原地转的“四拍”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