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鄂西南侗乡民居微景观优化设计探究

2021-12-13 01:48
黑龙江粮食 2021年12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乡土景观

□ 钟 淏

(湖北民族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乡村发展日益受到关注。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明确提到了要建设“美丽宜居乡村”。2018年9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又提出了“农旅融合”“美丽宜居小镇的规划与建设”“农业观光园的景观设计”和“乡村景观对于帮助农村发展的理论策略”。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美丽家园建设。乡村空间不再仅仅是农业产品生产的代名词,而是与地方特产的生产与消费、休闲、旅游、文创等密切连接。在乡村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中,得益于丰厚的自然地理资源及浓郁的历史人文资源,乡村旅游占据了重要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选取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白岩村为研究对象,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出发,探讨乡村民居微景观的优化设计策略,为该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思路借鉴。

二、微景观含义

微景观是以微型的造景元素为基础,以园林艺术及园林美学理论为依据,经过艺术构思、合理布局,运用模拟场景的方式,营造的自然精致而多趣、尺度小而完整的微缩园林景观。它在室内外均可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满足人们近赏和远观需求,往往是园林中的细微表现。在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走访几户民居,我们认为乡村微景观是利用当地植物、材质等在乡村闲置空地,利用山石水体等景观模拟自然生态,且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微缩景观。

三、白岩村发展现状

白岩村位于芭蕉侗族乡西南部,距芭蕉中心集镇10公里。农民收入以茶叶、烟叶和药材为主。近年来,白岩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狠抓经济发展,并根据全村不同位置发展特色经济。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白岩村狠抓以组级公路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351国道和在建的恩来恩黔高速公路贯境而过,高速公路服务区正在建设之中。乡道的建设势必会对原有的居住和景观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利用好这些闲置空间废弃地,并以此形成优质乡土景观精神活动空间,是白岩村所极力推动的。

乡村微景观是乡村景观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元素,放置于乡村景观环境当中的景观,作为展示村庄风貌的重要窗口,是乡村历史文化与人文艺术的重要载体。而乡村景观小品往往忽略乡土特质,设计缺乏艺术性、个性化和乡土性的考虑。因此,当前芭蕉乡白岩村微景观改造存在的问题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景观设计缺乏艺术性

当前,鄂西南侗乡地区多数村庄微景观设计普遍不够美观,设计的艺术手法相对单一,整体设计与细节呈现都比较简陋。目前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使得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投入到规划设计实践中。然而,大多数乡村景观设计中,微景观设计手法过于具象化,没有经过抽象处理,难以达到意向层面,致使造型缺乏艺术性。鄂西南侗乡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村民审美观念也比较落后,乡村缺乏专业的设计和管理人员,因而景观设计标准相对落后,无法满足现代艺术的审美需求,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二)场地规划缺乏整体协调性

目前,鄂西南地区的乡村微景观设计没有考虑到与周边环境的融合问题,在设计过程中没有普遍利用乡土植物、材料以及符合乡土氛围的乡土景观小品来施工或者激活空间,不但没有景观装饰作用,反而使当地景观失去了原有的景观特质和乡土韵味。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因为设计人员对不同的场地条件产生了认知偏差,乡村设计师与村民、乡村工匠、村级联络员、乡村振兴部门等沟通不畅,设计缺少对各类乡村景观空间做深入调研分析,无法对整体布局、主题和造型等方面做出精准判断。这种忽视周边环境、无视场地特征的微景观设计,使乡村原始自然风貌和乡土特色遭到破坏,整体风貌变得不伦不类。

(三)乡土文化逐渐消失

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社会,文化特色才是一个村落最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几年之前的新农村建设,由于大部分地区的村两委缺乏对乡土文化的重视,导致各村的景观优化设计没有考虑到村庄的整体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对原有村庄的空间形态进行了改变,忽视了当地文化和当地村民的主体地位,导致了传统乡村景观的缺失,当地村落的乡土文化也日趋贫瘠。

四、白岩村微景观优化设计策略

乡村微景观营造对于乡村整体规划的影响和改变是巨大的,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打造出乡村特色景观,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正确道路。针对以上提出的一些问题,在白岩村微景观优化设计中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生态性原则,景观设计更加体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第二,整体性原则,将各个景观元素结合为一个整体,实现景观设计的和谐统一;第三,文化性原则,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了文化产业,打造具有乡土风情的特色村庄;第四,村民参与原则,在乡村微景观营造中,村民与村委干部共享意见,从而增强社区个体间的关联度。

(一)生态优先

微景观展现出来的生态效益往往被设计师们忽略,首先,设计人员应从村庄整体环境着手,以原有生态环境为基准,在微景观的材料选取上更多考虑本土化,根据白岩村的基地特征与不同材料的特性来进行具体设计,设计的最终成效要体现微景观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整体性;其次,设计人员应其次体现在乡村微景观硬质材料的循环使用上,例如白岩村在建的351国道和恩来恩黔高速公路,有很多天然置石或碎石处于闲置浪费状态,设计人员可巧妙运用置石构景对乡村硬质材料加以合理应用;再次,体现在景观软质材料的运用上,例如在微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常因景观植物的选取犯难,乡土植物种群丰富、适应性强,建议选择具有观赏及美学价值的乡土植物,既节约设计成本,也减少后期景观维护工序,使得设计更能体现乡村地域特色。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微景观的优化设计,而且对整个场地生命力的激活也具有重要作用。

(二)整体构思

乡村微景观是农村人居环境的缩影,也是个性化的休闲产物,它与村庄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设计元素之间相互关联。设计团队应从整体出发,以白岩村的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现状为基础,以村民意愿为导向,并着眼于乡村生态、生活、生产,注重乡土文化内涵的发掘,提升微景观作品的精彩性、艺术性和本土性。

乡村微景观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微景观本身的形、色、质与构成元素的整体性。色彩应与地域性保持一致性,通常则反映在具体的硬质与软质景观材料中,例如场地内以金鸡菊或金盏菊等草本花卉植物为主,可配以小黄杨等低矮灌木、桂花等植物种植在场地边缘地带,且种植应疏密得当。在进行村庄微景观改造时,设计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协调好背景色、主体色与点缀色之间的关系;微景观构造形式与村庄的整体布局相一致,而构成元素则应体现简洁性,这样一来,反而能增加整体景观的形式感。

(三)深入挖掘白岩村文化内涵

白岩村是鄂西南地区的特色村庄,居住于此的侗族人拥有良好的家风和声誉,始终秉承着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特色民族文化,白岩村微景观设计的要点在于如何提取鄂西南侗乡文化元素融入到微景观小品中,将文化作为一个主题融入微景观中,如将苔藓与砂石组合造景,易表现出坚韧的精神文化;色彩对比较强的植物组合,能形成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思想。

(四)村民参与理念改造乡村的景观环境

村民参与到乡村微景观的整个设计过程中,常会产生更加实际的想法和建议,因为村民对于自己居住的环境是最为了解的。而乡村的景观环境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各家各户的庭院,在文化认同感和共同利益的驱使下,村民将自发的对乡村内的闲置、废弃空间进行重新定义,同时,也为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五、结语

乡村特色是乡村发展的名片,也是其不能移植的文化内核。本文以微景观视角,对白岩村闲置废弃地空间的存在问题提出可供参考的解决策略,即充分利用当地文化元素及景观资源,尊重乡土特色,尽量采用当地设计材料,加以本地植物配置成精致的微景观,关注自然生态审美,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最终塑造一个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同时,也为其他省市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及乡村振兴工作的落实提供了参考。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乡土景观
景观别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中国
《景观平面图》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