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对肺癌介入治疗患者的干预效果观察

2021-12-22 03:00岑怡李静怡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年24期
关键词:营养状况白蛋白膳食

岑怡 李静怡

肺癌介入治疗患者的机体抵抗能力相对较低,均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1];另一方面,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表现出缺氧低氧状态,又会使机体组织细胞无法获得充足氧气,不利于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进而诱发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以及凝血功能异常[2]。因此,重视肺癌介入治疗患者合并的基础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展开临床护理干预,为患者提供适合且具有针对性的饮食营养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7]。本研究旨在对肺癌介入治疗患者不同胃肠功能情况开展胃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以积累经验,为后续患者的临床护理提供循证经验。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2—3月我院接诊收治的84例肺癌介入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患者经病理组织活检,明确为肺癌;患者具备清晰的意识,能与护士完成基本的言语对话及肢体表达;对本研究内容知晓,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条件:患者的心脏、肝脏、肾脏等出现功能衰竭;伴有原发性或者继发性精神疾病;伴有其他恶性肿瘤;伴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存在耳聋、白内障等影响听力与视力的疾病。 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均衡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15例;平均年龄67.5±4.1岁;平均病程8.4±1.3 d;体质量指数21.8±3.1;文化水平:小学17例,中学12例,大学13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16例;平均年龄68.0±4.2岁;平均病程8.3±1.2 d;体质量指数22.0±3.2;文化水平:小学18例,中学14例,大学10例。两组患者上述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饮食干预:①入院后,由责任护士接待,针对患者当前的生理状况以及病情需要,再辅以医院的膳食供给水平与营养师所提供的营养评估报告,为患者拟订个案化膳食营养方案,并督导患者每日按照方案有计划性地摄入膳食。②住院期间的膳食为每日三餐,引导患者自行饮水及摄食,并鼓励其少食多餐。吸氧中的患者,在吸氧未结束前不宜进食。③膳食结构中,以米粉、豆腐、奶制品、蔬菜汁、果汁、蛋类作为主要食物种类,若其未达到膳食供给需求,可指导其服用肠内营养制剂如肠内营养乳剂。④指导患者做好摄食前、中、后等不同阶段的膳食管理,根据患者当前内在诉求做好护理文书的书写,对暂处于禁食或者延迟摄食的患者做好交接班工作。

1.2.2 观察组 由责任护士对患者的摄食能力进行评估,根据患者胃肠功能给予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

(1)胃肠内营养:对于连续3~5 d经口摄食无法满足目标能量60%,或无法正常经口摄食者,应给予管饲肠内营养。根据所提供营养食品的不同,可以分为要素膳食、非要素膳食等。①采用管饲的方法供给患者要素膳食,如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肠内营养乳剂等。根据导管插入的途径分为:口胃管、鼻胃管、鼻肠管等。管喂滴注时,根据情况应用注射器、肠内营养泵分次注入或间歇、连续滴注。②根据病情监测白蛋白、血红蛋白、前蛋白计数等营养指标;遵医嘱记录患者肠内营养的种类、供给方式和量。观察患者有无口渴、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及皮肤黏膜弹性及尿量、大便变化,监测血糖、电解质、肝功能的生化指标,定期记录体质量,正确记录出入量。③鼻饲时,按护理常规操作,确保胃管在胃内,温度38~40℃为宜,每次不超过200 ml,间隔2 h,落实口腔护理,定期更换胃管。④使用肠内营养泵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每日更换泵管;掌握报警原因和故障排除方法,如管道堵塞、电量不足、滴管内液面过高或过低等。持续滴入时,每2~4 h用37℃0.9%氯化钠溶液或温开水冲洗管道1次。

(2)胃肠外营养:对于不能耐受或伴有严重胃肠道功能障碍的患者,可通过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输入胃肠外营养,包括氨基酸、脂肪、各种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等。①评估病情、营养状况、判断有无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凝血功能障碍及休克等肠外营养的禁忌证。②营养液现配现用,配置好的营养液存储于4℃冰箱内备用,不得超过24 h。③宜选择粗大静脉,预计全胃肠外营养时间超过7 d者,采用经中心静脉输注的方式,静脉营养导管严禁输入其他液体、药物及血液,也不可在此处采集血标本或测中心静脉压。④输注速率不宜过快,一般成人首日输液速率60 ml/h,次日80 ml/h,第3天100 ml/h。有条件者使用输液泵控制输注量和速率。输液导管、输液袋、皮肤穿刺处敷料应24 h更换。⑤监测体质量、血糖、血常规、血生化、体温的变化,必要时记录出入量,注意观察输注部位有无静脉炎发生。⑥注意观察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机械性并发症,如气胸、皮下气肿、血肿、神经损伤、血胸或液胸、空气栓塞等。感染性并发症,如穿刺部位感染、导管性脓毒症、肠源性感染等。代谢性并发症,如代谢性紊乱、肝功能损害、肠黏膜萎缩、胆汁淤积等。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第14天时的体温、呼吸、脉搏。②营养状况:由护士抽取两组患者空腹状态下的静脉血2 ml,借助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有关营养血生化指标进行测评,包括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③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第14天时的免疫功能水平,包含IgA、IgG、IgM值,利用德国西门子公司BMⅡ全自动蛋白质分析仪对其予以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观察组的呼吸、脉搏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基本生命体征比较

2.2 干预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比较

两组患者营养状况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比较

2.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免疫功能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IgA、IgG、IgM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IgA、IgG、IgM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免疫功能水平比较

3 讨论

肺癌介入治疗患者可出现疲倦、低热、咳嗽等主要临床表现,而部分患者可合并感染性休克、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其他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危重症[8]。营养管理是保证患者获得充足能量的前提与保证,也是患者调动自身免疫功能、应对病毒的保障[9]。但是,大多数肺癌介入治疗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纳差,甚至部分患者会因胃肠道功能受损或其他原因导致无法经口摄食,这将引起个体出现营养失衡或者营养不良状况[10],直接影响患者病情转归,因此,对患者当前的营养状况以及摄食能力展开个性化评估,并结合其具体特征落实营养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转归[11]。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IgA、IgG、IgM值均高于对照组,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针对肺癌介入治疗患者不同胃肠功能实施不同营养方式的干预能改善个体的营养状况及免疫能力。肺癌介入治疗患者出现病情危重时,常表现出低氧血症、机体组织血液灌注不足等情况,甚至会出现组织细胞缺血、缺氧等生理性改变,进而诱发肠道黏膜细胞萎缩、肠壁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肠道菌群易位、内毒素进入血液,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12]。而肺癌介入治疗患者可能出现自身免疫机能及营养状态失衡,通过血生化指标显示,其IgA、IgG、IgM值以及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会出现不同程度降低[13]。而免疫机能低下,又间接预测了患者病情将出现负面转归。所以,在膳食营养方面探寻出一种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以提高机体免疫水平、营养状况的方法具有重大临床意义。本次研究中,责任护士根据患者当前病情危重情况、营养水平以及摄食能力等情况展开综合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落实要素膳食营养护理方案。其中,肠内营养方案是一项与机体胃肠道生理功能最接近的营养方案,以维系自身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供给,从而强化肠道黏膜屏障 ,降低肠道菌群易位可能性,对病情的控制起着一定正向助益[14]。但是,肺癌介入治疗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及营养状况相对低下,临床上单纯予以肠内营养无法使患者免疫能力及营养状况得到最大程度恢复,导致患者病情预后无法达到预期[15]。随着针对性饮食营养护理方案的落实,在营养素中加入了免疫调节性成分,能刺激人体的免疫应答机制,即免疫性肠内营养制剂能提高免疫水平,从而提高机体的营养状况[16]。有文献指出[17],要素膳食中加入了谷氨酰胺、精氨酸、核苷酸与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这对肺癌介入治疗患者的免疫机能改善有所助益,且能降低感染,缩短住院时间,进而提高营养水平[18]。

本次研究比较了两组患者干预后的体温、脉搏、呼吸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呼吸、脉搏值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针对肺癌介入治疗患者不同胃肠功能实施胃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能改善个体的生理状况,使机体趋向于稳态,使生命体征得以平稳。由于该项护理方案能改善个体的肠道黏膜保护屏障,进而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水平[19]。随着肠内与肠外营养制剂的应用,其中的营养类物质能刺激肠道黏膜上皮细胞,有利于肠道上皮细胞修复,这能维系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该项护理方案能根据患者特有的营养状况以及疾病特征实施相应方案,从而刺激机体免疫细胞强化应答能力,促进机体细胞因子的合成与释放,降低炎性因子对人体的不良刺激[20]。

总之,肺癌介入治疗患者胃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能使机体获得一定的营养供应,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稳定患者基本生命体征。

猜你喜欢
营养状况白蛋白膳食
1~12月龄肺炎住院患儿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评价
云南省老年结核病患者营养状况的调查
加温输注肠内营养对ICU患者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
喜舒复白蛋白肽饮品助力大健康
膳食纤维对母猪肠道的作用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什么时候用白蛋白
秋天膳食九字诀
速滑运动员的膳食营养补充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