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2021-12-27 20:23
岭南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

周 霞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1]320。170多年来,以马克思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历经磨难,从未缺席历史与思想的舞台中心,反而一直是人们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强大真理性武器。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哪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坚实的信仰;作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流话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永远都不可替代。

一、马克思主义是最为科学透彻的世界观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扮演着世界观的角色。但是,唯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戳破了意识形态的假象,建构起关于意识形态的科学理解范式。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只要阶级社会存在,那么一切哲学的世界观都是特定阶级的产物,但是,统治阶级总想使自己的世界观超出一切阶级,充当普遍的意识形态。即使鼓吹人权、自由、理性、平等、博爱等的现代世界观的启蒙哲学,其背后仍然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资产阶级本身的狭隘性和受制于资本的局限性,决定了其现代世界观的价值主旨从未能够被彻底地现实化。资产阶级标榜的自由与平等、人权与博爱,在19世纪俱成为欧洲资产阶级的独自享受,穷困的劳苦大众则成为这种意识形态话语下被奴役和欺骗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打破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狭隘的自我想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2]72。资产阶级以颠倒的虚假观念,构造了解释现实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话语,从而支配着无产阶级和社会大众的生活。“资本主义的基本‘颠倒’,即死劳动控制活劳动这一事实,‘必然会产生出相应的颠倒的观念,即歪曲的意识,这种意识由于真正流通过程的各种转化和变形而进一步发展了’。”[3]30资产阶级在物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中已经掉入货币意识的自我循环泥淖,他们不仅异化了自己,也使广大无产阶级完全异化而不自觉。

170多年来,这种颠倒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虽然饱受资产阶级国家内部众多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者的不断批判,但无一能够将这种意识形态体系加以推翻。其原因不仅在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赖以存在的强大社会基础——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也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建构着调节其不同阶级的意识形态体系,并使得其意识形态体系通过一系列制度性的建构——政治的、法律的、宗教的、学校的、媒介的、文化的等——达到对社会大众的支配。正如此,阿尔都塞才会说,意识形态就是一种国家机器。

在今天,我们要继续强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世界观的理论武器,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1]307-308。把握今天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内在本质,我们仍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来观察:“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4]32-33。一切时代的意识形态,都是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观念的上层建筑,是对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是社会形态的构成性要素,并体现着特定时代的精神面貌。

二、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1848年以来,马克思主义不断以其真理性力量引领着世界历史的走向,也在每时每刻哺育着“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百年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启蒙了注定要创造人间奇迹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执政新中国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致力于将其理论精髓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现着中国社会主义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不断飞跃。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实现了旧中国向现代国家的革命性转变

百年前,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在多种主义交织、现代化救治方案都屡屡碰壁、纷纷破产的情况下,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们以十月革命送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组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注定是要创造人间奇迹的一个大事件。

自1921年开始,中国共产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结合中国革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苏联社会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紧紧以最大多数的农民为中心、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各阶层组成的统一战线力量为依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中,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起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历史创举,进一步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性,更彻底地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旧中国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完成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回首20世纪中叶的历史,东方的中国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启蒙和艰辛转化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改变世界历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中国的建立,不仅确立起中国发展道路的全新基础,更是重塑了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中的现代主体地位,完成了中华民族从传统民族向现代民族、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的附属国家向独立自主的现代国家的历史性转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5]10现代中国的建立,不仅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更证明了现代中国所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是正确的事业,证明了现代中国是改变和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创造性开辟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新局面

现代中国的建立,极大地充实了社会主义的国际力量,同时也引来了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的封锁和包围。但是,中国社会主义不惧封锁,一直在探索中前行,历经曲折终于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改革开放道路。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完成以后,中国社会主义曾长期模仿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式,实行高度集中式的计划经济、一大二公的生产方式;同时,为“赶英超美”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大跃进方案。这些生产方式的实行,并没有充分考虑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实际状况,严重违背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根本原理。生产力的不发达和生产关系的僵化,不仅造成中国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制度性匮乏,更造成现实人民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贫困。

1978年以后,面对“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突破思维定势和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模式,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党的面貌、国家面貌,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全国大讨论推动下,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立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改革开放为抓手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之路。

所以,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一伟大觉醒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的实践,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之问,确立起科学回答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中国答案,这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373。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决了中国十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使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它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式的自我突破,也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丰富和创造。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中国走向强起来

20世纪末叶以来,伴随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普遍陷入低谷,资本主义争相庆贺“历史的终结”。但是,历史不会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大旗,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出台一系列重大制度创新举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领域取得历史性变革和伟大成就,带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其中最为重大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其自主探索和世界交往中的智慧总结,是一个在全球格局面临大调整时代寻求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方式的新的理论宣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打破了发展中国家对西方现代化的“路径依赖”,“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5]729。

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百年发展进程来看,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社会主义不仅获得了自己在实体意义上的制度建构,更使社会主义这一理论本身获得了实践层面的验证。而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防控成功,脱贫攻坚历史任务的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达及,更是在制度比较和国家价值理想的建构与实践层面,验证了社会主义比较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完成了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将思想变为现实这一伟大实践过程,更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实践了对意识形态本真性的马克思主义建构。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开放性、时代性、人民性,正是其最为鲜明的特质。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就是其真理性、开放性、时代性和人民性的实践。这一实践,打破了一切旧的阶级社会、包括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制度支配和垄断,实现了意识形态的生活回归。因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巩固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制度

在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相互并存的今天,资本主义虽然一向视马克思主义为洪水猛兽,却总是在危机爆发的时刻想起马克思,并在马克思主义一系列著作中寻求避免危机加剧的帮助。但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终究不可能接受马克思主义,它总是在各个领域针对马克思主义、针对社会主义国家、针对马克思主义引发的各种运动,采取敌视、分化、污蔑等一切破坏之事。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继续,必须要高举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世界观的伟大旗帜,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制度建构与完善。

苏东剧变之后,面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邓小平明确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判断党管意识形态的根本标准;在建党70周年纪念大会上,江泽民明确要求各级党委要重视和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各部门的领导权;进入21世纪,胡锦涛多次强调“各级党委和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都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战略高度来谋划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和改进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提高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7]52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意识形态工作做过多次重要讲话,在2013年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2019年,出台《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提出“一个高举、两个巩固、三个建设”的重要任务;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在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制度经验时,鲜明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8]024,并明确了这种根本制度覆盖和建设的领域与方式。马克思主义作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指导地位的制度建设,至此彻底定型。

毛泽东曾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9]435,思想领导即是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对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共产党而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就是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不动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的生产生活方式、政治上层建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结构从根本上不同于往,社会转型不断加剧,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形式极具多样化、复杂化、碎片化,这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而放眼国际,西方国家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渗透、颠覆、甚至借助香港等问题力图发动一场针对中国的颜色革命。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间,基于病毒来源、防控对中国进行的意识形态抹黑与污名化,更是不绝于耳。

因此,面对国内国际范围内诸多意识形态挑战,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制度建设,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精神保障。

第一,要深刻落实党要管方向、谋大局的制度建设,使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21伴随40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巨大发展,中国社会阶层多样化的现实和权利多元化的呼声日益明显,国内各领域的思潮层出不穷,国外各种思想也不断涌入,中国共产党员个体和社会大众的意识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就必须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党管宣传思想工作,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制,要树立起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统一性。

第二,要确保各部门、各单位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坚信马克思主义、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掌握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领导班子手里的制度建设。长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能够获得其世界性的领导权地位,既在于其拥有经济领域层面的世界领导权,更在于其在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方面的牢牢控制和积极的自我塑造。不仅如此,西方资本主义大国更是借助于文化软实力的国际输出,不断向外、向中国输出自己鼓吹的普世价值,以实现其在思想舆论上的占领,从而进一步实现对他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体系的瓦解,最终演变他国政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此各个宣传部门、各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有鲜明而深刻的判断与认识。各级宣传部门和领导干部、研究机构和高校,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引实践。

第三,强化对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的认知与管理水平的研判和领导制度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而我们有些人甚至党内的同志却没有看清这里面暗藏的玄机,……有的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1]149我们要审慎判断党内、社会不同阶层的意识形式,以及社会上流行的相关社会思潮,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怠。今天,意识形态的领域和阵地在不断更新换代,基于新技术手段打造的互联网阵地平台日益多样,要驾驭管理好这些庞大的意识形态领域阵地,作为党的各级领导骨干,就要有清醒的问题意识,要能够从过去单一的说教式、灌输式、教育式、传达式等手段中解放出来,从高高在上的姿态中走下来,深入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第一线,亲自调研了解现实社会中的重大理论和社会热点问题,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和应对,采取上下联运的方式,打通意识形态主管部门和实际工作部门与各地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大宣传、大舆情工作制度,及时发现掌握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并能够在第一时间抢占话语权,作好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置,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发布权威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群众,解答群众的疑惑、疏导群众和社会的不良情绪,从而化解矛盾切实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第四,加强马克思主义对文艺社科事业发展方向的根本指导的制设建设。文艺社科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社科战线也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1]103,“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1]220。文艺社科工作,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重要内容,不仅要解读、反映、透析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的历史变迁,更要以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强大的理论视野、丰厚的价值创造,来影响、塑造、引领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完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社科事业,要紧跟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指导,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构筑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中国道路的稳步前行提供培根铸魂的强大支撑。[10]

第五,加强意识形态国际传播能力自我塑造的制度建设。任何一个国家或政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服务于本国治理的同时,还扮演着吸引他国、塑造国际良好形象的功能。长时间以来,中国的国际形象遭受西方国家的有意歪曲,中国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验并不为世界所充分了解,其中既有自身对外宣传、传播工作的能力不强的原因,更有西方国家掌握着意识形态的国际话语权和传播平台的原因,而后一原因更为主要。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在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11]今天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我们迫切需要化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各种国际传播平台,敢于和一切不良舆论作斗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牢牢把握中国形象的意识形态塑造方式和传播机制,不断赢得世界人民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同时存在,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积极的和消极的相互影响,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因此,要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制度建设层面不断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设,来引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将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领导的指导地位不断制度化,真正实现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治理,从而更大程度地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支撑。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特色小镇”看“浙”里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