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2021-12-28 20:10王苇黄泽林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23期
关键词:讲座设计教学

王苇 黄泽林

一、设计思路

一节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应该由导学设疑、问题探究、情景体验、延伸拓展四个要素构成。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导学设疑”的设计是课前安排学生分组负责具体知识内容资料的收集,导学案的完成,以及“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时序”表格的整理,这是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意在让学生带着疑问准备、预习,自主而不失方向;表格的整理,意在学生的时空观培养。“问题探究”则设计为每个小组的重点问题和小组之间互问答疑,切磋点亮智慧,这是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训过程。小组资料的搜集、“专家”讲座和问题探究,都突出了学生的情景体验,是历史核心素养的强化和感悟的过程。对老一辈科学家精神讨论、“直面现实”和“学后感”的设计,则为本课的拓展延伸,是这一节课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升华,也是家国情怀培养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及对策

1.学生性格特点方面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性格表现为:谨慎、沉稳,但缺少新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活跃。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本课尝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改变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状态。

2.课程内容学习方面

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新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及当时的世界格局已经有所了解,已经初步具备了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背景知识。由于课文内容主要是罗列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学生关注的焦点会落在科技的主要成就方面,侧重在史实的叙述而非理性的认识,忽略对相关问题的深度思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必答问题和小组互问答疑,是教学中的“放收结合”的“收”,意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三、教学目标设计

课标: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教学重点是:新中国科技成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难点是: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根据课标和教学重难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准备讲座。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对所搜集到资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进行甄别和筛选,锻炼了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2.学生的“专家”讲座,是历史解释能力的体现。重点问题的探究中,学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解答材料中的问题,获得对“两弹一星”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的理解,以及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感悟,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3.通过思考讨论 “我们学习到老一辈科学家哪些精神?”“直面现实”等设计,意在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达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的目的。

4.通过小组搜集资料、学案的完成以及梳理的“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果的大事表”,以便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较完整的时空观。

四、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主要有“课前准备 完成学案”“导入”“‘专家’讲座”“重点问题探讨”“直面现实”和“学后感”六个环节。如下:

1.课前准备,完成学案

全班学生分成四个“专家”小组,分别负责“核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计算机技术”,分别进行资料收集,制作讲座PPT。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资料的收集,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的了解,拓展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准备讲稿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会对所搜集到资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进行甄别和筛选,以求陈述的内容切实可靠。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加强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导学案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了解史实,形成困惑,为进一步探究问题打下基础。

(以下活动为新课讲授)

活动一:导入

以3D打印飞机图导入。思考: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情况,教师总结以上问题,归纳成下列图示。并由此引入新课,古代(辉煌)——近代(衰弱)——新中国(?)

设计意图:时兴的3D打印技术引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并让学生感到科技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古代中国、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状况,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较完整的时空观。

活动二:“专家”讲座

全班学生分成四个“专家”小组分别派出代表,结合PPT,课堂上展示讲解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增加了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学生对于新中国科研起步的有关史实的历史理解和外在表达,是历史解释能力的体现。

活动三:重点问题探讨

每组在讲座完毕后,其他小组可抢答这个内容一个重点问题,由“专家”组进行點评,对回答正确的小组予以加分。重点问题解答后,其它小组可就这个内容向“专家”小组提出问题,“专家”小组进行解答。如若“专家”小组不能解答,借由其他小组或者教师回答。

设计意图:讲座的焦点是科技的主要成就方面,知识非常零散,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的限制,讲座侧重在史实的叙述而非理性的认识,忽略对相关问题的深度思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必答问题由其他小组回答。设计为其他小组回答的原因在于:小组合作最大的问题是只关注自己小组的内容,重点问题由其他小组抢答,可避免其它小组忽略本小组之外的学习内容。这是教学中的“放收结合”的“收”,意在引导学生合作点亮思维,进行深度思考。设计小组问题互问互答,意在课堂中通过学生之间的切磋,点亮学生对所学问题的自主思考。这是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训过程。

第一组的问题是:新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什么?

提供以下材料帮助思考:

材料一:“1954年,美、英等國考虑用核武器进攻中国。”刚刚建立的新中国就面临着核威胁。

材料二:1969年3月,中、苏两国军队先后在珍宝岛发生了三次武装冲突。勃列日涅夫竟打算“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准备用中程导弹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材料三:“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

请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为什么果断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致力于核研究的原因是: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②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③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④为社义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设计意图:问题的思考联系了必修一、必修二的知识进行分析,让学生从时代大背景的宏大角度认识到中国科技发展变化与中国政治、经济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较完整的时空观。

第二组的问题是:载人航天工程将带动哪些领域的发展?航天制造业、钢铁业、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通讯技术、空间技术、能源技术、计算机行业等。并给出材料如下:

材料四:中国近年来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1800多项空间技术成果已应用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有3000多家民用企业参与到载人航天的生产、研制中,在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8-14元的回报。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通过材料和问题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科技进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要领先世界”的价值观念,增强学生对科技力量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认识,加强他们好好学习、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三组的问题是:你从袁隆平、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看到了什么精神?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老一辈科学家身上学习到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四组的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前与后,我国在发展高科技方面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

要求学生把本课的相关科技成就按时序整理成一个表格。根据表格和所学内容回答,通过分析认识到:

80年代以前,新中国的科技侧重点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安全为目的,意义重在政治。

80年代后,新中国的科技侧重点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为目的,意义重在经济。

设计意图:课文按照科研领域安排内容,所以时序混乱。表格整理既可以清晰地梳理史实,又可以结合表格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科研的重点的变化”这个问题,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较完整的时空观。

活动四:直面现实

我国科技近十年概况:

材料五: 2006年正式发布的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排行榜:其中479台都带有北美“血统”;305台位于美国,其次分别位于欧洲、中国及日本;中国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的“曙光4000A”每秒达10万亿次运算,名列第41位,而在中国是排名第一;2006年8月,兰德公司发布的一份报告如下:虽然中国的64位龙芯CPU比美国的四核CPU只落后5年,但是在IC研发和生产全局上中国落后美国10-20年。核技术方面中国落后美国5-10年,这主要体现在第四代核武器上。

国际局势:

材料六:南海局势:部分国家侵占中国岛礁,越南占领28个,菲律宾占领7个,马来西亚占领3个,印尼占领2个,文莱占领1个。图片资料(略)“钓鱼岛争端,中日一触即发!”

思考:我们该怎么办?(各小组抢答)

设计意图:小组之间的竞赛更加具有竞争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和思考热情。直面现实,让学生认识我国科技成就在许多领域内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而有些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培养危机意识,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达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的目的。

活动五:学后感: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感悟。(各小组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切磋点亮智慧,让学生学有所悟,这是历史核心素养的强化和感悟的过程。

五、教学评价

主要采用小组评价的方式。为保证小组高质量完成任务,笔者与学生订定了小组竞赛制,如下:

1.每个小组进行”专家”讲座,教师根据讲座内容、讲演者的表现给予评价。

2.每组在展示内容后,其他小组抢答该内容的一个重点问题。有“专家”小组进行点评并就回答情况给出评价。

3.重点问题解答后,其他小组可就这个内容向”专家”小组提出问题,“专家”小组进行解答。

4.直面现实问题抢答。

5.感受自由发言(3分钟)。

以上每组得分当堂汇总,记录在册,作为学生期末考评的过程性评价。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课堂气氛极其活跃。在上课的过程中,笔者不仅欣喜于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多意外的收获。如,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原本腼腆羞涩的学生也频频与笔者讨论交流;小组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空前高涨。“‘专家’讲座”中,惊喜不断,学生展示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如,袁隆平述说他的“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近几年的产量、“神舟12号”等内容,让笔者真正感受到学生被放开手脚后,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驰骋的可贵和可爱。

课后笔者细细反思,本课也存在如下不足:

1.小组的成员搭配不够科学。课前考虑到学生的交流和协调的必要,小组是自由组合的,组员的个性、水平都不均衡。所以,最后的小组得分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而且,由于有的小组缺乏领导型人才,导致在收集准备的过程中,分工不明确,影响了讲座和答问的效果。

2.小组展示的资料较单一。小组搜集资料是本节课讲座成功与否的重要关键。活动之前,笔者曾给学生分别开出书单,指导搜集方向。可是,小组课前搜集资料的途径有限。一是学生平时很少阅读历史典籍和专著,不善于从中获取材料;二是学校的课时安排比较紧凑,学生的课余时间不多。因此,资料大多来自于网络,展示的资料比较单薄。

3.学生极少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虽然高中生的知识水平有限,但是在备课、上课和课后,学生大多只注重追寻史实的过程,对相关的历史事件感兴趣,问的大部分是“是什么”的问题。他们对史实背后的含义思索较少,极少提出“为什么”之类的问题。

4.课堂的评价体系不够科学。本课的教学评价,实际上是一个学习即时评价,主要在激趣,没有一定的科学体系和理论根据,也没有延续性。

“路漫漫其修远兮”,针对以上的不足,在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方面,今后笔者将继续探索,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华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环节要素设计探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7(4):44-49.

责任编辑  林百达

猜你喜欢
讲座设计教学
BUBA台灯设计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有种设计叫而专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打个盹,记事牢
设计之味
书法基础讲座(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