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探究

2021-12-29 17:04郭治虎
甘肃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院校现状

郭治虎

【摘要】我国民族高等院校承担着为民族地区培养全面发展、适应时代需要的专门人才的重任。因此,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本文探究在数字媒体时代,通过多种途径帮助民族院校大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民族院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5—0066—0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观点。2019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作为民族高等院校,有政治责任和政治义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政策、决议,坚守教育战线,真抓实干育英才。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融地缘、血缘与精神为一体的命运共同体[1]。民族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教书育人的主阵地,通过不同途径加强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认识和学习,不断丰富和扩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认知。坚持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引导全校各民族教职工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在思想、生活、工作中,为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新人,建设现代化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

1988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引导人们从多元的各民族认同上升到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多元组成一体,一体包含多元,多元共通,多元共融[2],不可分割。民族高等院校承担着为民族地区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在民族高等院校中,各民族大学生相识、相聚在一起,通过学习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在民族高等院校中,大学生通过班级授课的方式或非线性方式进行学习,以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方式凝聚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文化间的交流。

1.问卷设计。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识,本调查以西北民族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依据课题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问卷设计,通过调查问卷获取研究数据并展开分析。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选取了不同民族、专业、年级和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以网络在线和现场随机发放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线上、线下共发放调查问卷586份,回收问卷568份,回收率为96.93%,其中有效问卷为543份,有效率为95.6%。调查结果显示,本次问卷涉及到汉、藏、朝鲜、达斡尔、东乡、哈尼、回、满、蒙古、黎、苗、撒拉、维吾尔、水、土家、壮、彝、仡佬、瑶、白、哈萨克等在内的共21个民族的大学生。

由学生基本情况统计分析表可知,调研中女生人数略比男生人数多,其原因一是调研对象中文科生较多,二是民族院校近年来不同学科招收的学生中,女生人数占比稍高,以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四个专业为例,包括工科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内,各班的女生人数普遍比男生人数多。各民族学生中,汉族、回族、藏族和壮族四个民族的学生数占比最高,达到被调查学生总数的43.08%。调研时,根据学生入校的时间采取一年级到四年級被调研学生人数逐渐增多的方式,主要考虑到高年级学生的思想意识、专业文化知识、交流能力、调适能力相比低年级学生更强一些。以专业方面看,文科类学生占比最高,达到38.12%,这一结果一方面符合调研人数中女生较多的实际情况,也符合文科专业学生中女生占比一般较高的情况。

2.调查结果分析。调查问卷以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各民族大学生对本课题研究的实际掌握情况,分析结果如下:

(1)不同年级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存在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93.2%的学生知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论断,但对这一观点的出处和理解不足,只有46.7%的学生知道此观点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的。从数据统计分析看,低年级学生在党的理论知识、国家方针政策、时政要闻、思想政治理论等知识的学习上和高年级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高年级的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

(2)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开展是凝聚学生认识的有效路径

调查结果显示,89.5%的学生知道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也能依据民族文化、民族习俗和民族传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校举办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中。西北民族大学融媒体中心充分利用数字传媒技术手段,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融合不同专业学生、不同民族学生参与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其申报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成果展》获批国家民委重点扶持项目,这有力证明举办活动在凝聚学生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3)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较高

在民族院校等高等院校的培养下,不同民族的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各民族的文化特征、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等,高等院校为各民族学生交流共学、平等相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调查结果显示,91.3%的学生知道“两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76.2%的学生知道“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感较强

调查结果显示,91.8%的大学生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学生能够从中华民族认同的外延到内涵加强理解、加深认识,充分体现了多民族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上所具备的超前性。访谈中,大学生们纷纷表示:“我们肩上有责任、行动有感知、学习有动力,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使命、有担当。”

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

数字媒体时代,以教育信息化引领的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和数字校园建设工程,运用数字技术能够充分引导和加强各民族学生的数字意识、政治意识、思想意识和团结意识,为构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阵地提供思想高地。

1.利用数字技术宣传教育。学校层面:通过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抖音短视频平台、电子显示大屏幕等数字终端或设备终端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过程、主要内容、行动指南等信息,提升民族院校的大学生关于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水平,从而发挥高校宣传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各学院层面: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活动、主题团会活动、主题党日活动等各类活动,加强各民族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识;开展网络在线的文字学习、视频学习、音频学习,提升在校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深度;开展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习热情,从而深化学习主题,提升学习效果。

2.通过思政课进行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全校性思政教育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腾讯QQ群、腾讯课堂、腾讯会议、钉钉群、企业微信等平台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以数字技术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融思政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发挥思政育人、思政引领的优势与作用。

3.推行和引导学习强国APP的应用。中宣部推出的学习强国APP,综合利用了数字媒体技术和手段,以全媒体形式,推送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文件,既是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宣传高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鼓励廣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团员、学生群众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平台进行学习,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共产党员网、人民网、教育部网、国家民委网、学校门户网等各类权威网站所提供的学习内容,不断学习最新时政要闻,在学习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感悟中内化,在实践中强化。

4.通过社团活动进行宣传教育。学生们充分考虑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后,纷纷加入了不同的大学生社团中。他们可以在社团活动中利用数字技术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作用,强化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提升专业认识水平以及加强社团群体的团结和协作,如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的MG工作室进行的数字媒体知识竞赛活动、大学生实践创新中心的新媒体工作室利用数字技术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和演讲活动、摄影爱好者协会开展的摄影展活动等,这些活动加强了各民族学生对这一主题的认识。

5.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进行宣传教育。不同民族的大学生群体正是通过民族高等院校的大环境认识到各民族的个性和共性,加深了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的开展能真正使各民族学生团结在一起,而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的开展将有效贴合高校思政宣传的主旋律,有效利用数字技术整合宣传活动主题,彰显活动的张力,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化于众,助力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民族高等院校的大地盛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伟大思想工程,也是民族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民族院校的光荣任务,也是政治任务、政治使命和政治责任。“有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数字技术的有效应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实教育内容、丰富教育载体,充分发挥好高校的阵地作用、基地作用、智库作用,让数字技术引领宣传教育的风向标,创新校园数字文化,团结起共克时艰的民族之魂。

参考文献

[1]王鉴.国家治理视角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J].中国教育科学,2020(01):18-23.

[2]张京泽.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5): 05-10.

(本文系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数字媒体技术导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01302017;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01213008;西北民族大学教改项目《基于专业核心能力构建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XJJG-18)

编辑:宋春宇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院校现状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民族院校英语口语预料库建设初探
民族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