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视角下的商业银行发展 养老金融策略分析

2022-01-04 08:53中国农业银行长春培训学院
农银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老龄金融服务人口

■中国农业银行长春培训学院 牛 聪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将普惠金融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在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指出,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由此可见,养老金融是普惠金融中的重点内容。

近年来,我国人口的发展趋势有所转变,人口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以往的人口过快增长转变为人口结构不均衡。2021年5月,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当前60岁以上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3.5%,分别较2010年占比有所上升。人口学专家估计到2021-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持续上升,老龄化进程将不断提速。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让老龄人口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提升其生活质量,成为了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于养老金融的支持和服务力度,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民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等多个制度文件。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服务载体,必须全力支持国家在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方面的各项推动政策,当好养老金融工作中的排头兵。据相关机构预估,到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①口数量将达到4.83亿人,老年人口总消费将达到61.26万亿元,分别是2020年的1.89倍、8.73倍,中国老龄人口的消费力潜力巨大,这也为商业银行拓展养老金融服务范围、开发养老金融产品带来了广阔空间。

一、我国老龄人口消费需求的主要特征

随着老龄人口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老龄人口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以往我国老龄人口的生活重心往往在其子女方面,较少关注个人自身的需求,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老龄人口的心理需求更加多元化起来。随着年龄的缓慢增长,老龄人口的身体新陈代谢减慢、活动能力受限、身体各项机能减弱,然而他们的认知功能(一般包括感觉、记忆、思维、知觉等)减退速度往往慢于其身体机能的减退,老龄人口在心理需求方面往往呈现出比年轻人更多元化的特征。老龄人口的心理需求已不局限于安全、温饱等,衍生出工作需求、和睦需求、尊敬需求等多种需求。这些心理需求对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有很大的影响。总体来说,我国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呈现以下特征:

1.在日常消费中,兼顾消费品的实惠与品质。老龄人口通常在购买日常用品时会更多地考虑商品价值与其价格是否匹配,对商品促销的敏感度较低,在消费时更加“理性”,冲动消费较少。但也有部分老龄人口在消费中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诱惑,存在“便宜就行”的消费心理。

2.消费惯性较强。老龄人口通常会保持惯有的消费习惯,对消费品的购买忠诚度较高。对某些消费品有一定的了解并使用了一段时间后,便不再轻易转变消费习惯,购买类似的其他物品。

3.“重品质、轻价格”型的消费者比重有所上升。以往,老龄人口通常储蓄意愿较高,而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发展,部分老龄人口已不再是传统的“重储蓄、轻消费”的经济型消费者,逐步转变为“重品质,轻价格”的品质型消费者。

4.对医疗药品、养生保健类商品的消费比重较高。老龄人口是疾病的多发群体,再加上我国的医疗保健行业的日趋完善和多元,增加了该消费品的种类和数量,老龄人口对医疗保健行业的消费比重逐年增加。

5.消费需求结构细化、消费层次提高。以往老龄人口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基础消费领域,现如今,老龄人口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不断追求生活质量,在文化娱乐、旅游餐饮、图书文化等领域的消费比重逐渐增加。

与老龄人口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不匹配的是,目前国内针对老龄人口的金融产品开发不足、市场定位模糊、产品渠道不顺畅、配套服务不健全,无法满足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拓宽养老金融服务范围、开发多元化的养老金融服务产品,使老龄人口消费市场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是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

二、部分国家商业银行养老金融发展经验

相比于我国,一些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出现较早,很早就认识到了养老金融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提升老龄人口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在养老金融方面的成功经验将对我国发展养老金融有较好的助益作用。

(一)美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发展经验

美国商业银行在养老金融中的主要服务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养老咨询服务方案。美国老龄人口的养老金体系支持框架较为成熟,老龄人口的财富保值、增值需求较高。在咨询服务方面,商业银行往往会根据老龄人口的养老金计划及金融产品的持有情况,为老龄人口进行有针对性的咨询服务。其中包含退休长期投资计划、商业保险配置计划、遗产处置分配计划等,为老龄人口的财富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也拓宽了商业银行的服务范围。

2.提供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服务。美国商业银行推出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服务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为成熟、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以房养老”的金融服务方式。在商业银行提供的“以房养老”服务中,在实际应用中最常见的是房产抵押反按揭贷款(HECM)。HECM申请者无需提供收入证明,贷款要素(发放方式、偿还方式、还款期限)可根据申请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自由组合,灵活的贷款要素为低收入老龄人口提供了可靠的资金来源,因而HECM已经成为美国使用最广最多的一种方式。

3.大力发展养老信托服务。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已经能为老龄人口提供养老金信托、养老消费信托、养老保险金信托等多种形式的信托服务,在增加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同时,也提升了老龄人口的生活质量。

(二)日本商业银行养老金融发展经验

日本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意识到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养老金融方面的实践探索远早于我国,日本商业银行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探索养老金融体系搭建及服务模式创新,其养老金融服务主要有两部分构成。

1.住房性养老金融。日本在住房性养老金融方面涉及的金融机构非常全面(包括商业银行、信用担保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也相对完善,具体的体系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日本住房性养老金融体系图示

2.服务性养老金融。日本商业银行为老龄人口提供了丰富多样、覆盖面广的养老服务产品,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与年金相关的各类金融产品,如年金资产管理、年金顾问咨询等,该类产品广受日本中产老龄人口的青睐;另一类是遗产信托型创新性养老金融产品,为老龄人口财富的保值和延续提供了有力支持。

虽然美国及日本的养老金融起步较早、发展成熟,但我国商业银行不能照搬其发展模式,必须立足于我国老龄人口的具体消费需求及国家相关政策,坚持需求导向,开发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养老金融产品。

三、我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制约因素

近年来,国家支持养老事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增强,老龄人口的金融需求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空间,也为商业银行增加中间收入提供了巨大缺口,目前,很多商业银行也相应推出了多种金融产品,以满足老龄人口的金融及消费需求。在近些年的探索中,商业银行的养老金融业务及产品规模不断扩大、服务品种不断丰富。然而与广阔的发展机遇相伴的,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

(一)老龄人口的传统观念制约着养老金融的发展

老龄人口的资产状况、养老储蓄意愿、消费理财观念是决定养老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部分老龄人口已转变了“重储蓄、轻消费”的消费观念,但仍有大部分老龄人口仍保持着传统的金融观念。目前,我国大多数老龄人口的资产结构呈现以实体资产为主、金融资产为辅的特征,随着老龄人口收入的减少,其消费水平也在降低。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老龄人口通常不愿意将其实体资产(比较典型的如房产)进行抵押,以保障较高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老龄人口普遍缺乏金融常识及投资经验,宁愿将资金作为存款存入银行,也不愿尝试投资、保险、信托等理财服务。这不仅导致了资金的低效利用,也使老龄人口失去了理财投资以提升生活质量的机会,成为了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业务的掣肘。

(二)商业银行养老金融服务同质化严重

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已意识到,养老金融是银行业拓宽业务渠道、增加业务收入的“蓝海市场”,部分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代表产品如表1所示。

表1 部分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代表产品

虽然各家商业银行在养老金融领域均推出了系列产品,但这些产品的定位并不清晰,产品属性基本趋同。如部分系列产品其产品体系主要包含养老理财、增值服务、便利结算、养老贷款等四项基础功能,其产品特性与同业推出的养老金融产品相似度很高,且并没有突出其“专属性”“普惠性”的服务特征。

(三)商业银行对养老金融的重视程度低

由于养老金融在我国起步较晚,我国的商业银行大多并未设置专门的养老金融部门,相关产品开发和维护往往由个人金融部及运营部门负责,金融产品与老龄人群的金融需求并不匹配。而且养老金融产品通常周期长、投入大,短期内收益并不乐观,这与商业银行一年一度的绩效考核标准并不吻合,商业银行开发养老金融服务产品的主动性、激励性较差,对养老金融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四、我国商业银行创新发展养老金融业务建议

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联合蚂蚁集团研究院的研究数据显示,中国家庭的自有住房率在提升,大多数的老龄人口都拥有至少一套自有住房;在投资意愿方面,老龄人口的理财投资意愿有所增强,尤其是线上理财投资接受度不断提高,线上投资方式在普惠老龄人口方面的贡献度有所提升;在有资金需求的人群中,老龄人口的贷款获得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层人群,为42.1%;在资金需求方面,除日常消费外,老龄人口最主要的消费领域为医疗消费,其次为教育文化消费。由此可见,我国的老龄人口所拥有的资产规模还是比较可观的,且有较高的资产保值、增值需求。但适合老龄人口的金融服务体系却并不完善,能让老龄人口认可并购买的产品较少。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的重要载体,应当不断挖掘养老金融的巨大潜力,发挥商业银行资金融通、金融中介的作用,使普惠金融真正在老龄群体中发挥作用,让更多的老龄人口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

(一)创新养老金金融服务产品

养老金是大部分老龄人口的主要收入来源,养老金有着金额相对稳定、期限固定等诸多优势,是商业银行开发相应服务产品的重要抓手。

一是要发展企业年金制度。在管理角色中,商业银行可在企业年金管理中,承担受托、托管、账管管理人等角色,在实际应用中可借鉴美国、日本的发展经验,可根据不同的企业特征,定制不同的企业年金计划与雇员福利计划;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利用其在金融领域中的渠道优势和专业技术优势,提供专业的企业年金计划,降低雇主的工作责任及履约责任,从而满足企业客户的个性化要求。

二是开发个人养老保障计划。在我国,还未建立较为健全的个人养老保障计划,因此,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要素,应勇于尝试,积极进行统筹、协调。应有效架起老龄客户资金需求和供给之间的桥梁,积极开发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个人养老保障计划,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二)重点发展好服务型养老金融

老龄人口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商业银行要依据老龄人口的实际需求来提供有针对性的、有感情、有温度的养老金融服务。

一是以“私人订制”为目标,为老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舒适、便利、快捷是老龄人口在进行金融消费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在设计金融服务产品时应注意优化产品要素的推介流程及办理流程,消除冗余环节;对于线上金融产品,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产品操作的便利性,并配备相应的操作手册或流程指引,以便老龄人群进行线上操作;对于高净值老龄客户,商业银行要提供专属咨询、财富管理服务,以更好地服务客户。

二是要整合银行内部各种产品资源。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已建立了比较健全的金融服务体系,其金融产品和客户个人财富管理体系涵盖保险、基金、理财产品等多个资产项目。因此,商业银行在提供养老金融服务时,将各种产品项目进行灵活组合,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状况及金融需求,选择不同的投资组合。同时,商业银行还需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基础产品,使客户的选择更多元。

(三)促进“以房养老”业务发展

我国老龄人口的自有住房持有率较高,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发展潜力广阔。但由于我国老龄人口的养老观念与西方国家有较大差异,再加上产品发展尚未成熟、政府监管尚未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等原因,“以房养老”模式尚未在我国广泛推广。商业银行开展“以房养老”服务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促进老龄人口传统观念的转变。为了转变传统观念,政府需要加强宣传力度,借助多种宣传渠道,积极引导居民转变以往“守房养老”的传统观念;同时商业银行也需要对社会公众、老龄客户加大相关金融知识的普及力度,通过线下沙龙活动、老年俱乐部宣传讲座、老龄客户线下体验活动、线上营销宣传等多种方式,为老龄人口普及金融知识,转变他们的固有传统观念,主动接受“以房养老”的金融服务,以提升生活质量。

二是优化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的各项要素。老龄客户相比于年轻客户,虽然存量资金较为充足,但其收入较少、个人消费都在逐年增加的这种收支结构,在商业银行的贷款模型中并不占优势。在事前贷款产品设计中,商业银行应充分考虑老龄人口的资产构成,合理设计贷款模型;在事中贷款发放时,要充分考虑老龄人口的生理及心理状况,简化贷款流程、缩减等待时间;在风险管理方面,商业银行应做好压力测试,审慎管控产品事前、事中、事后风险,兼顾风险与收益。

五、结语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凸显,老龄人口的金融需求不断丰富化、多元化。商业银行应立足于我国老龄人口的基本状况,充分考虑业务发展前景和各项风险制约因素,积极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金融发展点。

注释

① 根据《中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的规定,六十岁以上人口被定义为“老年人”。因此,本文中所称的我国的老龄人口均为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

猜你喜欢
老龄金融服务人口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莱阳茌梨老龄园整形修剪存在问题及树形改造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