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机制视角下的校长交流轮岗

2022-01-15 00:48沈萍霞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化冲突轮岗校长

摘      要 文化机制是校长交流轮岗的重要机制。在交流轮岗中,校长的文化特质与交流学校的文化互相影响,相互交融并产生作用。同时,校长轮岗打破文化的稳定性,带来文化的变迁。轮岗校长到了新校,面临着文化差异、文化冲突及文化霸权等一系列文化困境。校长只有清醒认识文化差异,正确看待文化冲突,彻底摒弃文化霸权,积极寻求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构建学校新的“文化名片”,提升学校文化层次,才能使校长交流轮岗最大程度上带动学校发展。

关 键 词 校长  义务教育  交流轮岗  文化机制

引用格式 沈萍霞.论文化机制视角下的校长交流轮岗[J].教学与管理,2022(03):30-33.

校长交流轮岗是政府为解决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县域内不同学校之间校长岗位的交流和轮换,使校长,尤其是优秀校长带动薄弱学校的发展,从而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政府的出发点和意愿是好的,同时采取多方面措施鼓励校长参与交流。但是校长是否愿意交流轮岗,交流轮岗后的实际效果如何,受诸多因素影响。这其中既有政府将校长作为“系统人”所采取的行政命令运行机制,也有校长作为“市场人”经过“利益”权衡而自主选择交流的市场运行机制。此外,文化機制也是校长交流轮岗的重要机制。在笔者对440位校长所做的调查中,对于参加交流轮岗的顾虑,“担心管理理念与能力与新学校不相适应”“担心在新环境不适应”等文化因素仅次于“担心新学校离家远、无法照顾家”的因素。这说明文化是校长权衡是否交流的主要因素之一。“文化机制指校长交流轮岗这种行为的选择是基于对交流地区、交流学校的文化认同。”[1]它是影响校长交流轮岗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校长交流轮岗的文化机制内涵

1.轮岗校长的文化特质与交流学校文化相互影响

自20世纪后半叶起,一些学者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视角开始研究人在特定文化情境中的发展。以怀廷为代表的心理—文化模式认为,人的发展是一系列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结果。布朗芬布伦纳提出微系统、内部系统、外部系统、宏观系统的“生态系统理论”,他认为“各系统以等级方式,由大到小影响,即宏观系统影响外部系统,外部系统影响内部系统,最后影响个体的发展”[2]。芭芭拉·罗高福在“生态系统理论”基础上提出“人类发展文化本质理论”,她指出,人在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中得以发展,同时,人又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交织、互为彼此的两个方面。该观点得到广泛认同。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要研究人及其发展,必然要考察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延伸到校长,研究校长交流轮岗,就务必要考察校长所在的文化环境、他所在的学校、学校的文化及其影响。校长交流轮岗,究其本质,是通过校长的自身努力及其影响,带动交流学校的发展,进而促进校长个人专业成长,达到“双赢”甚至“多赢”。这一过程中,原来学校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以及原有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管理方式等文化特质都将深刻影响轮岗校长。同时,交流学校的学校文化、人际关系、校园环境等也将深刻影响轮岗校长,两种异质性文化会彼此碰撞。轮岗校长带着原学校的文化特质和文化标签进入一个陌生的“文化场”,能对交流学校产生作用;而交流学校的文化也好似一个巨大的生态环境,影响着其中的每一个人,轮岗校长也不例外。校长踏入新的交流学校,面对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他必须遵循文化生态规则,寻求自身文化特质与新学校文化间的契合点,使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发挥积极作用,进而促进学校发展。

2.文化的稳定性与校长轮岗中的文化变迁

人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因为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成长,并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学校既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也是“以文化人”的场所。从文化的视角看,校长、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总是处在特定的“文化场”中,这个“文化场”既依托于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空间环境,如学校的校园布局、场地设施、生活资料等,同时更依托于校长的办学理念,师生共同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他们共同遵循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学习生活方式等成为“文化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植根于学校成员内心,规范调节学校成员的观念和行为,是潜移默化影响大家的重要力量,成为学校成员特有的文化性格和文化标签。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中,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积淀、凝练和创造出来的。学校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一旦形成,便以其典型性和相对稳定性对外传输和塑造学校形象。

校长,作为学校行政负责人和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自然具备文化属性。他的成长受所在地区、家庭,所在学校及周围人的多方影响,其身上以文化形式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管理方式、工作习惯,甚至在与师生交往中使用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也形成自身特有的“名片”,并根深蒂固地植入校长和教师内心。校长的“文化名片”一旦形成,便会成为潜移默化影响师生的“文化场”,它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特征必然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甚至惰性,这也导致部分校长不愿离开原学校进行交流轮岗,因为校长的交流轮岗必然打破这种稳定性所带来的文化的变迁。在新的交流学校,校长需要重新适应并融入新的“文化场”,需要构建适应其职业生存的新的文化生态,重新树立适合新学校的“校长名片”,这无疑对校长是一个具大的挑战。

二、校长交流轮岗的文化困境

从文化机制的视角来看,校长的交流轮岗要取得实效,轮岗校长和交流学校就一定要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达到文化认同。文化机制强调文化环境、学校氛围、思想观念、共同兴趣等非制度性特征对人的影响。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轮岗校长面临着一系列文化困境。

1.文化差异造成文化认同感低

新制度主义学派认为,制度只是人类本能和外界客观因素相互制约所形成和广泛存在的习惯。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思想观念、心理因素等非正式制度对人的影响更加明显和深刻。这里的非正式制度和校长交流轮岗中的“文化机制”内涵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均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和影响的深远性。对轮岗校长来说,到了交流学校,他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原来所在学校与交流学校之间的文化差异及其造成的种种不适感。轮岗校长熟知原来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他更适应原来学校文化场域中的领导。对他来说,那是他在原学校多年磨合、多年适应,与广大师生相互浸润、相互影响的“文化场”。校长和广大师生在这一文化场中形成一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这样的场域中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到了新的交流学校,校长处于新的环境,对他来说,环境是陌生的,人员是不熟的,文化是全新的。他缺乏对现在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不自觉地会将现有学校与原学校做无形对比,并习惯用原学校的行为习惯和方式方法来处理现有学校的问题,这势必会出现新的问题。对交流学校的广大教师而言,这种文化差异和不适感同样存在。他们已适应前任校长所形成的“文化场”,习惯于前任校长的领导方式、教育理念及管理风格,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轮岗校长与前任校长进行比较,甚至将轮岗校长视为“外人”或是“入侵者”,自然对校长缺乏认同感。

2.异质性文化接触引发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一般发生在两种不同的文化相互接触之后。虽然文化中着重讲求的是协调、和谐、合作、相互适应,但事实的冲突不可避免。文化沖突是指“由于文化间的价值体系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在文化接触中,因某一群体对其他文化的误解等造成的文化间的对抗”[3]。文化冲突产生,主要是因为多种文化型式存在且它们的发展不平衡;亦或是多种文化在接触中产生了不一致和矛盾。就文化自身而言,它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当新的文化要素或型式兴起,大多要受到原有文化的排斥和反对,即便它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常说的“文化惰性”。

轮岗校长和交流学校师生原本属于两种异质性文化场域。轮岗校长到达交流学校后,两种异质性文化得以接触。对轮岗校长而言,他已适应原来学校的“文化场”,“按照原有文化中‘本该如此’的行为规范,‘合乎常识’地做着被原文化群体中的人们认可的事情,或者对于某件事情产生遵循常规的‘合理’的预期”[4]。但对于交流学校师生而言,他们习惯于现有学校的文化传统,对前任校长及现有生活方式有着强烈的依附感,轮岗校长试图改变甚至替代这种传统的想法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拒绝。

这种文化冲突本质上讲是由于校长的教育理念、领导风格、管理思想及行为方式等与交流学校之间不适应、不和谐引发的。文化冲突的类型也是多样化的。从作用方向上看,可能是校长利于学校发展的先进理念与学校保守文化间的冲突,也可能是校长保守甚至错误的理念与学校先进文化间的冲突;从冲突内容看,可能涉及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建设思路上的冲突,也可能涉及学校相关制度、做法的意见不一;从冲突对象看,可能是轮岗校长与学校班子间的冲突,也可能是与师生群体或个体间的冲突。冲突往往会相互交错,但这些冲突并不见得就是有害的。正是因为这些冲突的存在,才把学校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般而言,在校长交流轮岗中,这种文化冲突往往出现在轮岗初期,校长对轮岗学校类型、发展定位、内部机制、学校问题等不够清楚,交流学校管理层、师生也对轮岗较长不够熟悉,难免因各自出发点和理念不同而产生冲突。

3.轮岗校长中的文化霸权

轮岗校长到了新的学校,都急于在新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能力,让轮岗学校在短时间内产生积极变化,取得新的业绩,在新学校建功立业。这种成绩是校长在新的环境中证明自己并站稳脚跟,继而在师生中确立威信最好的方式。“任何一个想要在自己学校塑造学校文化的领导者都有必要推行一些政策或措施,这在教师的微观管理层面上多少有些强迫性或强制性……他会采取行动来推动变革——这些会被看作是对学校特征和员工信念体系的一种挑战。”[5]当轮岗校长在变革中遭遇“本土势力”的严重抵制时,以“外来者”身份轮岗的校长在“寡不敌众”的不利情况下极易采取高压管控、强制性合作或专断整合的霸权做法来推进学校改革。这种文化霸权是通过权力的运作和对文化的强制性控制来实现所谓的意见统一,进来实现支配目的。在这一权力系统中,校长处于领导者岗位,与其他人相比,具有天然的优势和绝对的话语权。轮岗校长的文化霸权一旦形成,极易与学校管理层、教师及学生形成博弈和对抗。

三、校长交流轮岗的文化机制策略

人的文化属性和文化机制在学校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校长交流轮岗的成效。鉴于此,轮岗校长一定要认识到不同学校文化的异质性,正确对待面临的文化困境,积极解决轮岗中存在的问题,清醒认识文化差异,正确看待文化冲突,彻底摒弃文化霸权,积极寻求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提升学校的文化层次和构建学校新的“文化名片”,使校长交流轮岗在最大程度上带动学校发展。

1.清醒认识文化差异,积极寻求相互认同

轮岗校长和交流学校师生原本属于不同的文化场域,两种不同的“文化场”必定存在文化上的差异。对此,轮岗校长和学校师生都存在互不认同的陌生感和不适感。双方都要清醒认识文化差异的存在,短期内不必争论优劣,较量高低。轮岗校长亦大可不必一到交流学校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否定、诋毁前任或摒弃师生熟悉的现有“文化场”更不是明智之举。重塑文化不是一时的,需要很长时间。所以,校长不必急于一时,以涓涓细流的方式影响师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正确的做法首先是加深校长和学校师生彼此的沟通和了解,破除各自的戒备心理。作为校长,“应当提高自身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不能把活生生的人当作一个个物质世界一样的物体,而应把他们视为能够与我们发生各种关系和联系,并能与我们互相影响和作用的人”[6]。上任之初,轮岗校长有被学校师生接纳、认同的心理需要,教师也有被新任校长认识和接受的需求,基于此,校长一定要创造多种条件,加强与师生间的交流,密切相互间的联系,畅通沟通渠道,通过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校活动,增进彼此的认识。轮岗校长在了解交流学校师生与文化的同时,自己的领导风格、管理理念、行为方式等也被大家认识。在彼此的认识中,两种不同“文化场”的坚冰在无形中被消融并产生作用,相互的认同感也逐步建立。

2.正确看待文化冲突,积极吸纳先进文化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冲突理论并不是一味强调冲突,而是把冲突与整合、合作等联系起来一并分析。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说,“人们越是深入探讨,就会越清楚地看到冲突与合作是不可分割的,而且一个过程的每个阶段总是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7]就轮岗校长来说,一定要正确看待文化冲突,切不可主观地把文化冲突看成是与自己作对、给自己难堪的故意行为,而“把冲突看作不好不坏的,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判断去考虑冲突。不要将它看作斗争,而是将它看作观点或利益差异化的表现”[8]。

轮岗校长要深刻地认识到冲突并不只是具有破坏作用,它还可能成为凝聚师生力量的重要因素,并产生积极作用。冲突代表着校长原来所在学校场域文化的价值体系与交流学校的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任何学校的文化都是其个性的体现,具有异质性。当校长按照原来学校的文化名片打造交流学校时,会因与现有学校文化标签不符而导致改革遭遇抵制。这时轮岗校长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随意放弃,更不能利用权力专断整合,校长要做的是在考察两所学校文化渊源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在结合交流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认真研判,哪些是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先进文化,哪些是不利于学校发展的落后文化。轮岗校长原来所在学校好的办学思想、教学理念、先进做法等可以为我所用,交流学校优秀的文化继续继承和发扬。在改革的同时,要将两种文化加以协调、归整,并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创建一个适宜学校的新文化体系,使校长和广大师生在价值、情感、态度上形成普遍共享的思想观念和规范。这既是文化冲突走向整合的过程,也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过程。

3.摒弃文化霸权,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共建文化

轮岗校长采用文化霸权,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交流学校师生的对抗程度。领导者要意识到,在学校教育场中,每一位成员都是主体。轮岗校长作为学校领导者,是文化的主体,同时,教师和学生也是文化的主体。所以,当交流学校出现不和谐、不一致的声音时,他应该摒弃文化霸权,考虑如何建设一所更加包容、尊重和富有民主气息的学校。后现代主义崇尚差异性、文化多元主义,倡导异质性、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学校是轮岗校长及师生共同生活的地方,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诉求和对学校发展的愿景。学校要和谐平稳发展,就必须平衡各方力量,既要维护每一个人的个性和主张,又要把社会和学校利益考虑在内,这对校长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难题。对话无疑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式。因为对话是促进人际关系和理解的手段,通过对话人们可以从中发现新的解决之道。布伯曾说:“教育关系是一种纯粹的对话。”[9]轮岗校长应该本着平等对话的原则,尽量创设民主宽松的气氛。校长和师生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听取各种立场和观点,给予足够的空间来探讨各自的观点。

巴赫金指出:“声音不是自我封闭性的,不会彼此装聋作哑。它们总是在不停地倾听彼此,互相诉说,互相反映在对方之中……”[10]学校从来都是多元化的,校长的责任就是让多样化的学校成员保持目标一致,朝着共同的方向和愿景前进。如果轮岗校长和学校师生都以开放、理解的态度来面对学校文化的多样性,就会摆脱各自单向、主观的偏见,人与人之间将彼此深入认识,逐步学会欣赏,进而互相理解。异质文化的问题不仅迎刃而解,而且在相互浸潤和影响中孕育出全新的学校文化。因为“对话有能力去创造和改变学校文化,重塑学校的架构,重整学校中的权力关系——破除所有那些阻碍着我们建设富有意义的社区和更加公正的社会秩序的因素”[11]。

参考文献

[1] 姜超,邬志辉.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类型、评价和建议[J].现代教育管理,2015(11):80-85.

[2] Rogoff B.The Cultural Nature of Human Development[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45.

[3]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31.

[4] 陆露,于伟.校长交流轮岗的文化学审思[J].教育科学,2016(10):58-62.

[5] 威特克尔,格鲁奈特.如何定义、评估和改变学校文化[M].刘白玉,韩小宁,矫永芹,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63.

[6][11] 希尔兹,爱德华兹.学会对话:校长和教师的行动指南[M].文彬,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3-24,139.

[7] Cooley C.H.Social Process[M].New York:Scribner’s,1918:39.

[8] 张东娇.学校文化冲突发生、表现与管理策略[J].教育科学,2016(02):1-6.

[9] Trapp,J.Ed.Martin Buber:To hallow this life.An anthology[M].New York:Harper & Brothers,1958:23.

[10] Bakhtin M.Problems of Dostoevsky’s poetics. Ann Arbor[M].MI:Ardis.1973:62.

[作者:沈萍霞(1980-),女,青海平安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白文军】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轮岗校长
公立医院“关键岗位”轮岗制度分析与完善
常态化教师轮岗谨防“过客”心态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乡村教师轮岗交流缘何如此难?
中英礼貌用语对比及跨文化冲突——以《喜福会》为例
论校长的修养
医患关系改善新途径:科主任轮岗制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裸体模特之争与文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