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

2022-02-23 00:33童汉云
学习与科普 2022年1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学语文

童汉云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从其功能来说,对小学生的口语交际和阅读能力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而口语和阅读又是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所以,做好朗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决定着小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能够取得多大的核心素养成长成果。小学语文教师也普遍重视朗读教学,一直在思考怎样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来提升朗读教学的质量。以下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作用,现存问题剖析及其有效策略三个主要方面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对广大同仁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指导;小学语文;小学生朗读;语文朗读指导

引言: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朗读是必备项目。因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有不同的考虑,朗读有时作为课堂导入的一部分,有时又会出现在课堂教学小结阶段。但是其起到的作用都是相似的,一方面是推动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希望通过朗读来让学生进入到朗读对象所描绘的某种场景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对课文的理解;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口语能力的锻炼,通过朗读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言素材,并以朗读为基础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做好朗读教学指导,就是从根本上推动小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的成长进步。

一、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作用

以往,小学语文教师普遍比较重视朗读,课堂上必然有朗读环节,但很多教师其实并不清楚朗读的作用,只是从比较朴素的观点和以往的教学经验出发来组织朗读。比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很多教师对朗读作用的看法。但其中的原理究竟是什么,教师并不清楚。其实,朗读可以看作是学生与作品及作者之间的一种互动;通过看着文字朗读,学生得到了视觉及听觉上的双重影响,这又无形中制造出了某种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联想。而根据现代的建构主义等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学生认知的形成就是通过特定环境下的文化互动来实现的,朗读过程恰恰符合建构主义所描述的认知过程。朗读因此而起到了推动学生认知构建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剖析

1.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虽然如此重要,但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部分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不足。这里所说的重视,是深层重视,是基于对朗读教学有充分认识基础上的重视。而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部分教师其实并没有这种重视。所以,教师也就很少围绕朗读来搭配一些其他的教学活动,针对朗读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也比较单一,学生很多时候只是单纯的“读”而已,朗读并没有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加强该领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提升自己的认识来加以扭转。

2.朗读教学的主动性欠缺

这里所说的欠缺主动性包括师生两个方面。从学生角度来说,除非教师要求,他们其实很少去主动朗读;而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指导的时候,也很少非常主动地去进行教学设计,提出科学合理的朗读教学指导策略,只是在进行一种习惯性的教学操作。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经常可以发现学生朗读的时候乱成一团,还有滥竽充数的现象,而教师又不太注意去处理这种问题,只要学生“看起来”朗读了学习内容即可。师生双方其实都处在被动的状态下,这种朗读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3.朗读教学指导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层次性

通过以上两点已经可以看出,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在以往的朗读教学指导上是缺少深入的思考和对指导策略的认真设计的。因此也谈不上科学性和层次性。除非学生明显没有朗读,或者出现比较明显的违反课堂教学秩序的现象,否则教师一般不会介入进去。结果学生在比较混乱的状态下朗读完课文,环境嘈杂,互相影响,读完之后也搞不清自己有什么收获。正确的指导方法,应该是在维持好秩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让自己的思维走向深入,尝试与作者产生共鸣,读完后再与其他的教学活动相搭配,以巩固和升华朗读成果。

三、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1.深入解读文本,注重朗读的主体性

上文已经提到了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转变思路,先为学生建立起大致的文本印象,然后再让学生带着这种印象去进行朗读。等于在学生朗读之前先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文本理解的大门,而学生再通过朗读这种行为自己走到大门中去,从思想上去探究文本所构建的世界。学生的朗读不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一种活动,而是以学生自己为主体,与本文及其作者的直接“对话”。“对话”的形式和内容,全由学生在朗读中的自主思考来决定。这是朗读教学指导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基础。

例如,在朗读《观潮》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应该通过图片或多媒体途径,首先向学生展示钱塘江大潮的景象,让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产生一个基本的印象,为此而感到好奇和震撼。随后再让学生去进行朗读,注意要提醒学生朗读的声音不用太大,只要自己能够听见,能够帮助自己营造出一种沉浸到课文内容的氛围即可。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自然就会去联想刚才看到的景象,然后根据文字对头脑中的景象进行重新建构,实现对文字的理解,同时也被文字所吸引,为教师下一步带领大家进行更加详细的文本分析创造有利的认识条件。

2.立足学段实际,提升朗读的层次性

所谓层次性有多方面的含义。首先,有时一节小学语文课堂不是只有一次朗读,几次朗读之间要有层次性,要一次比一次深入;其次,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朗读要有更高的要求,要适当提升朗读的难度,推动学生通过朗读得到更多的学习收获;第三,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不可能完全相同,朗读能力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朗读教学要通过层次性去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为此,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了解,还要掌握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平时要加强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和分析。

例如,在朗读《七律·长征》的时候,教师就要认真思考层次性的问题。首先,这是一首出现在小学语文六年级的七言律诗,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朗读要求,比如学生必须读出律诗的节奏和感情,不能还停留在“较为流畅的朗读”这种比较低的层次上;其次,学生在律诗朗诵的水平上肯定是存在差异的,教师要通过对学生以往状态的了解分析,对学生进行分层,对要求进行进一步的细化;第三,这节课应该在导入、过程、总结等不同的环节都安排朗读,引导学生去深入感受律诗描绘的场景,体会红军长征的伟大,这样才能达到朗诵应有的效果。

3. 深入不同文体,增强朗读的有效性

不同的文体在朗读上有不同的要求。在上文的例子中,分别提到了《观潮》和《七律·长征》,它们在朗读上的要求显然是不一样的。比如后者就必然要求学生读出红军长征的气势,要有韵律和节奏,而前者则不需要这种要求。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单从朗读要求上就能帮助学生对朗读内容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七律·长征》要求气势、韵律和节奏,等于告诉了学生这是一首很有气势的律诗,提醒了学生要从比较宏大的角度对这首诗描述的场景展开想象,成为学生实现深入理解的切入点。所以,教师要把这种文体间的差异性利用好。

例如,《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在朗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应提醒学生读得慢一点,不要追求速度,要一边朗读一边进行想象。朗读结束之后,应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把自己朗读时的想象过程描述出来。因为说明文的主要写作目的就是为读者在头脑中建立起对某种事物的印象,刚才提到的朗读方法抓住了说明文的特点,能够让学生的朗读更具价值。又如,在朗读《囊萤夜读》的时候,则要从文言文的特点出发,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帮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构建起对这篇文言文的含义的认识。

综上所述,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上,不少教师对于朗读虽然重视,但多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去努力提升朗读的教育价值。希望大家能够重新建立对朗读教学的认识,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抓住朗读对象和小学生的特点,让朗读变得更加有效,成为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成长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洪兵.提升小學生朗读能力的措施探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06):212+214.

[2]罗彦荣.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导学,2019(36):71.

[3]李淑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指导[J].教育,2019(52):81.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小学语文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