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深度学习,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更高效

2022-03-03 12:11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文亨中心小学罗春红
学苑教育 2022年22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深度数学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文亨中心小学 罗春红

当前,我国许多小学数学教师都运用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运用被动听讲的方法展开学习。这一学习方式之下,学生较为依赖教师,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学习并不主动,学习效果并不乐观。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更新传统教学方式,依靠多种教学方法,助力小学生深度进行学习,引领学生养成深度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更深刻、更主动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情况来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首要问题就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小学生年纪小,贪玩好动,他们在面对乏味无聊的学习中,会出现情绪抗拒的现象。与此同时,小学生受到思维不成熟的影响,社会经验不足,不能正确认识学习对小学生的重要性。因此需要教师对教学设计实施优化,加强教学趣味程度,利用多种手段带着学生展开数学知识的学习。

2.部分教师专业能力不足。

教师的专业性能力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教师教学能力较弱,无法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学校为教师们提供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安排教师开展研讨,鼓励优秀教师分享经验,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与此同时,还要对学校之间的联动进行组织,开展更大范围的教师沟通交流分享,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给学生学习成长带来保障。

3.教师不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思想的快速发展,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思想,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重要价值。当前存在的一大重要问题是,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无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无法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课堂教学依然比较乏味,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并且,教师很难运用不同教学方法运用到不同教学情况中,无法良好地给学生呈现数学知识点。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深度学习策略

1.把握基本学情,深度钻研教材。

教育是能够发展儿童智力的一个有效方法。教师要掌握好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后,要精准掌握教材内容,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多角度进行思考。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入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把教材吃透,灵活运用数学思维来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培养出良好的数学文化素养。如教师在教学有关“圆的认识”这方面的知识点过程之前,教师要先深入分析课本内容,在吃透教材内容后,可以逐步理清本节课数学的基础以及重难点知识。其中这部分的基础知识是圆的意义和画法,而重难点知识就是圆的基本公式、圆周率。

在上课前,教师运用刘徽的“割圆术”故事和祖冲之研究圆周率的故事内容,为学生讲述圆的历史发展进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综合素养。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一些问题,比如,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对圆的认识是怎样的?生活当中圆的东西有哪些?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对圆形有了哪些全新的了解?

教师分析数学教材时,要做好下面三点:第一点,在进行教学演示当中,运用推理、想象、思辨三种方法来对圆形的特征进行了解。另外,需要让学生实践动手操作,如测量圆心,用纸折出圆形,对比大小等方式,逐步带着学生发现圆形的特点。第二点,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圆规画图的方法,领悟到这一操作的实际意义。第三,利用小游戏的方法,给学生介绍这节课的相关内容。如引入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寻宝游戏,将宝物设置成为一个圆形,引导学生展开回答,逐步呈现出圆形的形状。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之后,可以让学生拿出圆规来作画。当学生画好之后,选择部分画的较好的作品在班级中展示。这些流程能够强化学生对新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2.多样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1)问题导学方法。

问题导学的课堂教学方法,能够让教师保持宏观意识,促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朝着主动的方向发展,为学生的深度参与带来指导。如教师在讲解小学数学有关“认识除法竖式”这方面的内容过程中,重点是教会学生将计算过程表现在竖式中,学生这部分经验不足,仅靠单纯模仿,理解不到位,会出现许多失误。这样一来,大多数学生会错误地认为除法与加减法竖式比较类似,即便过去了解过除法竖式书写过程,极少数学生能够正确将竖式写出来,由此可以知道理解与认识除法竖式书写的意义,对学生来讲很重要。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这方面的数学核心问题如下:首先,除法竖式怎样进行书写呢?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清楚除法竖式计算步骤的意义。另外通过设计出学习任务单,在对一个个学习任务的解决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例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的面积”这部分知识点时,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相关经验,由此一来,教师能够为学生安排一环扣一环的问题链:第一,三角形的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系?第二,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所拼成的图形与原本的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第三,之前已经采用平行四边形来进行剪拼,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么是否能够运用一个三角形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呢?第四,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呢?在问题链的引导下,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积极,思维也变得更加活跃。

(2)理论结合实际,开展深度学习。

课本中的大部分知识都来自于实际生活,是对实际生活当中万事的归纳总结,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知识的最终归宿也同样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对实际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由此一来,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进行良好结合,不仅要在课堂中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还需要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数学思维,让其更好地深度学习,顺利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时需要教师能够创设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深度学习的最终目标。

如,教师讲解有关“基本运算”的内容中,创设出一个“联欢会”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一方面来说,联欢会作为学生最为感兴趣的事情,学生的热情会更加高涨。另外一方面来说,在联欢会当中引入实际生活元素,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助力深度学习展开。这时,教师要先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先展开思考“假设开办一场联欢会,需要准备的物品有哪些呢?”教师问题刚刚提出,学生较为主动地进行回答,有学生回答要准备“零食、水果”等。这时候,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回答提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运用较为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更主动参与到教学情境中。这一期间,教师还能融入实际生活中有关打折、满减的元素。通常的深度学习与探究不可分割,学生只有深入展开探究,才能增强学习效果,实现深度学习目的,培养自身良好的数学综合素养。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深化学生的深度学习。

现如今,新课改推行之后,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不单单要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点,还需要帮助学生培养出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点的能力。教师需要帮助小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并将此当作教学重点内容,通过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带着学生探索研究,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促使学生深度展开数学知识的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如小学数学教师讲解有关“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内容时,先为学生讲解有关长方形周长的相关定义、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具体方式,学生掌握这一方法之后,通过反复练习知道,这一方法较为复杂,开始进行主动思考。接着,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帮助学生丰富想象力,根据自己的测量实验,找出更为方便快捷的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总结其中的数学规律。利用实验的方法,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并未单纯依赖教师的教学。最终,教师需要充分肯定和认同学生所归纳出来的数学规律,加强学生的创新信心。通过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及时更新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通过比较不同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帮助学生深入探究不同数学解题方法,促使学生深度展开学习,提高学习有效性,构建高效课堂。

4.借助习题和拓展,促进深度学习。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背景下,部分教师为了一味地追求优秀的成绩,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题海战术,安排较多的作业,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抵触。新课改下,教师要深入认识到习题要注重质量,通过设计出一题多解的习题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出学生的学习潜力。如讲解“植树问题”时,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好“两端都要种树、两端都不种树、只有一端种树”三种不同情况的植树规律,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出每一种植树情况,让学生深入对题意进行理解,掌握所学数学知识点。

教师在安排数学作业中,能够给学生安排拓展类型的作业:第一,春节即将来临,物业要在小区中28 米长的道路两边每间隔两米挂上灯笼,两端都要悬挂,一共需要悬挂多少个灯笼?第二,刘伯伯要在周长为72 米的池塘四周,每间隔四米栽种一棵柳树,一共需要种植多少棵柳树呢?第三,清洁工需要在道路两旁每间隔20 米就放上一个垃圾桶,经过测量这条道路的长度为900 米,那么清洁工人一共需要放上多少个垃圾桶呢?这三个题目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同,又与教材中所学内容形式不同,在解决第一个题目时,让学生介绍自己都提炼出了哪些信息,怎样对“两端都挂”的含义进行理解。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题目中未说清楚植树是哪一种情况,教师要安排学生先分析在池塘四周围种植柳树属于哪一种情况,经过学生讨论结合图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归纳这样的封闭图形就是一端种树一端不种的情况,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第三个问题当中,题目中也未曾讲明属于哪一个类型,要先带着学生分析属于哪一个类型之后再进行问题的解答。如同这样的练习题,更加有助于学生灵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深入进行思辨,主动归纳规律,便于后续的学习。这样一来,经过拓展习题的训练,更好地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程度,加强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让学生能够深入学习的前提下,创新思维,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5.学习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带着学生深度学习数学知识,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保持数学思维方式。教师在平时要帮助学生及时规范学习习惯,助力学生主动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养成分类整理归纳的良好习惯,在对数学信息进行分析之后找到关键点,让学生更深刻进行思考。学生在平时做题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起思维模型,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数学信息,深度学习数学知识。小学生在做题中,思考表面的数字联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带着学生仔细对数学题的解题思路进行分析。这样深入对数学题进行研究,促使学生更深入对数学知识展开学习。如教师给学生安排下面的问题:五年级200 名学生外出秋游,需要有20 名教师一同出行,租车公司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大巴车,分别是40 座和35 座,要求每一辆车必须要有4 名教师,那么需要多少辆不同类型的大巴车最合适?这时,教师需要先让学生提取出题目中的信息,之后进行整合,让学生通过画出树状图的方式来对师生进行分配,从而获取最终的结果。

总而言之,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当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由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高度关注深度学习,挖掘学生潜能,增强学习能力。教师要紧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时找到并且解决问题,灵活运用多种有效的手段,在深度学习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增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深度数学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