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肌群训练改善体育专业大学生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研究

2022-03-04 04:00谢慧敏
当代体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腰背痛肌群显著性

谢慧敏

目的:探讨四周核心肌群训练对体育专业大学生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改善效果。方法:将30名体育专业大学生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的形式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5人,实验组进行为期四周的核心肌群训练,对照组则不做任何干预,自然恢复,四周后对比两组人员的腰背疼痛改善情况。结果:经过四周治疗实验组四项评分指标(腰椎活动度、VAS评分、JOA评分、Roland-Morris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显著(P<0.05),对照组相同的四项评分指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通过四周的核心肌群训练对体育专业大学生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恢复起到一定作用。

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是一种始发于腰部的腰椎症状,病程持续12周以上,既没有神经根受累也没有严重疾病的腰背痛,病因不明的,肋缘以下、臀横纹以上及两侧腋中线之间区域内的疼痛与不适,伴或不伴大腿牵涉痛。根据《中国居民慢性腰背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不同年龄段患病率的情况中,19-29岁区间患病率为31.2%,29-39岁区间患病率为31.97%,主要是中青年人群,且近年来由于电子产品的普及,久坐少动导致发病率逐年上升。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中医疗法之外,运动疗法的优势逐渐显现,其中以核心肌群为主的训练得到较多临床医师、康复师的认可。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大多数从初高中、更早地从小学起就开始运动训练,训练中腰背部劳损、损伤情况不可避免,药物治疗和传统中医治疗疗程过长且治疗见效慢,运动疗法可以贯穿于运动员训练中,不断巩固腰椎稳定性,减轻疼痛状况。因此本研究探讨核心肌群训练对体育专业大学生CNLBP的改善情况,实验流程结果如下。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实验研究向我院2018、2019、2020体育专业大学生征集受试志愿者,填写根据中国康复医学会认定的《中国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中针对CNLBP症状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设置的问卷。最终筛选出CNLBP患者30例,根据运动疗法的不同分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受试者的身高、体重、BMI以及年龄方面进行数据分析(见表1),基本身体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以《专家共识》为依据。(1)腰背疼痛超过12周;(2)反复腰、骶部疼痛;(3)腰部有固定腰痛点;(4)腰部无力、僵硬感,活动受限。

排除标准:(1)骨质疏松、骨折等非运动病症;(2)有严重心理疾病、血液疾病的患者;(3)认知障碍患者;(4)既往有腰部或者脊柱外伤及手术史患者。

脱落标准:(1)纳入后不配合治疗的病例;(2)因其他伤病导致无法继续的病例;(3)因不良反应退出的病例.

1.3 实验方案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进行指标测试前测,四周后再进行指标复测。实验组进行核心肌群训练,对照组则自然恢复不做任何干预。

实验组核心肌群训练方案:(1)腰腹短肌训练:患者仰卧平躺,手臂自然放于体侧,使用腰腹肌的力量抬起腰椎(腰部距离垫子5cm左右);(2)腰腹短肌加强训练(训练腰腹肌,即在动作(1)的基础上,交替抬起下肢超过45度);(3)侧平板支撑训练:患者右侧卧位,曲右臂,小臂向前伸直,左手自然放于体侧,侧抬髋部,只有小臂与右脚支撑地面,左侧训练方式相同;(4)四点跪位俯身动态训练:患者呈四点跪位,缓慢由下至上同时伸出右臂和左下肢,再轮换左臂与右下肢,依次循环。每个动作8分钟,每次持续20-30s,1次/天。每次训练时长约32min,一周为1个疗程,一周4次,共治疗4个疗程。

1.4 测试指标

(1)腰椎活动度测量(Lumbar mobility):受试者需笔直站立,双脚开立与肩同宽,标记左右髂后上棘位置,再将左右髂后上棘连线取中点做标记,然后在中点正上方15cm处做标记。标记后做立位体前屈动作,身体到达最大前屈位后,测量两标记点的距离。用前屈测量的数据减去15cm,差值即为腰椎屈曲活动度的数值,腰椎活动度正常值>4cm,通过腰椎活动度来判定患者的腰椎能力。

(2)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共5项疼痛评分包括;总体感觉、平躺、坐立、站立、行走。每项评分为标有0-10刻度的直线,0分表示无痛,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疼痛,等级划分为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数值分别对应为0、1-3、4-6;7-10,受试者根据自身主观感受打分。

(3)JOA日本骨科协会评分表(Japan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总分为29分,分数越低,表明患者功能障碍越明显。改善率=[(治疗后-治疗前)/29-治疗前]×100%。改善率为100%时为治愈,改善率>60%为显效,25-60%为有效,改善率<25%为无效。

(4)腰椎功能障碍问卷(Roland-Morris):总分为24分,分数越高表明功能障碍越严重,以此评估患者功能障碍的程度。

1.5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的数据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四项组内数据(干预前和四周干预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四项组间数据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核心肌群训练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腰椎活动度(Lumbar mobility,LM)的影响

据表2显示,组间比较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前实验组LM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LM显著增加(P<0.05);组内比较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实验组干预后比干预前,LM显著增加(P<0.05),说明腰椎柔韧性与灵活性得到提高,對照组在干预前后LM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核心肌群训练对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影响

表3显示,组间比较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前、后实验组VAS评分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比较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治疗四周后,实验组在干预后比干预前VAS评分分值显著性降低(P<0.05),说明有效缓解了疼痛,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 核心肌群训练对JOA腰椎评定的影响

表4显示,组间比较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前、后实验组JOA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比较运用配对t检验,实验组在四周干预后比干预前腰椎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腰椎改善率为0.25±0.08,数值对应指标为有效,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JO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腰椎改善率为0.11±0.11,数值对应为无效。

2.4 核心肌群训练对Roland-Morris的影响

表5显示,组间比较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前、后实验组RM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比较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实验组RM四周干预后比干预前评分显著降低(P<0.05),说明其功能障碍得到有效地改善,而对照组RM在干预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人体的“核心”部位由腰部-骨盆-髋关节构成,“核心肌群”则是人体核心部位周围环绕的深层、浅层肌群总称。人体的大部分重量由脊柱负担,脊柱共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和尾骨五个部分,支撑腰椎的主要是腹肌、背肌以及核心肌群。因此有意识的加强核心肌群的训练有助于稳固腰椎,对于运动损伤的预防、日常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显著性的意义。当前,关于使用核心肌群训练治疗CNLBP患者的实验较多,例如核心肌群训练辅以肌效贴治疗急性非特异性腰背痛,两者联合治疗效果显著;核心稳定训练辅以中医推拿治疗运动员CNLBP,可有效缓解运动员的疼痛症状,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推拿治疗。同时在对田径、赛艇、羽毛球、柔道、射击运动员的损伤调查中结果显示,国家二级及以上背越式跳高运动员中患腰部运动损伤的人数轻度比例为57%,中重度的人数比例为23%;调查赛艇运动员一年内的腰痛发生率为32%~51%,普通人群一年内的腰痛发生率为6.3%~15.4%;羽毛球运动员腰部损伤率高达31.64%。由此可以看出在运动员中,腰背部为伤病率较高的部位,并且运动员相较于普通人群腰背部疼痛率、伤病率更高,因为运动员在训练中通常需要反复练习同一动作,如背越式跳高的挺髋和投掷类的反弓动作等,极易造成肌肉疲勞,练习中动作发力部位以及发力顺序错误极易造成伤病,所以腰背疼痛与劳损的现象更为显著。如若运动员训练中对腰背疼痛不加以重视,不断积累伤病,会出现腰背肌力量减弱、肌力下降、肌肉萎缩等情况,阻碍运动成绩的提高,造成心理与生理双重负担。如何将运动疗法融入体育专业学生日常生活与训练中以此改善CNLBP的疼痛病症,还需更多深入的研究。

4 结果

本研究选取四项核心肌群训练方法(腰腹短肌训练、腰腹短肌加强训练、侧平板支撑训练、四点跪位俯身动态训练)进行测试,四项训练动作循序渐进,从静止到动态不断激活巩固核心肌群。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患者通过四周的训练一定程度地改善了腰背疼痛的症状、提高了腰椎活动度以及腰椎功能的评定,而对照组采取自然恢复方式不做任何干预,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主动加强腰腹力量与核心稳定性,所以其CNLBP疼痛症状未得到改善与恢复。说明,本实验所采取的核心肌群训方案对于缓解体育专业大学生CNLBP的症状具有一定的作用。

最后根据本实验提出,患有CNLBP的运动员和运动爱好者可以适当地在日常训练和康复练习中增加核心肌群的训练,有意识地增强腰椎力量,促进腰椎的稳定性,训练前应咨询教练或者康复师,注意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并根据自身恢复状况不断改进训练负荷与强度,由静态逐渐过渡到动态,做到循序渐进,缓解疼痛并预防复发,这样才能打破腰背痛的恶性循环,减少运动损伤,突破伤病困扰。

基金支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编号:202010346020)。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腰背痛肌群显著性
查不出原因的腰背痛,都是腰肌劳损吗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论商标显著性的判定标准
标枪运动员躯干旋转肌群训练研究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论声音商标的显著性
商标显著性的司法判断(一)
运动解剖学动作分析理论剖析武术套路中的跳跃动作
五招简单练习 增强核心肌群力量
腰背疼痛别忘查内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