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美育建设路径探究

2022-03-04 15:20刘晶晶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美育艺术学校

刘晶晶,李 婷

(1.长春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33;2.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尚德学校,吉林 长春 130102)

“美育”概念的提出和对其进行独立研究源于美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德国伟大诗人、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1]。尽管“美育”这一概念是舶来品,但是我国的美育思想可追溯到几千年前,且其在历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周时期的“制礼作乐”指治理国家和教育方式皆要做到礼乐结合,其中的“乐”是集合诗、歌、舞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春秋时期,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兴于诗”“立于礼”固然重要,但“成”却在于“乐”。乐不仅指音乐的“乐”、快乐的“乐”,更是指道德的普遍高尚、活力的竞相迸发、精神的昂扬向上。

时至近代,王国维是将“美育”概念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蔡元培把中西方的美学思想融会贯通,并在北大任校长时开设美学课,编写了《美学通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部长马叙伦在教育会议闭幕式上提及美育,周恩来总理在政务会议上也强调美育的重要性。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美育并未得到重视。20世纪80年代,美育重新回归视野,相继在《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中被提及。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美育工作,将它摆在突出位置,并相继作出系列重大决定与部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12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丰富了美育的内涵,强调美育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并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和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力争到2022年全面实行美育进入中考等相关政策。该《意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出台的最高规格美育专项文件,为美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对艺术重要性的强调以及推动力度,都是史无前例的。2021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到,教育面临新形式、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新目标、新要求。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艺术课程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并且课程时长要达到九年课时总比例的9%~11%,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因此,面对新时代,美育要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美育势在必行。

一、新时代中小学美育现状

(一)对美育的作用认知不足

据北京市教委统计,全北京的大、中、小学共有管弦乐团28支,民乐团近80支,而管乐团的数量是700多支。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指挥家于海说:“但是放眼国际,3.26亿人口的美国有4.5万支管乐团,1.2亿人口的日本有2.1万支管乐团。14亿人口的中国目前有约1万支管乐团,通过数据比较就能够看出我们和国外仍存在差距。按照美国的人均乐队发展标准,我们国家应该有20万支管乐团,按日本人的标准,我们应该有23万支。”我国的美育不仅在普及规模上欠缺,而且幸福感指数不高。据统计,儿童接受美育的比例远超少年与青年。为什么孩子会中途放弃?重要原因是人们眼中只有一个现实世界,追逐分数、成绩、奖杯的时候,幸福感就会大打折扣,内心也会变得越发贫瘠,也就无法持续坚持接受美育的熏陶。人们往往将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列为副科,将技艺的学习等同于美育,而没有认识到美育在“五育并举”“全人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站在育人的高度凸显新时代美育发展的新要求。所以,我们要对中小学校美育进行全新认识,实施改革。

(二)美育课程结构体系不完善

提到美育,很多人认为是艺术课程老师应该负责的事,这种观点完全错误。也正是因为这种观点的存在,教师队伍中的“美盲”大量存在。过去学校的课程结构设置过细,造成了各科知识分散的局面,难以培养学生的学科迁移能力和美育能力。因此,语文教学难以让学生体会语言美、感受文学作品美;体育教学难以让学生认识人体的运动美、力量美、姿态美;数学教学难以让学生认知结构美、匀称美、秩序美……

(三)美育师资短缺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施者,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建立一支合格的美育教师队伍,是落实美育工作、提高美育教学质量的保证。2020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发布的《全国中小学美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在高排课低授课条件下,按课外美育活动课程化管理进行预算,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数量有74.71万人的缺口。根据全国12省调研数据,逾七成学校缺乏美育专职教师,近七成学校存在其他课程教师兼任美育教师的情况。没有充足的美育教师数量与专业性强的艺术师资队伍,很难开展高水平的美育工作。如何满足“面向人人”的新美育“美人”目标,如何保障师资人数并促进师资质量提高,都是迫在眉睫的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四)校园美育环境有待完善

“孟母三迁”的故事,使我们得知外界环境对塑造人的重要作用。好的环境有利于人的成才,坏的环境则相反。校园是师生每天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学校环境建设对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当今校园基本可以做到干净整洁,硬件设施达标,基本符合自然美的标准。但学校不仅要创设自然美的环境,更要建设人文美的校园文化环境。

(五)校内美育能力存在局限性

目前,美育在有些学校存在认知度不高、教师待遇得不到解决、开课不足、硬件设施投入不够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很难通过学校自身力量得到立竿见影的解决效果,亟需一种合力帮助学校摆脱美育困境。

二、新时代中小学美育建设路径

(一)消除功利目的,实现美育之“大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2]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谢嘉幸说:新时代美育不仅是审美教育,还是包含以美育人的教育。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月宁对于美育是这样理解的:美育其实是对孩子全面人格的塑造。现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美育正是为更好地满足高层次审美需要而被强调,而现实中的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需要后,往往忽略甚至歪曲美育的含义。要想真正了解美育,需要认识以下两点。

其一,功利不是美育。人们将美育功利化,认为美育是使用功名利禄诱惑、强制学生学习的途径。急功近利的考级、“独辟蹊径”地争做特长生、怕输在起跑线上而学习艺术等现象屡见不鲜。他们片面追求成绩,无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提高审美情趣与审美趣味,将美育等同于技艺学习,目的极其功利,结果舍本逐末。

其二,单纯技能训练不是美育。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育人作用,转变艺术学习的技术化和功利化倾向,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指出:提升美育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绝不仅仅是技能、技法的学习与锻炼。2022年1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题为《向美而行 以美育人》的文章。邱勇表示,美是时代的召唤,向美而行,不是为了少数人掌握一技之长,而是为了让所有青年学子在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生命之美中丰富思考、塑造品德、汲取力量,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味的人生。总之,不加思考地混淆美育的实用性是极端危险的。艺术技能的学习是手段,不是美育的核心与目的。艺术教育中的“音乐”与“美术”不应是名词,而是表达现象、感受本质的动词和形容词。正如周海宏教授所说,我们从小培养的应该是审美需求与审美欲望,养成的是高尚品位精神生活、文化艺术消费的习惯,而非单纯技艺训练。所以,我们不能让美育“被功利绑架、受技术束缚”[3],应让美育重心放在“育”而非“教”上,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生成快乐的源泉,收获快乐、幸福、审美、情趣、个性等,真正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由与解放。面对功利,如何尊重审美规律,让学生更纯粹地参与审美活动,是当代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打破学科界限,注重美育与各学科深度的融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另外,2022年新课标的出台,也明确指出新课标将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设置“跨学科”主题活动,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课程的综合性。

《意见》与新课标的出台说明,美育不是靠单一学科或几门艺术学科的知识技能训练就能完成的,不是为其他课程补课或巩固知识而存在的。要把各相关学科连接起来、延伸开去,聚焦美育,凸显体验性、实践性,为学生搭建审美体验与创意实践的平台,使学生用美的思想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深挖学科本身的美的意蕴与审美特点,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亲自参与的审美活动中,多引导、多实践,少讲解、少设限。若学校找到各学科与美育的连结点,设计相关教学活动,定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提升教师队伍数量及专业化水平

专业美育教师从何来?政府部门可大力增加师范类学校艺术专业招生计划,学校可通过自身优势吸引人才就业,还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双减”政策减少了学生日常作业负担和校外负担,把学生从机械、简单、重复、缺乏创造性的作业和补课负担中解放出来,提供了更多接受美育的机会与时间。因此,美育教师可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个性、培养特长。

此外,学校要改变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缺乏美育内容的师资培训现状,提高教师的艺术审美和人文分析、理解、评价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社会美育氛围的形成。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与复杂的工程,并非中小学校自身所能解决的。要从根源上解决美育教师不足、素质有待提高的现实问题,还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依托,政府统筹规划、制定方针政策并监管实施,为加快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四)强化校园文化育人,拓宽美育参与度

学校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审美体验进入校园每一个角落,让师生在校园中接受美的熏陶。如建成校史馆、图书馆、党团活动室等可参观、可学习的美育体验场馆,建立红领巾奖章墙、童心园地等文化场地,“让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感知艺术的催化剂”[4]。此外,还要紧紧抓住学校美育常展常演实践环节,大力开展多种多样的美育活动,如合唱节、管乐节、艺术节等,营造良好氛围,注重文化建设,打造艺术精品。帮助学生建立对文化艺术的感知能力,使学生与艺术之美终身相伴。

(五)校内校外联动,共促美育落地生根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开展艺术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校外艺术教育是国民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外艺术教育能对校内美育起到促进作用。如前文所述,艺术教育在有些学校存在认知度不高、教师待遇得不到解决、开课不足、硬件设施投入不够等问题,而校外培训机构以其硬件设施、课程开放等方面的优势,满足了部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它们融合社会公共资源,有利于培养学识渊博的艺术专业型人才,能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新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其形成艺术专项特长。

人民日报刊发的《构建校外艺术教育新格局》一文提出,发展校外艺术教育,主管部门、艺术院校和校外艺术教育机构应协同一致、精准发力、共同推动,形成规范有序、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全新格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该文件虽非专门针对美育而发,但将对美育产生深远影响,为校外艺术机构发展提供机遇,使美育落地生根。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明确指出,在开展校外培训时,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严格有效的监管,将促进校外培训水平的整体提升。

校外资源不仅包括培训机构,还包括其他结构形式。我们可以呼吁、鼓励、推荐艺术家介入学校美育,通过文教结合工程、高雅艺术进校园、非遗文化传承等项目,以及文化志愿者计划、名人名家工作室建立等行动,对美育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激发和整合。走进音乐厅聆听一场高雅音乐会,或许比上一年的培训班更有价值。这样既可以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放松,还能使其在潜移默化的艺术欣赏中不断提升审美品位与修养。因此,积极开发与整合校外美育资源,对提高全民审美品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结语

新时代的美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要求,得到了充分重视与关注。美育唯有坚持不追逐功利、深度融合各学科、重视人才引进与提升、建设校园文化环境、采用校内外联动等策略,才能应对新挑战,不负新时代重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美育艺术学校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纸的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教师
学校推介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