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本科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基于“3C”教学生态链的考量

2022-03-06 13:03卢志文张保林张清祥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商务跨文化知识点

卢志文,张保林,张清祥

(南阳师范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高素质国际商务人才是“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精通国际贸易知识、通晓国际贸易法规和惯例、能熟练运用至少一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流、具备较高决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1],而国际化商务人才匮乏已成为我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重大困难之一[2]。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高素质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

1 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自2003年中国政法大学率先设立国际商务专业以来,各高校结合本校专业基础,不断加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力度[3],有效纾解了国际商务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然存在学科壁垒森严、专业相互割裂、文化融通困难、高端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

1.1 学科壁垒森严

学科是知识体系分类的结果,一个独立学科包括:“特定的研究对象,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构成的具有严密逻辑的知识体系,特殊的学科知识探索手段”[4]三个基本要素。在我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依托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语言学范式、依托国际贸易学的经济学范式和依托工商管理学科的管理学范式三种基本培养模式[5]。依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国际贸易学主要研究“国家和地区之间跨境商品、服务与要素流动及其影响和规律”;工商管理学科主要研究“社会微观经济组织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应用方法”;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主要开展“汉语语言学以外的语言学研究,借鉴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和相关成果,研究语言学理论及其应用”。由于各学科研究对象、研究手段和知识体系差异,学科壁垒客观存在,这就导致不同学科范式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具有显著的学科烙印,单一范式难以满足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1.2 专业相互割裂

“课程是学科知识的载体,专业是课程的组织形式”[6],专业发展主要表现两个方面,其一是核心课程沿着所依托学科,在知识广度或深度上不断增加,其二是专业核心课程知识体系所依托的学科的转移或拓展。语言学范式下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一般依托商务英语专业,重视跨文化交流能力,主要以语言课程为主,兼顾国际贸易和管理类课程。经济学范式下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一般依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重视国际贸易操作能力,主要以国际经济类和贸易类课程为主,兼顾语言能力和管理能力培养。管理学范式下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一般依托工商管理专业,将管理能力视为核心要素,以国际化经营管理类课程为主,兼顾语言能力和贸易规则培养[5]。国际商务能力是:“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获取最大化效益的能力,包括贸易业务操作能力、国际市场拓展能力以及国际化管理能力等,尤其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及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抬头,国际商务拓展能力尤显重要”[7],这就意味着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国际商务专业最基本的要求。三类典型的培养范式都试图以“一专多能”的能力结构培养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整体呈现依托主导学科进行跨学科培养的特征。但由于各范式下所对应主导学科不同,导致学生在没有所拓展学科基础知识和工具性知识的情况下进行学习,例如,《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中包括经济学导论、管理学导论等经济学科和管理科学课程,而扎实掌握这些课程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而隶属于语言学的商务英语在本科阶段不开设数学相关课程,学生在学习此类课程知识时,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容易出现“一能极化、复合模糊”[8]的能力结构特点。

1.3 文化难以融通

“文化是人群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既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制约、限制人类活动”[9]。各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性格[10],在价值取向、审美标准、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很容易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11]。跨文化能力作为“多语言能力、文化理解能力、文化整合能力、开放包容精神以及合作态度有机融合的国际理解能力”[12],已成为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必备素养。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三种范式虽然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都提及人文艺术课程,但在专业课程设置中仅有商务英语专业开设有跨文化商务交际导论课程,整体看,跨文化能力培养相关课程和实践项目数量偏少。

1.4 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国际商务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深度不断加深,市场急需大批高素质国际商务人才,但目前高校高端商务人才供给依然短缺。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参与全球治理需要大批掌握我国国情和大政方针政策、具有广阔国际视野、具备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熟悉国际规则、擅长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13],但高端商务人才供给总量严重不足。从微观角度来看,“海外经营人才短缺和项目管理能力薄弱的劣势日渐凸显,尤其是复合领军人才、高端商务人才、项目管理专家等高水平国际化人才不足”[14],高端国际商务人才能力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15]的矛盾依然严重。

2 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实施路径

针对目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3C”教学生态链模式,旨在打破学科壁垒、解除专业束缚、疏通文化障碍,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新路子。其一、打破学科壁垒(Cross-subject),以深化管理学、经济学与文学三大学科融合深度为重点,推动学科间方法交叉、理论互鉴、知识交融,克服学科细分带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化,逐步构建问题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二、解除专业束缚(Cross-specialty),以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和商务英语三个专业互鉴为基础,有机融合三个专业知识点,着力解决传统专业划分带来的人才能力极化与模糊并存现象,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路子;其三、疏通文化障碍(Cross-civilization),以东西方文化冲突与交流为突破点,将东西方商业文化同时引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既全面学习国学文化及中国商业文化的精髓,又客观批判地审视西方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特点,以文化育人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着力打造国际商务人才培养“3C”教学生态链。

图1 国际商务人才培养“3C”教学生态链

2.1 学生能力培养

鉴于国际商务人才能力复合性以及人才能力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学生学习一般规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路径需具有高度的科学性、足够的开放性和充分的灵活性。面向国际商务工作实际需要,以实际能力需求为立足点,以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为根本,动态构建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除公共基础课程外,四个学年分为四个连贯单元,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素养。大一注重专业基础能力培养,包括商务英语专业的听说读写等基础技能、高等数学基础逻辑培育;大二重点提升学生专业基本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强化、经济学基本素养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养成、国际贸易和工商管理专业知识自我建构,通过校内仿真实训提升学生对国际商务整体流程的认知;大三着重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加大实践技能训练,通过仿真模拟、见习、学术讲座、学科竞赛等形式,提升学生国际商务从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四通过校外实习锤炼专业实战能力,并进行科学合理的中长期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单元学习,在相对均衡分配学生学习时间的同时,重视学生学科基础能力、专业与跨语言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确保“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图2 学生能力培养基本路径

2.2 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作为知识载体和能力提升的重要渠道,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3C”教学生态链模式要求在兼顾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和商务英语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对三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融合,为学生提供广泛综合、文理融通、板块结构的课程体系,主要设置以下五个课程模块。

2.2.1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

依据学校通识教育课程目录,结合国际商务专业的英语能力要求,公共基础课板块不再单独开设大学英语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还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体育、计算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通话口语艺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军事理论等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及艺术素养和科学素养两大类通识教育拓展课程。

2.2.2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

该模块为学科基础课程,是完成专业学习必备的理论基础。包括商务英语专业的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原理。

2.2.3 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专业技能的知识来源。包括商务英语专业的商务英语、英语语言学、英语语法、英语写作、第二外语、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统计学、国际结算、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国际服务贸易、国际税收、国际金融等,工商管理专业的国际商务谈判、管理沟通、跨国公司治理与运营管理等。

2.2.4 实践课程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语音和听力实训、英汉笔译、汉英笔译,外贸函电、国际商贸综合实训、电子商务、金融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货运代理理论与实务、报关报检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国际会展实务和BEC实训。该模块采用课堂授课、虚拟仿真、企业见习、认证培训、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提高学生实操能力。

2.2.5 素质拓展模块

依照素质教育理念、强调跨文化特点、与就业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该模块中涵盖西方文化类课程、跨文化交流课程等。为更好服务“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本模块重点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发展需要和学生就业意向,开设对应特色课程,如在第二外语的选择上可以提供俄语、法语、德语课程,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历史、社会课程等。该模块随国际商务人才能力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2.2.6 实践教育模块

实践教育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撰写和综合素质教育,专业实习依据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情况,动态优化实习基地。毕业论文要求围绕专业实习岗位进行选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教育主要以校内外研讨会、创新创业大赛、国际商务专业前沿讲座、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等形式,通过第二、第三课堂自主完成。

2.3 教学模式创新

为化解学习时间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知识储备量之间的矛盾,提高授课效能成为必然选择,这就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课时及学分配置,拓宽学生学习途径,不断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2.3.1 知识点三级划分体系

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不断优化专业知识网络,统筹每门课程知识点,在保证知识网络完整性的基础上,依据知识点对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支撑度以及学生前置课程知识基础,将课程知识划分为三级,确定不同的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

表1 三级知识点分类及学习考核方式

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网络课程,所有知识点均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微课或微视频。广泛开展线上线下有机融合课程,线下学习以任课教师课堂教授为主,重点讲授课程知识脉络、一级知识点和部分二级知识点;线上学习主要针对部分二级知识点和三级知识点,以微课、微视频和课程试题库为主。任课教师在“教-学”互动模块下,常态化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和学习情况反馈,互动次数和反馈质量将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考评、学生平时成绩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广泛推广对分课堂,对于二级和三级知识点较多的课程,鼓励教师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授课,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2.3.2 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

全面评估学生能力提升情况,课程考核综合评估期末考试、平时课堂考核和网络平台学习考核三部分,一级知识点比例较大的课程强化期末评估,三级知识点较多的课程强化网络平台学习考核,各部分比例由任课教师依据课程三级知识点数量结构自行确定。建立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每生每期由专业学术委员会进行一次全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情况、学习参与情况等都纳入综合考评中。

3 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3.1 实施多措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3C”教学生态链模式的特点,采取 “合”“引”“培”齐头并进,加快教师队伍培育。通过联合开展教研会、相互听课等形式,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引进一批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聘请海关、商务部门和相关企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客座教授。安排中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商务部门挂职锻炼,提高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实践反哺教学的能力;安排优秀师资到国外留学或进修,以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能力,将国际商务专业的理论前沿和行业最新动态带入课堂。

3.2 改革评价机制,强化教学质量激励

为化解学生知识储备量与学习时间之间的矛盾,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形式的运用、双语授课、课外线上辅导等手段需广泛采用,但采用自然教学时间计算教学工作量的表象导向核算方法,无法有效衡量教师为提高授课质量所付出的劳动。为激发国际商务专业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在教学工作量核算中综合考量自然授课时间、课程难度系数、网络课程质量等。提高国际商务专业教师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强度,鼓励教师持续进行教学改革。

3.3 强化教材建设,提高教材建设质量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优先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相关成果的教材,鼓励使用国家或省级规划教材。为了提高教师课程把握能力,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尤其是参与编写马工程项目教材和规划教材;鼓励教师开展立体化教材和网络课程,不断丰富在线学习资源;充分利用翻转校园平台,完成课堂管理、课前课后辅导、网络资源发布等,确保前沿知识和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

3.4 注重平台建设,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构建课堂+虚拟仿真+专业竞赛+专业实习的实践教学生态链,以虚拟仿真项目为桥梁、以专业竞赛为引导、以专业实习为基础,将学生所学知识在虚拟仿真实验、专业竞赛和专业实习中高频度应用,实现理论、实践、创新同步提升。提高战略合作伙伴在课程设置、知识网络构建、实习实践参与度,切实保障毕业学生能第一时间适应市场需求。

3.5 优化机构设置,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由学院领导、教学督导员、教师、学生等共同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师教案、课堂教学、网络课程、作业批改等工作进行定期检查、指导和评估。由于“3C”教学生态链模式跨学科、跨专业、跨文化的特征,探索建立国际商务专业虚拟教研室,由国际商务专业任课教师、热心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其他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企事业单位人员共同组成,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发布有关国际商务专业发展的行业信息、前沿知识和授课方法,共商国际商务专业高质量发展大计。

鉴于复合型能力结构的需要,跨学科、跨专业、跨文化是高素质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本文针对目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中存在学科壁垒森严、专业相互割裂、文化难以融通、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提出了打破学科壁垒、解除专业束缚、疏通文化障碍“3C”教学生态链的本科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生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模式创新等路径,采取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评价机制、强化教材质量、注重平台建设和优化机构设置等措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纾解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之间矛盾。

猜你喜欢
商务跨文化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国外商务英语演讲研究进展考察及启示(2004—2014)
关于G20 的知识点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商务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