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其与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关系

2022-03-16 01:11王艳军赵润玲张婉婉刘倩文
武警医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外周血粒细胞中性

王艳军,赵润玲,张婉婉,刘倩文

成分输血因具有高浓度、高纯度、疗效佳、不良反应小等优势,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重症患者的治疗,但成分输血后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安全风险仍存在。因此,早期准确预测成分输血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风险被认为是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水平变化的影响,能够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研究表明,接受成分输血患者体内可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对补体具有激活作用,进而可刺激内源性相关因子的释放,从而引发不良反应。文献[5]指出,输血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与白细胞介素-8的水平变化密切相关,而白细胞介素-8是中性粒细胞活化因子;而淋巴细胞又可引发患者发生严重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进一步增加患者的病死风险。这些研究提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与输血不良反应有一定内在联系,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临床上多以NLR作为免疫性反应的检测指标。本研究观察成分输血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外周血NLR,并分析其与成分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关系,旨在为成分输血不良反应风险的早期预测及干预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05至2020-05于武警兵团总队医院接受成分输血且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临床资料69例,作为发生组;并收集同期接受成分输血且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临床资料72例,作为未发生组。发生组男38例,女31例;年龄42~63岁,平均(53.13±4.34)岁;输血量500~3000 ml,平均(1753.32±301.24)ml;疾病类型为上消化道出血34例,重度贫血20例,肝恶性肿瘤15例。未发生组男40例,女32例;年龄41~64岁,平均(52.94±4.26)岁;输血量500~3000 ml,平均(1752.87±301.16)ml;疾病类型为上消化道出血31例,重度贫血24例,肝恶性肿瘤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接受成分输血的患者;(2)临床资料完整;(3)病历资料抽取及阅读均获得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心、肾衰竭;(2)合并严重传染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3)合并免疫系统疾病。

1.3 方法 于患者输血前当天早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3 ml,使用迈瑞BC-68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水平,并计算NLR。

2 结 果

2.1 输血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NLR比较 输血前发生组中性粒细胞水平、淋巴细胞及NLR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表1)。

表1 输血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NLR比较

2.2 输血前NLR对成分输血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 将接受成分输血患者输血前NLR作为协变量,成分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作为因变量(1=发生,0=未发生),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输血前NLR过表达是成分输血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1,<0.05,表2)。

表2 输血前外周血NLR对成分输血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分析

2.3 输血前NLR预测成分输血患者发生不良反应风险的价值 将接受成分输血患者输血前NLR作为检验变量,成分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作为状态变量(1=发生,0=未发生),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输血前NLR预测成分输血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AUC为0.834,>0.80,预测价值较理想(图1)。AUC的95%:0.763~0.905,标准误:0.036,<0.001,最佳阈值:5.210×10/L,特异度:0.806,敏感度:0.855,约登指数:0.661。

图1 输血前NLR预测成分输血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ROC曲线

3 讨 论

成分输血效果明显,但因血制品常具有较复杂的成分,常会引发多种输血不良反应。有报道显示,成分输血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仅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且可导致输血肺损伤、肺微血管栓塞等严重后果,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白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中的关键细胞之一,能够产生强大的防御能力。但患者在接受成分输血时,机体内白细胞分泌大量组胺、白三烯等,促使机体发生变态反应,增加患者发生溶血、过敏等不良反应风险。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均属于白细胞,有报道称,NLR可有效反映机体变态反应发生程度,且效果优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一指标。故推测NLR异常可能参与了成分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发展。本研究结果显示,发生组输血前中性粒细胞水平、淋巴细胞及NLR均高于未发生组,提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NLR异常可能参与了成分输血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过程。中性粒细胞经酶的作用可分泌大量激素物质,这些激素物质不仅能够有效调节血管口径并提高血管通透性,且可引发变态反应及疼痛。此外,中性粒细胞还是炎性反应发生发展的主要因子之一,可直接影响宿主细胞免疫功能,进而降低机体免疫能力。淋巴细胞可主导淋巴系统内的大部分免疫功能,免疫功能异常可显著增加输血患者免疫性非溶血性发热的发生风险。而NLR表达情况受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表达影响,故也被认为与机体免疫功能息息相关。有研究显示,NLR可反映机体内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水平的平衡状态及机体全身变态反应。

接受成分输血患者疾病本身会导致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大量释放,进而活化淋巴细胞,加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程度,破坏血小板,导致血小板数目减少,增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生风险。本研究对NLR与成分输血患者的不良反应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输血前NLR过表达是成分输血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输血前NLR预测成分输血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预测价值较理想。研究结果表明,输血前NLR与成分输血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密切相关,可作为成分输血患者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风险的预测指标。

综上所述,成分输血患者仍存在不良反应风险,可能与患者输血前的外周血NLR过表达有关,临床可考虑通过检测成分输血患者输血前外周血NLR预测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风险,指导早期风险评估与防治。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在搜集临床资料时有诸多不可控因素,如符合条件的样本数量较少、典型案例较少、研究数据不具有代表性等。鉴于此,希望未来能够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加以佐证本次研究数据,提高可信度,为临床接受成分输血治疗的患者提供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外周血粒细胞中性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外周血G6PD活性检测对于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患者的诊断预后价值
罕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嗜碱性粒细胞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长效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临床观察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例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什么是外周血管超声检查
汇率风险中性理念的内涵及塑造
EUREKA EFFECT?2017引领女装新中性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