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内效贴布对上肢运动损伤的治疗作用及疗效特点研究进展

2022-03-16 01:11陈家久李艳春解宏伟王正晖综述张仲柏审校
武警医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活动度肩关节上肢

陈家久,李艳春,解宏伟,杨 敏,王正晖 综述 张仲柏 审校

肌内效贴布(Kineso taping, KT)是1973年由日本整脊师Kenzo Kase发明的一种具有水波纹的弹性治疗贴布。康复理疗师可通过调整贴布拉力大小、剪裁特定形状等,并配合患者体位改变将其贴于体表从而产生力学与神经生理学效应,起到减轻关节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等作用,为患处肌肉提供有效支持。该技术因具有无创、无痛及安全性高等特点目前已作为临床常见的康复治疗手段之一,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预防运动损伤,减轻中枢及周围神经损伤后遗症等康复治疗领域。本文通过对KT在上肢运动损伤中的应用及特点进行综述,旨在为KT广泛应用于运动损伤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治疗作用

上肢运动损伤主要表现为肩、肘、腕以及各指关节难以协调完成随意运动,可伴有疼痛、麻木等,发病原因与直接或间接暴力相关。因上肢运动损伤具有持续性和致残性等特点,因此改善上肢功能是治疗的核心要素。KT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对患者的关节活动度造成严重影响并能够达到治疗目的,笔者认为可作为上肢运动损伤的首选治疗。

1.1 缓解疼痛 Erpala等通过比较53例不同方法治疗的肱骨外上髁炎病例两周后发现各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均明显下降,得出KT疗法具有缓解疼痛作用的结论。治疗四周后课题组发现KT疗法组的止痛效果与皮质类固醇注射组无统计学差异,而KT疗法组是仅在第四周时仍具有阵痛效果的方法。考虑到皮质类固醇注射对于肱骨外上髁炎的长期诊疗中具有不确定性,Erpala认为KT疗法可被视为皮质类固醇注射的替代疗法。另一项关于肱骨外上髁炎的研究显示,KT疗法与超声波疗法、体外冲击波疗法均能降低患者VAS评分结果。根据门控理论,KT疗法通过适当的牵拉应力,给予皮肤传入刺激,抑制因损伤产生的伤害信号传递至脊髓,限制人体深感觉,从而达到消除疼痛的目的。笔者认为可将KT疗法作为肱骨外上髁炎的首选疗法,既能够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又未对患处造成严重损伤。于洪柱等通过比较应用肌肉能量技术联合KT疗法与应用常规康复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发现,联合治疗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疗法组。另外有学者将KT疗法应用于上肢骨折术后发现KT疗法能够有效消除患肢肿胀并减轻疼痛。创伤后局部组织受损、肿胀影响淋巴液回流,导致大量淋巴液积聚患处皮下发生水肿,KT能够随患者体位改变牵拉皮肤所产生的皱褶,增加皮下间隙,促进局部血液与淋巴循环,有效消除水肿。KT疗法不仅能够在上肢关节肌肉损伤中发挥镇痛作用,还能够发挥消除水肿的作用,因此可考虑将KT疗法作为运动系统损伤的首选方法。

1.2 增加关节活动度 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是指在特定体位下,关节能够完成的最大范围活动,常用来衡量关节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张妍昭等对KT疗法联合物理光疗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对照研究发现,KT疗法组的ROM明显优于对照组。马晓莎等通过比较是否加用KT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时发现,加用KT疗法组ROM显著大于对照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KT增强局部血液与淋巴液循环相关。陈莎莎等在研究肩袖损伤的治疗时发现,超声波结合KT疗法ROM的改善程度较单一使用超声波疗法明显提高。Farhadian等针对KT疗法关于慢性手关节炎的诊疗效果进行随机试验后发现,物理康复合并KT疗法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一使用物理康复训练治疗,提示KT疗法在增加关节活动度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另外一项关于踝关节损伤的Meta分析显示,KT疗法与普通胶贴相比,能更好地提高星形实验的测试成绩,改善下肢动态平衡,增加踝关节活动度。

1.4 调控肌肉功能 KT能够通过不同的贴扎手法促进或抑制肌肉的功能及活动,是目前各个国家运动员们调控肌肉功能常用的手段之一。Foil等通过观察手球运动员应用KT疗法后的等速肌肉力量时发现,在60°/s、120°/s的低速负荷下,5次屈曲力量的峰值力矩具有显著性差异,认为KT可以改善运动员的肌肉力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KT通过激发骨骼肌中的γ-运动神经元,提高肌纤维张力有关,从而兴奋神经末梢,快速传入感觉神经活动,增强肌肉力量和控制。另外部分研究认为KT作用于皮肤感受器产生连续的机械性和弹性刺激,通过增加运动单元募集数量或单个运动单元产生的张力,从而增加肌肉力量。有学者将KT疗法应用于下肢股四头肌等速运动中时发现,与其他普通贴布相比,KT疗法组的最大离心力矩较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提示KT具有提高肌肉离心肌力的能力。KT应用于股四头肌时,能够间接缓解髌骨疼痛并提高股四头肌力量,改善股四头肌功能。根据此特点,能否将KT应用于肱二头肌缓解肘关节疼痛,可今后开展研究。另外KT的应用范围不仅局限于运动领域,随着军事训练强度增大、难度增加,KT亦可作为有效的防护用具,对预防军事训练伤的发生起到积极作用。

1.5 稳定关节和纠正关节错位 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常并发肩部问题,以肩关节半脱位最为常见,其原因主要与脑卒中后肩关节周围锁定机制丧失有关,肩胛骨周围肌肉瘫痪、痉挛导致肩胛骨下旋、内收,进而造成肱骨头下移,部分脱出关节盂,发生肩关节半脱位。朱红梅等通过比较患者前后使用KT肩肘贴扎法时发现,患者治疗前后各关节间隙明显缩小,关节稳定性增强,证明应用KT肩肘贴扎法对脑卒中患者的肩关节半脱位具有良好的即时疗效。KT程序化的贴扎对上臂外、后、前侧肩袖肌和韧带起到了替代作用,对肩关节形成压缩性闭合力,该力将肱骨头牢牢地压向关节盂窝内,从而稳定盂肱关节,防止肱骨头向下脱位。加之KT具有减少疼痛、消除组织水肿、增加感觉输入等作用,对恢复关节正确解剖关系起到了正向调控作用。另外对于运动员或官兵而言,高强度的训练容易导致关节周围骨骼肌疲劳、关节本体感觉下降,从而使关节稳定性降低。KT因具有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本体感觉的特点,能够有效减少肌肉痉挛,对预防慢性肌肉骨骼疾病有积极作用。

2 疗效特点

2.1 时效性 KT作为一种新型物理治疗手段,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显著的优势,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作用时程通常是评价KT应用的一个重要变量,大部分研究仅针对其即刻效应,关于持续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实际上,KT作用时间的长短主要与其应用的时机相关,也与患者的损伤情况相关。如果预防性使用KT,可在运动期间有效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概率;如果运动损伤后应用KT,其主要功效即为快速缓解疼痛并消除水肿。由于KT具有弹力回缩的特点,能够对损伤的肌肉、筋膜等产生微小刺激,在外界刺激下机体不断地正向调节,使肌肉、筋膜等趋于新的平衡,达到缓解症状,恢复正常功能的目的。相对于具有创伤性的手术康复治疗,KT还能够起到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及淋巴液循环、减轻炎性反应的作用,有利于加速修复因过度收缩或过度拉伸所致的软组织损伤。因此建议可将KT作为常规预防性用具应用于日常运动或训练中,从而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

2.2 辅助性 虽然大量研究表明KT在消除疼痛、减轻水肿等方面具有正向作用,但并不能够完全替代康复治疗。有学者通过对骨骼肌肉疾病患者队列研究发现,在没有进行临床康复等治疗前提下,单独应用KT疗法患者疼痛缓解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KT仅具有辅助性。文献[17]报道,当KT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时,能够促进患者肩关节血液循环,加速康复训练所产生的炎性物质代谢速度,协同发挥缓解疼痛、减轻水肿及增加关节活动度的作用。Bischoff等对48例前交叉韧带断裂至少3周且未进行手术的患者,通过使用KT前后评估认为,KT能够改善患者的步态平衡和主观感觉,但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本体感觉更有积极影响,因此主张KT作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辅助治疗手段。虽然KT本身不具有治疗功能,但依然被视为运动损伤康复治疗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可推广于各系统损伤后的骨骼肌肉对症治疗。

2.3 预防性 大量研究发现,KT在预防运动损伤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运动员在跑步过程中如遇急停或伴有高强度跳跃时,下肢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均下降,通过比较KT组与无贴布组发现,KT组在跑步时可减轻膝关节着力的负荷,有效预防肌肉疲劳。另有学者通过对30名无踝关节损伤病史的女性进行KT疗法时发现,KT治疗后30名女性足踝的动态和静态稳定性均得到显著改善,说明KT较传统胶布能更好地预防踝关节扭伤。KT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预防下肢运动损伤,对于上肢运动损伤,也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猜你喜欢
活动度肩关节上肢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肩关节习惯性脱位怎么办?
MRI联合超声成像评价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价值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肩关节为何这么 容易脱位?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如何预防习惯性肩关节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