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视角下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探析

2022-03-18 08:57任文芳鲍艳丹贾楠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归因效能资本

■任文芳,鲍艳丹,贾楠

(沈阳工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870)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的工作重点之一。各高校积极推行创业教育各项举措,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打造师资团队和创业团队,搭建创业平台和实践基地,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得到了稳步提升。然而在实际创业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社会阅历、创业心理素质有待提升,创业活动往往受阻。可见,心理资本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主观前提条件。因此,在心理资本视角下探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路径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问题分析

(一)创业自信不足

对自我的定位和认知是否准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创业行为。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部分学生在创业之初缺乏对创业活动的全面了解和客观认知,随着创业活动的深入,渐渐发现自己很多的不足和考虑不周,这时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自卑心理,表现为对自我能力的否定。这种创业自信不足会影响创业行为的顺利进行。

(二)创业信念不坚定

受传统观念和家庭影响,学生倾向于选择就业而非创业。尝试创业的学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迫于就业压力,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创业,这就导致创业信念不坚定。

(三)创业动机偏差

学生选择创业,有的确实是结合自身优势与兴趣特长做出的理性决策,但也有学生选择创业是基于从众心理,随波逐流,或者是由于没找到理想工作而萌发的创业冲动[1]。有关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创业者在创业初期都没有做好足够的市场调研和心理准备,这就导致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容易受阻。

(四)创业意志薄弱

坚定的意志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基础。当代大学生从小生活条件优越,缺乏阅历和社会经验,抗挫折能力较弱,一旦在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瓶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采取退缩行为,导致创新创业活动失败。

二、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

(一)心理资本的概念

1997年,经济学家Goldsmith最早提出了心理资本的概念。2007年,Luthans等人以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为理论基础,修订了心理资本的概念,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主要由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和韧性四种积极心理能力构成。具体表现为:(1)个体在面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时,有足够的信心,并且能为获得成功付出必要的努力(自我效能感);(2)个体对现在与将来的成功持有积极的归因(乐观);(3)个体对目标锲而不舍,能够及时调整行为方式以获得成功(希望);(4)个体身处逆境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恢复心理平衡并超越自我,取得成功(韧性)[2]。

在此基础上,Luthans认为心理资本是可以测量的,并编制了心理资本问卷;强调心理资本是可以无限开发的、能够管理的。这为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的培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引。

(二)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

1.自我效能对创业信心的影响

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完成任务的信念。一般来说,个体在进行某一成就任务时,都会产生对结果的期待,即对自我能力的主观推断,从而产生效能感高低的结果[3]。大量研究显示,创业自我效能感能够预测创业意向和创业绩效。面对充满挑战的创业环境与任务,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信心十足,认为挑战即是机会,对创业成功充满期待,相信自己能够通过不懈努力克服困难,这份自信能够使个体在实际工作中调动更多的认知资源、展现更多的创造性;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更多情况下体验的是创业的风险性和挑战性,还未尝试就担心失败,在创业过程中缺乏信心,容易退缩和放弃[4]。

2.乐观对创业信念的影响

乐观是一种积极的解释和归因风格。乐观的个体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身的、持久性的原因,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的、临时性的原因。乐观使得个体能够正视失败与挫折,始终保持乐观心态,在成功时能够增强对自我的肯定,在失败时能够避免自我苛责,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有效解决问题上。乐观能在一定程度上坚定大学生的创业信念[5]。

3.希望对创业动机的影响

希望表现为对目标的不懈追求,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能够及时调整策略,勇于创新,坚持不懈[2]。希望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能够使创业者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处于积极的动机状态,面对困境和挑战时能够调动各种资源积极尝试,努力解决问题,尽最大努力实现预定目标。

4.韧性对创业意志的影响

韧性表现为一种顽强的意志力,指个体在困境与挫折中迅速恢复的能力。研究表明,韧性强的个体在创业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和应变能力,能有效应对压力和变化[6],并能在挫折中寻找积极价值。也就是说,个体强大的韧性将有助于创业意志的培育,有利于个体在创业实践中及时调整状态,积极应对挑战。

三、心理资本视角下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

(一)内化心理资本理论,提升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

1.创造成功体验,提升自我效能

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核心因素。因此,提升自我效能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亲身参与实践,努力创造成功体验。一方面,高校可以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创业实践平台,营造积极的校园创业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实施创业计划,并安排专业教师团队和创业指导专家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服务,助力学生获得成功体验[7];另一方面,由于创业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并不是轻易就能达到目标的,而是需要知识获取、思维培养、实践积累、反复思考与修正才能完成。因此可以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将复杂的创业目标与创业任务分解为一系列易操作、可实现的小目标,并在每个阶段给予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经常体验到创业过程中的“小成功”,从而提升创业自我效能[8]。

2.积极合理归因,培育乐观精神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做出解释和评价,个体的归因方式会对其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心理学家韦纳认为,个体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以归纳为六项因素,即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其他因素,并按各因素的性质,将其归纳为三类,即内因-外因、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乐观是一种积极的解释和归因风格,因此可通过对学生的积极归因训练,培养学生的乐观品质。具体来说,就是引导学生面对成功时进行内在的、稳定的归因,如能力强、基础好、素质高等;面对失败时,进行外部的、临时的、可变的归因,如发挥失误、努力程度不够、知识掌握不全面等[9]。积极的归因方式能够使学生在成功时肯定自我,增进自信,提升自我效能,对未来的创业活动充满激情;在失败时则维护自尊,并且不至于丧失对未来的希望,这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对创业工作的热情。需要注意的是,积极归因训练重视的是归因是否积极,而不是归因是否准确。

3.合理制定目标,激发创业希望

目标对个体的行为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个体只有在明确目标后,才能挖掘和调动自身潜能,以最佳状态付诸努力,创造最佳成绩;个体也只有在达到目标后,才会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希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确立具体、明确、可行的创业目标,来激发学生的创业希望。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对创业活动的客观认知,提前预估创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并积极思考应对措施,确定可选择的备选方案,以便创业受阻时及时调整[10]。

4.有效自我调节,增强心理韧性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挫折与困境,容易产生焦虑、畏难等情绪,因此高校应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有效自我调节,增强心理韧性。对学生开展挫折教育,引导学生客观认识挫折的两重性,正确看待挫折,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和应对力;对学生开展情绪管理教育,使学生学会采用冥想、呼吸放松、想象放松、合理宣泄、转移注意力、升华等方式调节和管理情绪,能够在遭受挫折时有效管理情绪,积极调整心态,迅速恢复心理平衡[11]。

(二)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培育学生创业心理资本

1.构建创业教学体系,为心理资本培育提供课程支撑

(1)优化创业指导课程

构建跨年级的、专业性的创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全程化和分阶化的模式,从学生入校开始,按照阶段式的方式将创业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提升学生的可持续性职业能力。同时,丰富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利用精品教学资源库资源,自主学习基础概念和理论,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12]。此外,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将学生创业实践内容纳入教学评价环节,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应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在专业教育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创造的理念,将专业发展前沿、最新科学进展、教师科研创新成果等融入教学内容,覆盖教学全过程[13]。

2.构建创业实践培养体系,为心理资本培育提供实践支撑

创业实践是学生夯实创业理论、积累创业经验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应构建产、学、研教育模式,积极拓展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搭建实习就业实训基地,建立创业孵化平台、专业实践平台等,从政策支持、实践场地、专业指导教师配备等方面入手,为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提供支持和条件[14]。同时,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如创业设计大赛、企业观摩、校企合作论坛、模拟创业实践、创业实践沙龙等,加大活动宣传,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在实践中锻炼专业技能,增强创业认知,培养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提升创业心理素质。此外,可以成立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社团为载体,组织开展与创新创业有关的活动[15]。

3.构建创新创业团体心理辅导体系,为心理资本培育提供心理支撑

以心理资本理论为指导,构建创新创业团体心理辅导体系。与传统教育方式不同,团体心理辅导采用体验式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感悟、觉察、交流、分享和整合,并将所感所悟运用于实际的学习生活和创新创业实践当中,提升自我效能感;采用任务式教学,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树立创新思维,对目标锲而不舍,培养不屈不挠、不认输的心理品质;采用分享式教学,通过活动分享,加深自我认识,理解他人,增强合作意识,学会积极的归因方式,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16]。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引入心理资本的理论和概念,从提升学生心理资本的角度开展创业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力量,拓宽创业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提升创业教育实效。如何将心理资本与专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更有效地契合,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创业教育,是今后值得探索与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归因效能资本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资本策局变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