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重组”模式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初探

2022-03-21 16:18郑婷婷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重组合作探究古诗文

郑婷婷

摘要: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学生在分散的文言阅读中重组知识点,进而可以理解新的文言篇章。平时阅读学习所得的零散的知识,经过重组之后形成新的知识和认知,从而由已知解决未知。“知识重组”这种教学模式是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充分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如何在内容繁琐枯燥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学中运用这一教学模式,我做了一些思考和应用研究。

关键词:重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古诗文;应用研究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作为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知识重组其实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证明的一种直接体现。

一、学生要学会重组知识首先要懂得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自己主动的学习,我认为它是一种能力。就人类学习发展史来说,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主动去学习。但是,这种能力它有高低之分,以高中阶段为例,“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个人的成绩高低,以及他整个人学习状态的好坏。这个高低之分就是由后天培养决定的,这个培养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教师,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

同时,我认为“自主学习”也是一种意识。只有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才会主动去动口、动手、动脑去学习,这样“自主学习”的能力才会逐步提高。而唤醒与刺激学生这一意识的重任又是落在教师身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不断地从目标、方法等方面去唤醒和刺激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在理论上的探究日臻成熟,它改变的是传统“填鸭、灌输”性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拓展学生开创性思维。其理论依据说的比较多的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以及元认知理论。其中,“结构主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J.S.Braner)依据认知心理学观点提出的,他提倡发现教学。他认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使学生尽可能牢固掌握科学内容,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主动的思想家。学生如何才能牢固掌握知识,在我看来就是不能一味地接受,而应该吸收内化知识,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并发展他们发现学习的能力。这一过程就是“知识重组”。

二. 知识“重组”模式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初步探究

古诗文学习,其中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内容,各内容又包含众多小知识点,《考试大纲》中单实词一项就要求考生记忆120个实词,每个实词平均3中解释,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真是非常繁琐。文言文学习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是非常枯燥痛苦的事情,全程可谓被老师“强迫着”学习,学生学得费劲。在教师方面,文言文教学更多采用传统教法,就是“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只要拼命记笔记就可以。皆因文言知识多而难,教师担心讲漏,更怕学生自己学不好,其实都是一种无谓的担心罢了。

(一) 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为知识重组打下基础。其实就是要学生明白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与迫切性。這点对高中生而言,不存在难度。最直接的理由就是高考古诗文的分值仅次于作文,之前总是说作文写不好,高考就失掉“半壁江山”,现在看来,古诗文答题不行,“半壁江山”同样失守。因此,高中语文教师的古诗文教学,前提任务不是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而是如何反复刺激这种意识,从而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我认为这种“刺激”行为实际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诱导。

导学案的使用就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导学案抛开传统古诗文教学那种“一本正经”的教法,例如从作者介绍、文本背景介绍开始,然后逐字逐句解释,最后点明中心。导学案一开始同样会有“导入”环节,但是由于是文字呈现,比起教师课堂上的“讲”,内容会更将丰富精彩,这就能激发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就把疏通字音、理解基本字义这种最最基本的学习工作完全交给学生去完成。一下就把学习的中心完全转嫁到学生身上,为了完成任务,学生就要“逼迫”自己去动眼、动手、动脑。而且在这过程中还会碰上新问题,为了完成终极任务,学生就要不断的主动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由于完全是学生自己在掌控,那么学习的兴趣就会一点一点被刺激出来,最终实现“自主学习”。

(二) 建立目标意识。学习过程中,学习的目标是居于支配地位的,使知识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功愉悦感,从而不断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以往的文言文教学,教师最大的顾忌就是讲漏知识点,所以每节课都是“拼命”的讲啊讲,“满堂灌”,师生都会非常累!这还是比较好的结果,遇上程度较差的学生,索性不听课!因此我认为,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都要体现合适的学习目标。只有树立目标意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会同步提高。

因此,我在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一般注重学习目标的细化。只有学习目标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继续刺激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诗经》两首的导学案为例。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相关的文化知识。 激发阅读兴趣。

2.了解《诗经》句式特征反复诵读并背诵,把握诗歌朗读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3. 閱读多篇《诗经》中的诗篇,初步感悟篇章中的情感。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 反复诵读并背诵,把握诗歌朗读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2. 阅读多篇《诗经》中的诗篇,引导学生分析篇章中的情感。

3. 精读《静女》一篇,分析诗中人物形象,掌握其中文言基础知识。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并背诵,把握诗歌朗读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2. 精读《静女》一篇,分析诗中人物形象,掌握其中文言基础知识。

我是这样思考这三个课时的学习目标设置的:第一个课时首先承担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每个课时都有诵读的学习目标,因为诵读本身就是诗歌学习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必须贯通整个学习过程,而且“诗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这个道理;对于诗歌情感的学习,第一课时主要在于七首诗歌的整体感悟,能把握住基本的诗歌情感基调就可以,第二课时过渡到单篇的领悟,这是比第一课时的要求加深了,第三课时在于某个篇目的精读。后一个学习目标建立在前一个学习目标之上,这样比较符合学生学习能力渐进的特征,也能比较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 强调过程教学,树立方法意识,最终实现知识重组。社会在不断发展,新知识在不断涌现,仅靠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把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强调过程教学,不给学生现成的结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懂得去摸索规律,总结方法,从而消化知识,重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使自己对知识的运用得心应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更加习惯于抛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或者根据一个已知结论,抛出几道相关练习题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就在思考有时候能不能仅摆出现象,或者罗列出大量例子,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制造“问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古诗学习,我们提供给学生十多首的诗歌,让学生从描写的景物、从描述的场景、从情感词等角度去寻找相同之处,从而自己归纳出这个题材诗歌的特征,再用这些特征来指导自己的答题。又例如让学生自主发现虚词的用法的规律:

当自主学习获取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要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文言文复习中,学生应该记住重点句子。所谓的重点句子就是那些含有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的句子。然后以“开枝散叶”法进行有效的复习。“开枝散叶”复习法其实就是一种联想复习的方法,在复习过程中学生自主调动所有知识储备,去回忆、归纳知识点。进而开始重组自己的知识体系。

例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逍遥游》

以这种方法复习的话,学生以记忆一个句子为主,顺带出许多知识点。

(四) 检验学生是否重组知识体系的有效办法就是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我认为合作探究是一种高层次的自主学习行为。合作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深刻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提。

例如上文提到的“开枝散叶”复习法。个人当然也能完成,但是如果放在合作小组中,让多个学生合作完成,效果一定更高效。因为合作学习的优越性体现在:首先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中,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宽松和充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发言机会肯定多于全班交流。学生不怕出错,自然交流的机会多,交流的机会多,自然智慧碰撞的火花就多,学习自然高效。此外在合作学习时,学生要展示自己的观点,试图说服别人,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对知识的钻研就更加深刻。在表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会使新旧知识更加融合,从而扩大了知识的应用层面。同时,学生还会通过别人的观点来修正自己的观点,这种知识的重建,促进了深层次的思维。

那么,当小组合作出现以后,教师是否就边缘化或甚至退出课堂了呢?前苏联教育学家季亚琴科曾言“只有在有交往、有知识和经验存在差异的人的场合,才会有教学的出现”。我认为教师自始至终都必须起着引导者的作用。

这个作用简单来说体现在三个环节。首先是一开始的小组组建,教师要引导不同类型不同能力的学生融合进一个小组,使这个小组得到最优化组合;其次是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无所适从的时候,教师要引导他们思考,学生远离讨论核心的时候,教师要引导他们回归中心;最后是合作探究的结尾,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做进一步的深化,为下一次学习做准备……只有这样引导,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高效的。学生必然更会学习,更喜欢学习,学习信心也就更足。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国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因此,我们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策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布鲁纳(J.S.Braner)《教学理论探讨(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1966)

猜你喜欢
重组合作探究古诗文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高中政治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