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研究

2022-03-24 10:23野松雅
关键词:共生现代化人类

野松雅,朱 哲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探索,是我们对现代化特征的初步把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因此,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核心,分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其理论内核的继承与发展,进而探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价值意蕴,对于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合理性与开创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内核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解决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生态危机提出了现实的解决方案:它以人在自然面前是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为基础,强调实践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根本性作用,并主张人的实践活动应保持与自然间的合理物质变换。这种方案为中国及世界生态文明的发展贡献着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

(一)唯物论维度下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马克思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一方面是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2]人在自然面前是受动的存在,这表现在人受自然及其规律的制约。首先,自然是具有优先性的,从时间上来讲,自然是先在的,先于人的产生而存在;从地位上讲,相对于人而言,自然所处的地位更高。由此表明,人是离不开自然的,而不是自然依赖于人。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来源于自然界,离开了自然界我们的生存和延续就会面临威胁。其次,自然的产生与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该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类在与自然相作用时必须遵循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将破坏自然的系统性,遭到规律的反噬,造成难以修复的后果。

同时,人又是具有能动性的存在。马克思讲,“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活动,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他什么范围的存在”[3]。动物在自然中是消极被动的,它们被划定在自然的本来面目中,被动地接受自然所赋予的一切,自然环境出现变化,动物只能改变自身去适应环境。而人优于动物之处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人在行动时带有目的性和利我性,人的意志必须服从这个目的而不能脱离这个目的。人会将自己的目的作用于自然界,使自然按照自身需要去改变,从而“为我所用”,人也会为自身选择合适的环境或改变环境使其适应自身。马克思恩格斯也讲自然界是为我而存在的,自然本来的面目会因具有能动性的人的活动而改变为人化的自然。

人类为了更好地维系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把握好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使人可以从自身的需求出发,通过把握规律实现为我所用,从而自觉自由地改造自然界。随着人实践能力的增强,对于自然规律认识和把握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发挥的限度也越来越大,但人的能动性必须要受到受动性的制约,这是无法更改的规律。所以,人在实践过程中必须给自然以应有的位置,必须建立在不违背自然底线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将这种自觉性发挥到最好。不顾自然承受力和客观规律的限制,无限度地向自然索取的结果就是能动性失效。

(二)认识论维度下以实践为中介的合理物质变换

马克思恩格斯这样论述道,“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4]96。“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4]97这表明人与自然之间是以实践为中间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方面,随着实践的深入,人类是有意识的存在逐渐被证明,人类的自觉能动性也发展起来,并且产生了人类社会。另一方面,通过实践,自然界也发生了变化,自在自然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并逐渐改变了原始状况,向人化自然转变。这说明,实践发展着人,改变着自然,不断更新着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改变与和解也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实现。

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交叉运动中。主体客体化,其运动方向是由主体到客体,施动者是人,受动者是自然,人通过实践发出力量作用到自然上,使自然发生结构或功能上的变化,从而满足人类的愿望。客体主体化,其运动方向与主体客体化是相反的,施动者是自然,受动者是人,这里,客体的状态发生了由客体化的存在方式转化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变化,成为了主体的一部分。

人通过劳动和智慧去改变自然物的状态,去满足自身各方面的需求,而与此同时也需要将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再排到自然界。在人从自然中获取资料又返还给自然废弃品的劳动过程中,完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互换。但这种获取和返还必须保持在自然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如果从自然中获取的速度超越自然再生的速度,就会使自然“透支”,而向自然排出废物的量超过自然可降解的速度,也会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后果的承受者最终还是人类本身。对此,恩格斯曾言,应当“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5]。

(三)历史观维度下人与自然危机化解的现实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具有反生态性的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最核心的特质是私有制,在这种制度下,资本家的目的只有一个,即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所有的一切都服从于这个目的,而根本不顾及自然的痛苦呻吟。在利益的诱惑下,资本家贪得无厌的欲望日渐暴露,他们不顾自然的承受力,猖狂地侵夺自然资源,肆意地破坏生态环境,使大自然的自我净化和恢复能力严重受损。此外,资本家还具有急功近利的个性,缺乏长久的规划和长远的视野,恩格斯说:“在各个资本家都是为了直接的利润而从事生产和交换的地方,他们首先考虑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结果。”[6]386这使他们只顾眼前的一己私利,而置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于不顾。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也使这种生态危机难以消除,一方面,生产呈现为无限扩大的趋势,而劳动人民由于财富占有两极分化而日益贫困,以至支付能力下降,需求不断缩小,如此,消耗的资源本该成为有用的物品但却成为无用的废品,进而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在这种制度下,各个企业内部的生产是有计划进行的,而整个社会的生产处于无组织的状态,这导致对自然资源无规划的需求与自然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无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生态需要保护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发生态危机。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也找到了解决方法,“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6]395,建立一个高级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这是因为,第一,共产主义社会废除了私有制,实行财产公有制度,伴随着私有制的一切剥削压迫和唯利是图的东西也消失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人们有了超越私利的共同的利益,生产的产品将满足所有人的需要,而避免浪费。第二,社会不再因社会利益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阶级并存在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而是真正和谐的社会,为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4]120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有真正和睦融洽的关系存在。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基本观点基础上提出的人与自然间所要达成的新状态,是运用实践思维研究出的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新措施,是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探索出的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方案。

(一)对人与自然关系更进一步的领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提出一方面表明我们改变了以往凌驾于自然之上甚至想要控制自然的错误想法,承认了自然的优先性且摆正了自然在我们心中的位置;另一方面表明我们认识到客观规律并不是为了限制人类的自由,而是为了人们能够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能动性。这样的觉醒也意味着我们更进一步领略到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相关性,认识到人类依赖自然的事实不会因为有了科技的辅助而改变,尊重自然才能使自然和人得到可持续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7]360。

与此同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继承了辩证唯物主义区别于其他唯物主义的特性,即承认人是具有主观意识、具有能动性的存在。这种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就表明我们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命运已紧紧地联系起来,对自然的伤害迟早会危害到人类的生存。这也说明我们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主动采取行动修复自然、保护自然,改变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病态”关系的急迫性。

该理念进一步将人与自然关系定义为和谐共生。和谐即和睦协调,人与自然之间要配合得恰当,从而相处得融洽。人的活动要置于自然规律之下,自然的状态也要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共生即两者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紧密相连、彼此有利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两者之间要相辅相成,各自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不以牺牲一方为代价成就另一方。这种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定位更深层地认识到万物是相互联系、彼此作用的,人类来源于自然,与自然共同生存就代表人与自然共处一个系统之中,任何一个要素遭到伤害,整个系统将不复存在。这种新领略归根结底是站在了伦理的高度重新审视了人自身,认识到人类并不是万能的,无所畏惧的,人类要饱富正义感、责任感去爱护自然,使两者形成平等互助的共同体关系。

(二)对实践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应用

人类实践水平由低到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相应地经历了畏惧自然、战胜自然的阶段,随着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上升至新的层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认识得以孕育和生成,而这一认识也将反作用于实践,从而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得以改善和发展。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本身就为一种实践活动,正印证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观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解不是让我们退回到原始社会那种蒙昧的状态下,马克思曾这样描述:“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8]63,而是在生产力不断提高的人类社会规律下寻求一种更好地尊重自然规律的相处方式,使两者之间并行不悖,并使人与自然之间摆脱“此消彼长”不可兼容的状态,变化为平等互利、共生共荣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这里就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是人通过不断地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通过发挥主体的力量去建设现代化的过程,要与自然的承载力相适合,要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状态。而客体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发生着外界活动带来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使客体主体化,使人类有了自然更高水平的辅助,两者之间的交融得以达到更高的层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方面使现代化的主体——人不断趋向现代化的状态,另一方面也使这一实践的客体——自然逐渐摆脱人类对其造成的伤害,而恢复至全新的面貌。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表明对人与自然间合理的物质变换的实践,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要保证从自然中获取速度在合理的范围内,有效利用科学技术,以最少的能源资源消耗来追求生产力的提高,同时也要注重对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废物进行环保化处理,以对自然产生最小的负担为导向来达到现代化的要求。总之,要在尊重自然规律、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推动社会迈向现代化。

(三)对真正意义上现代化方式的把握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人与自然间的和解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定义着我们所要追求的现代化的特征,指引着我们所要探索的现代化的方向。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特征之一是追求与自然相和解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构想的提出表明我们将摒弃反生态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致力于探索一条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式。“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传统工业化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7]360资本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科技异化、生产异化、消费异化,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是其反生态性的例证。这使人们膨胀地认为自然于人而言只是被控制的对象,生产消费行为超越了自然自身可恢复的限度,成为环境的累赘。而我们追求的现代化要以与自然和解取代与自然相矛盾的做法,更加注重需求满足与资源节约之间关系的处理,更加注重现代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关系的处理,更加注重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关系的处理。这样的现代化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得以实现。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特征之二是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曾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294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表明我们将注重人的现代化,将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看,人们将不再表现出受自然控制般的状态,不再被自然所奴役,而是自由地进行生产和生活。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人与人之间摆脱了非正义的竞争或博弈关系,因此,社会不再是一部分人的自由发展,而是进步为谁也离不开谁的互助联合体关系,每个人的个性得以施展,价值得以发挥,为全部人的自由发展创造着有利条件。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一种价值目标指引着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与终点,从而真正做到发展的本质是给人带来发展。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价值意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理论内核的基础上,也体现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其对现代化主体提出了新的关怀,对现代化发展推出了新的谋划,对现代化方案进行了新的规划,从而呈现着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价值旨归、实现发展与环保双赢的价值追求以及构建生态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愿景三方面的价值意蕴。

(一)现代化主体新关怀: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价值旨归

“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从心理、态度和行为上,都能与各种现代式的经济发展同步前进,相互配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真正得以实现。”[9]建设现代化的主体是人,终极目的也应是为了人,现代化从根本上讲就是人的现代化。因此,建设现代化必须围绕人民的根本利益展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两方面体现了对于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关怀。

首先,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体现对现代化主体的关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随即需求层次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人们不止满足于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而且希望拥有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人们不单满足于眼前的享受,更将目光聚焦自身生命长度的问题上。人们期盼有利于长足生存的健康且优美的生态环境,期盼能带来美感的生活环境。这些美好生活的需要恰恰反映了当前的环境无法令群众满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表明我们认识到环境质量的提升关系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关乎人们生命健康的保障。证明我们将以人民的诉求和期盼为出发点,更加注重人们在生态方面平等的环境权益,并依此制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蓝图,此外还要着手改善人民不满意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满足人民对生态产品的诉求,且致力于让人民看到实实在在的环境改变,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生态向好趋势。

其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落脚点来体现对现代化主体的关怀。这一思想明确了发展的方式要坚持人民认可的方式,发展的动力要坚持来源于人民,发展的成果要坚持接受人民的检验。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以人民最关心的事情为中心,以人民最根本的利益为中心,以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7]139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真正明确了发展的目的不仅是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更是为了满足包括美好生活环境在内的多方面需要。这一观念将以人民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中心,解决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得不到人民的全面认可的问题,要在人民的参与与监督下进行生产活动,从而维护人民生态方面的利益。这一理念也不再牺牲多数人的发展利益来满足少数人追求的经济利益,将以全民的福祉为重,以全民族的长远发展为要义。

(二)现代化发展新谋划;实现发展与环保双赢的价值追求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意味着要摒弃之前加重环境负担来实现经济发展的错误方式,谋划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新发展方式。具体而言,要从坚定地走绿色发展道路、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阶段两方面出发来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双赢价值的创造。

首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必须谋划绿色发展方式,坚定地走绿色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1]绿色发展是在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发展观。要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目标,不仅要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理念贯穿于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也要贯穿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从而给全社会带来革命式的转型发展。绿色发展道路是对以往经济发展建立在破坏环境基础上的错误做法的摒弃,是对当前发展占未来发展空间的错误做法的摒弃,是对经济发展阻碍人的全面发展的错误做法的摒弃。绿色发展道路建构的是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建构的是维护人民环境权益、满足人民良好生态需要的道路,建构的是与自然一体化和谐发展的道路。

其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10]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意味着我们要巩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推动其向纵深阶段发展。第一,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目标,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系统的观念和方法。要意识到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组成的系统,自然界的各物质之间存在着固有的联系。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从整体性出发,以自然间的自我修护为基础,以一体化保护修复为重点。第二,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目标,必须发挥科技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科技要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使用、生产方式的创新和推广、废物的处理和利用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并成为推动绿色生活发展的有力武器,成为人们追求绿色生活方式的有力支撑。第三,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目标,必须注重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规范化推进,用法律形成严格的约束形式。通过明确的成文规定加大保护的力度和范围,依靠严肃的惩罚倒逼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

(三)现代化方案新规划:构建生态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愿景

实现现代化不仅仅只有一条道路,当西方标榜的现代化模式出现种种问题时,我们必须停下追随的步伐而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即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蕴含着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愿景。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反生态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摒弃与超越。它认识到真正的现代化一定是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发展的,而不是给两者带来“灾难”。这一现代化方案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的全过程,探索用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式来变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间的关系,进而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具体来讲,为了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在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阶段,并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终通过发展方式的变革引起人的生存方式的变革,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同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仅是将目光放在中国,更是把目光放远于世界。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哪一个国家都不能脱离与他国的联系而独立存在,人类的命运越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任何一个国家及人民都无法置身事外,各国只有秉持命运与共的观念,积极采取行动,合力解决问题才是明智之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7]360。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方案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在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中的担当。首先,它向世界传递着新理念,即经济发展和生产保护可以齐头并进,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处理关乎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文明程度。人类共处一个地球家园,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才是正道。其次,它向世界贡献着中国智慧和方案。我们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为解决我国生态困境寻找了突破口,更为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擘画了新局面。它是符合全人类价值的发展模式,是维系世界永续发展的现实方案。最后,它展现着中国的形象。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及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倡导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也用行动在全球气候环境治理中、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领中、在节能减排承诺的兑现中展示着自己的态度和责任,表明着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建设现代化,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中国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方案,也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与参与。

猜你喜欢
共生现代化人类
边疆治理现代化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人类第一杀手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