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后“双减”时代的教育新常态

2022-03-25 03:27杨九俊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2期
关键词:课后服务双减自主学习

摘 要:江苏省苏州市平江教育集团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因校制宜,以“回归”为价值观建立“大共同体”,以自主学习理念构建“真教学场”,以高品质作业设计培养“多能力源”,以多样化课后服务打造“泛学习圈”,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实现了育人观、教學观和学习观的时代转变,为“双减”政策的区域实践提供了优质范本。

关键词:“双减”;自主学习;高品质作业;课后服务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从国家层面促使各级、各类学校对传统单一的、扁平式的育人样式进行优化。政策实施至今已逾半年,全国各地中小学开展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尝试。

江苏省苏州市平江教育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地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由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苏州市大儒中心小学校、苏州市桃坞中心小学校三所百年老校以及与平江实验学校一脉相承的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分校组成的教育共同体。深厚的文化底蕴、绵延的历史文脉,造就了集团独特的文化气质。他们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因校制宜,从价值引领,聚焦课堂、作业设计和课后服务等方面入手,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实现育人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的时代转变,为“双减”政策的区域实践提供了优质范本。

一、 以“回归”为价值观建立“大共同体”

德国古典学家耶格尔在《教化:古希腊文化的理想》中对“共同体”有一段经典的叙述。他认为,“教育不是一种只关乎个体的行为:它本质是共同体的一种功能”石敏敏.希腊人文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0。。作为一个集团,其教育价值观要充盈于各个学校之中,照亮、照遍、照透每一座校园。集团各校奉行的这些价值观是稳定的、一致的,教育的根基便是牢固的。那么,集团所奉行的教育价值观是什么呢?我们会发现,是“回归”。总校长金一民提出了“三个回归”:一是学校主体的回归,二是教师主体的回归,三是学生主体的回归。究其根本,我们可以说,金校长是要回归“真正的教育”。

当年的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先生说过:“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蒋梦麟.西潮[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22。蒋校长当时的讲话与如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着内在的契合。要实现这一教育使命,首先必须去除当下教育中所存在的功利化、短视性现象。“双减”政策实施之前,大量校外机构的野蛮生长直接破坏了正常的教育生态,违反了教育规律,“伪教育”“反教育”大行其道,学校、家长纷纷陷入焦虑与内卷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下,显性的成绩成为儿童发展的唯一衡量标准,道德修养、创新思维、综合素质无暇顾及,遑论人的理想与信仰。因此,金一民校长提出的“三个回归”,其实包含了学校教育观、教师教学观、学生学习观的三重回归。回归到哪里?现象学著名的口号是“回到事实本身”,而这个事实本身,不是实然的,而是应然的。我认为,金校长的“回归”,是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规律,是回归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集团的这种价值观,非常精准地切合了“双减”政策的使命与核心,同样也是国家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体现。

二、 以自主学习理念构建“真教学场”

“双减”政策与之前的减负要求相比,明确提出要做到应教尽教,确保学生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在这里,“应教尽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科知识的应教尽教”,否则终究会回到应试教育、题海战术的老路。“应教尽教”的内容应当是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学科情感及学科基本思想的统一。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强化科学评价引领,激发儿童生命活力。

儿童是课堂的主体,要塑造怎样的儿童直接影响课堂的转型方向。集团自2020年起就确立“自主学习者”的培养目标,并提出了“价值认同、成长心态、高阶认知、自省品质”四大人格特征,以此引领课堂教学改革。何谓“人格特征”?20世纪人本主义的杰出代表弗洛姆指出,人格是个体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共同形成的精神品质,是在同化与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行为模式,是心理特性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以,人格特征既包含内化的情感态度,又有外在的行为表现,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的特点。集团在“双减”政策颁布之前,就提出培养“自主学习者”的口号,并凝练出四大人格特征,涵盖了儿童的价值观、学习观与生命观,可以看出他们对儿童学习、成长的研究是持续的、科学的、有效的,是具有前瞻意识的。更值得称道的是,经过多年的探索,这一育人理念在集团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型。他们有了一个贯穿课堂教学与课后研讨的完整体系,从而使培养“自主学习者”有了系统的支撑。在课堂教学方面,他们构建“自主学习者”课堂范型,提出“高认知”“自组织”“强互动”“优应用”四大要素,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与学的互动和学习反馈设计等方面入手,靶向针对当下教师重教轻学、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引导全体教师潜心于课堂实践,专注于教学变革,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在课后教研方面,他们建立了课堂“大教研”制度,通过“先研:提出主题”“自研:课堂观察”“合研:小组讨论”“展研:大组展示”“导研:专家指导”“后研:实践改进”的“六研”闭环模式,助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按照杜威的观点,学生在“经验中学习”。经验包含了“做”和“受”,也就是主体与环境的交互性决定了经验兼具主动性和被动性。在教育的情境中,学生学习的社会环境无疑包含了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佐藤学提出,学生是“被动的主动者”,也就是说,教师“让”学生主动,还“带着”学生主动。一直以来,教学活动都应该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只有当学生真正投入到课堂中来,进行深入的思考、认真的倾听、积极的响应,学习活动才能真实有效地开展。集团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工程,就是将学生的成长放在了课堂的中心,使其处在教育的核心地位。教师则扮演着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只有当“学习”成为学生生命内在的自我需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减负不减质”的改革目标,才能使教师端的“应教尽教”转向学生端的“应学尽学”。

三、 以高品质作业设计培养“多能力源”

“双减”政策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但是,当前我们对作业的理解依然停留在400多年前夸美纽斯强调的对已有知识或技能的实际操练或反复演练的“练习”,是凯洛夫所提出的“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完成各种练习来巩固知识、技能和技巧”伊·阿·凯洛夫.教育学[M].陈侠,朱智贤,邵鹤亭,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214。。这样的认识,让教师在作业设计时更多地考虑其“工具性”。在“工具性”意识的导向下,为确保学生掌握知识、取得高分,作业负担必然会持续加重。因此,要完成“双减”背景下的作业变革,我们首先要对作业的本质有更完整的认识。学习是学生的一种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生命表现,应该体现生存、生活、生命的完整性。作业也是学习活动的一部分,其最终的目标必然是育人,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作业的内容,是完成育人目标的方法。如何提高作业的设计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的作业需求,有效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是当前研究关注的重点。集团从减量提质和多元设计两方面,着手进行作业变革。

减量提质,要把握好作业“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提高作业的质量,首先要关注作业的思维含量。集团要求把作业设计的重点放在引导思维、磨炼思维和优化思维品质上,处理好“练”“思”的关系——“练”不是训练对题型的敏感性,而是学会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集团还要求教师从育人的角度出发进行作业内容的设计,使作业不仅要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思维和掌握方法,还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保证作业内容的科学性。对于作业数量,集团则充分发挥年级组、学科组的统筹作用,合理确定各学科作业的比例结构,建立总量监管制度。这是一个基本的作业总量设计。然后,再由班级学科教师与班主任进行个性化的班本调整,使其有更强的针对性。不仅如此,集团还将课后服务时段学生作业的完成率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从制度层面保障了作业总量的合理性。

多元设计,要把握好作业“知识”“能力”与“情感”之間的关系。集团规定了学科作业的整体结构:基础性作业占50%,拓展性作业占30%,综合性作业占20%,各个学科、各个班级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由此,也就可以针对不同的班级、学科,形成作业的“普标”与“高标”。基础性作业是课堂作业的主要部分,着重考虑教学实际效果,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学科知识的重要途径,保障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拓展性作业是对基础性作业的拓展与提升,它所指向的是学生思维的进阶,主要培养观察、比较、综合、推理等思维能力,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提升;综合性作业指向跨学科素养的提升,在内容的设计上打通课堂与生活的隔阂,模糊学科之间的边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 以多样化课后服务打造“泛学习圈”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学校是一个能够在各种派生群体中和所有社会分支中脱颖而出的自然群体”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沈杰,朱潜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75。。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认为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学生在学校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机构里,不仅要参与学习活动,同时也需要有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等一系列“准社会”活动。因此,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学校里不应该只接受智识方面的训练,身体、能力与情感同样应该得到培养。集团积极响应“双减”政策下的“5+2”课后延时服务,开发了“3+N”课后服务课程,以此来打造“泛学习圈”,丰富学生的校内生活,实现课堂学习与课后活动的贯通。

“3+N”中的“3”,即将两小时的课后服务时间分为三段:第一段是“自主学习、阅读指导”,主要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后作业,组织答疑释惑,开展自主阅读交流等;第二段是“生活教育、动感健体”,主要开展安全教育,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生活技能,组织游戏活动、体能训练等;第三段是“社团活动、实践探究”,主要让学生通过走班形式参与社团活动,开展学科实践活动、项目化学习等。“3+N”中的“N”,则指各个时段均提供丰富有选择的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充满活力是学校高品质的重要表征。活力来自课堂上学习主体投入、沉浸甚至享受的状态,也来自课后丰富多彩、意气飞扬的各项活动。提供课后服务是“双减”政策落地的重要一环。集团的“3+N”课后服务,是对国家“5+2”课后延时服务区域性、校本性的优化。他们扩展了“学习”的场域、内容、时间与形式,致力于打造真正属于学生的学习时刻、健体时刻与自主时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校生活,更推动了“五育并举”的落实,也使美丽校园处处充盈着活力。

“大共同体”“真教学场”“多能力源”“泛学习圈”,集团完成了“双减”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探索,实现了学校育人观、教师教学观以及学生学习观的融会贯通,为培养多元人才,致力于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自己的步伐!

(杨九俊,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特级教师,研究员。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分册主编。著有《幸福教育的样子》《花开的声音》《蓬勃生长欢乐颂》《行板如歌向未来》等。)

猜你喜欢
课后服务双减自主学习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之我见
“课后服务”:亟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