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并举,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2022-03-25 16:01陈浩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2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保障课程

陈浩

摘 要:南京市建宁中学立足现状,基于学情,在不同维度的合力参与下,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学校率先做好保障工作,为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奠基;发挥课程育人价值,为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助力;组织各类活动,为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续航。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保障;课程;活动

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个体表现出来的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认为,积极心理品质能够驱使个体在从事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更强烈的兴趣和自信,提升个体在处理问题或困难时的效能感和幸福感。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潜能,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品格,对于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具有促进作用。南京市建宁中学立足现状,基于学情,在不同维度的合力参与下,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一、 做好保障工作,为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奠基

学校应该开展各项建设,引入社会资源,为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创设条件,奠定基础。

(一) 开展各项建设

无声的环境是学生可触可感的显性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能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濡染品德。我们充分运用板报、橱窗、教室、图书馆、校史长廊、时钟广场等物型环境。在校园中,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礼四仪等宣传标语,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由师生创作的绘画及篆刻作品、书写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标语和名言,点缀在学校各处。我们还精心布置教室和实训室环境,让国旗、校训、“三风”走进教室和实训室,浸润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学生在校园中能时刻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端正自己的行为,提升积极心理品质。

教师的品德修养通过言传身教,会对学生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持续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的榜样力量,发挥教师的感化作用。以“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最美教师”和“四有好老师”等典型推荐评选活动为载体,我们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用爱心温暖学生”,给学生以特别的关怀与呵护。师德师风建设的深化,对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 引入社会资源

学校虽然是教育的核心阵地,但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存在。为此,学校积极引入各类社会资源。

我们依据教学需求,与南京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南京市公检法部门,南京市关工委、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建立合作关系,由他们常态化地为学校提供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例如,我们邀请专家学者走进学校,为学生开设“青春课堂”等青春期教育、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自我保护等专题的系列化讲座;为家长开设“家长教育论坛”,引领家长学习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家长的法律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有效形成了教育的家校合力。南京市地方法院每学期将涉及盗窃、抢劫、危险驾驶、毒品交易、网络诈骗等的普法案例“送”进校园,用现实说法的方式,对家长和学生开展法治教育。依托地方检察院心理健康与亲子教育的专业化团队,我们每月还定期对重点学生开展个别辅导。相关社会资源的引入,不但提升了学校的教育质量,也促进了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有助于家长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二、 发挥课程育人价值,为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助力

课程是落实教育思想、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教学中实现对学生行为的矫正,为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助力。

例如,在数学课程的实施中,教师针对学生學习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将教学内容“降低起点,减缓坡度”;针对学生思维反应慢、综合运用能力差的情况,放慢课堂节奏,以“慢”求“快”,追求实效;针对学生容易自卑的情况,改进评价方式,在课堂上适时给予肯定和帮助,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针对学生情绪敏感的特点,利用一切机会,主动在课内、课后与学生开展思想交流,及时释疑解惑,帮助学生重树学习的自信。

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我们在国家课程之外,开设体育实践、文化艺术、科学创造等类别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特长,陶冶学生的情操。选修课程成为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

以“足球”课程为例,我们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对足球感兴趣且有一定特长的学生组建了足球队,配备了一名体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并聘请了三名专业教练组成教练团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训练指导。足球队构建了学生自我管理的日常活动机制,定期组织课后训练以及与兄弟学校足球队的交流比赛。除了训练、比赛以外,我们还注重引导学生了解足球文化,每年定期组织为期一个月的“足球文化节”,既有校级师生足球赛,也有足球知识竞答、足球影视作品赏析和足球漫画比赛等。通过足球选修课,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在比赛中充分展示自己,提高了耐挫折能力,提升了自信心。课程中日常的交流比赛,提高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生在赛场拼搏的过程中,找到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了责任感和荣誉感。

三、 组织各类活动,为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续航

只有经过由“知”到“行”的转化,学生习得的知识才能内化,能力才能提升。因此,我们把组织学生活动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搭建平台,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

(一) 组织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学校应与社区或当地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为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场所和服务内容。

我们成立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点石”志愿服务社,组织学生开展各项志愿服务,如交通协勤、法治宣传、参加社区活动等。

例如,在以“生活垃圾科学分类,志愿服务你我同行”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深入周边社区捡拾垃圾,向社区居民分发“倡导科学分类”的宣传资料,并耐心地为社区居民讲解垃圾分类要点,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赞赏。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学生接触到了很多课堂上难以接触到的情境,增长了社会认知;在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同时,志愿服务中的团队协作,也让学生有兴奋、愉悦等积极情绪和心理体验。

(二) 组织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渗透性。学校应根据历史特色和现实需求,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我们的校园文化活动包含体育文化节、心理健康节、校园技能节、文化艺术节、社团嘉年华等。每学期初,我们将活动方案发至班级,让班主任充分掌握学校重大活动日程安排,早做准备,提升活动的质量。如体育文化节,安排在每学期学校运动会的开幕式上,由各班级组织体育展演。我们每年都会安排不同的活动主题,具体由各班级根据“培德健行”的内涵要求,结合班级文化,每个班级以队形、舞蹈、音乐、服装等形式展示。各类开放的活动,成为各个班级展示自我形象的主要窗口和全校师生创造美、展示美、传递美的舞台。这些主题化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凝练了团队的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 周旖.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2] 文书锋.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3] 侯秋丽,杨文清.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工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知音励志,2016(14).

[4] 刘晓琴.积极心理学导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分析[J].心理月刊,2019(15).

[5] 孙淑杰.初中语文学科如何进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新课程(中),2018(9).

(陈 浩,江苏省南京市建宁中学校长。)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品质保障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对策分析
特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研究
推行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 促进电网应急物资保障
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主体的确定与保护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