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

2022-03-26 13:28张平
学周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张平

摘 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地理一般原理和一般规律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为了把这项要求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发现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教学效果更加突出,但是在具体运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案例选取的内容要典型;案例展示的时机要恰当;案例分析要简明;案例要能体现学科特点;案例要具有时代特点。只有这样,案例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案例教学法;瓜州县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0-0068-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0.023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一般原理和一般规律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那么,如何把这项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呢?我认为案例教学法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那什么又是案例教学法呢?简而言之,案例教学法就是创设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生产或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情景分析理解掌握相关的内容。高中地理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如此丰富的内容在课堂上不可能穷尽,而案例教学法却可以举一反三,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目的。当然,案例教学法虽然有诸多优点,但也要运用得当,否则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具体来讲,应该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一、案例选取的内容要典型

选取案例的目的是举一反三,只有选取典型的案例才具有代表性,得出的结论才有说服力。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荒漠化及荒漠化的防治》这一节时,可以选取国家级极端干旱荒漠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瓜州县作为典型案例来教学。为什么选择瓜州县呢?因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条件有四个:第一,气候干旱,降水少;第二,多沙质沉积物;第三,多大风天气;第四,植被覆盖度低。而瓜州县在这四个方面表现都非常“突出”。该地多年平均降水量47mm,近50年来,最大降水量76mm,最小38mm,气候非常干旱。由于气候干旱,所以植被稀疏,土壤贫瘠,多沙质沉积物,再加上它处在河西走廊的西段,北有马鬃山,南有祁连山,狭管效应非常明显,多大风,素有“世界风库”之称。正是因为有这样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瓜州县荒漠化发生的潜在可能性非常大。当然,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具体来讲就是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但这三个“过度”一个“不合理”说到底还是跟人口数量有一定的关系。

瓜州县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大量移民,使瓜州县人口短期内激增,与移民相伴的就是大面积垦荒和开采地下水,由于开荒,原生植被被破坏,再加上水资源缺乏或不合理利用,荒漠化现象日渐突出。由此可见,瓜州县荒漠化的成因具有典型性,如果在教学中以此为案例,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比如,在教学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会涉及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对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学生理解往往有较大难度。这时,教师就可以选择典型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河西走廊位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远离海洋,按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此处应该是温带荒漠,农业也必然是以畜牧业为主,但是,实际上却并不是这样。由于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山麓地带,山地冰川积雪融水常年浇灌,这个地方成了绿洲,农业类型也不再是畜牧业,而是种植业,种植的作物有小麦、棉花、大豆、玉米等等。这种按照地域分异规律应该是什么,而实际上是什么的分布就是所谓非地带性地域分异。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对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由此可见,选择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二、案例展示的时机要恰当

纷繁复杂的地理现象背后往往蕴含着地理一般原理和一般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坚持原理、规律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原则。比如说,在讲授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以给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通过图片说明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自然带的不同,然后引导学生寻找背后的原因,通过师生互动,最后得出规律: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自然带依次是森林—草原—荒漠,其影响因素是水分。当得出结论以后,即可向学生展示案例:出示我国自东北到新疆的地形图,让学生思考我国中纬度地区,自东向西自然带分布有什么规律。当问题给出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图——自东向西有大兴安岭和贺兰山,且距海洋越来越远,水分条件越来越差。所以,大兴安岭以东是森林,大兴安岭以西,贺兰山以东是草原,贺兰山以西一直到新疆是荒漠,这正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在案例出示之前,学生已经对沿海和内陆自然带的不同有了清晰的认识,且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因此学生就可以运用掌握的规律很快解决问题。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规律,让学生先认识马来群岛、中南半岛、我国南方地区、北方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北冰洋沿岸地区以及亚马孙地区、美国东南部、美国东北部、加拿大东南部、加拿大东北部、北冰洋沿岸地区的自然带。当学生把亚洲大陆东部的自然带和北美大陆东部的自然带讲出来以后就会发现,在陆地上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是很有规律的,即依次是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到此为止,不用多费口舌,学生自然明白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由此可见,案例展示的时机一定要恰当,只有时机恰当,才能够获取新知、巩固新知、提高能力。

三、案例分析要简明

高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从材料、图表当中提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考查的也主要是这一点。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读图识表、分析材料的能力。而案例分析无疑是提高这一能力的有效载体。为了让学生在冗长的材料中能快速抓住有用信息,案例分析一定要简明透彻。例如下边这个案例:“太湖流域在古代因為气候湿热,土壤黏重,粮食产量很低,近代因为生产工具得到了改进,人们经过辛勤的劳动,黏重的土壤逐渐被改造成了肥力较高的水稻土,因而粮食产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太湖流域也成了‘鱼米之乡’。但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农药化肥使用量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再加上周边工厂排放的废弃物也不断增多,太湖水质急剧恶化,甚至出现了大量鱼类和水草死亡的情况”。读完这一案例,学生很容易提出疑问,太湖流域环境怎么了?原因是什么?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两个问题呢?这就需要从材料中找出关键信息:“化肥农药用量增加、人口增加、工厂排污增加”,这三个“增加”导致的结果是大量含有氮和磷的物质排到了太湖流域,最终出现了水体富营养化。案例中“大量鱼类和水草死亡”正是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结果。这样,学生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

在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文科综合地理37题中选择的背景材料是江淮地区典型的农业景观圩田。这道题总共有四问。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推测该地区围垦的优势自然条件”,设问很短,但是提取关键信息却很重要。首先是中心词“自然条件”,这个词给学生限定了作答的范围,其次就是“垦”,虽然只有一个字,但是它对学生做对这道题却至关重要。一个“垦”字,说明该处是种植业,这样很快就把这道题和课本上学过的内容《农业区位条件》联系到了一起。农业区位条件有哪些,学生早就背得滔滔如流水,思维盲区是学生想不到这道题考的就是农业区位条件,一旦关键词“垦”字解读出来,后面的问题就容易了。

当然,除了题设中关键信息,地图上信息也非常重要,这道题所给的地图简洁明了,但承载的信息却很多。其中,“巢湖”两个字就对区域定位起到了关键作用。只有通过“巢湖”这一信息,把区域定位到江淮地区,明确与农业区位条件有关的信息,如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才能赋予它具体的内容:江淮地区地形平坦、此处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条件比较好,圩田区域是原巢湖的湖底,泥沙淤积多,土壤肥沃,此处有河流,且降水量大,水源丰富。这样,这道题的第一问就非常完整地答出来了。其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类似大量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捕捉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只有这样解答问题,学生才能敏锐地从题目中提取出有用信息,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句话,案例分析要简明,要抓重点,找关键,要透徹,一语中的。

四、案例要能体现学科特点

地理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自然学科的属性,又有人文学科的特点。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所揭示的规律、原理又具有其他学科的不可替代性,即所有的自然地理规律、原理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所有的人文地理现象都可以从自然地理中找到它发生的根据。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选取的案例一定要能体现学科特点。比如:讲钢铁工业区位的选择,原料导向型,就可以以鞍钢为案例,市场导向性就可以以宝钢为案例。为什么呢?因为鞍钢和宝钢之所以分属不同的导向型钢铁工业,其背后是由地理因素决定的。鞍钢是原料导向型工业,与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有关,宝钢是市场导向型工业,与其地理位置有关。这样,教师的区位分析,其实就是寻找地理现象产生的地理根据。

一句话,地理学科选择的案例,既要讲“地”,也要讲“理”,比如讲水土流失,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域莫过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为什么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呢?这首先要看“地”,它处在我国季风区,降水量大,而且多暴雨;但是,处在季风区的地方多了,为什么偏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呢?这就得讲“理”,因为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它更容易受到流水侵蚀,所以,尽管处在季风区的地方很多,但是它的水土流失更严重。这样,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抓住“地”和“理”来讲,突出了鲜明的学科特点。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够选择学科特点非常浓厚的案例来教学,学生的学科素养在这些案例分析中就会不断得到强化。

五、案例要能体现时代特点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除了探讨、研究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社会人文方面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当今时代,我国各方面事业突飞猛进,地理作为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多领域的学科,毫无疑问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反映时代发展的风貌。具体到教学工作中,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授课时,案例的选择要新颖,要能体现时代的特点。例如,在讲产业转移时,关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的转移路径一般是从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到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在很多材料中讲这个问题的时候都是沿用了这样一个转移路线:欧美国家(地区)到日本、韩国,再到中国大陆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而向中国中西部地区转移。那么,这个转移路线有没有问题呢?当然没有,它确实反映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但是它没有体现时代特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基础日益雄厚。当前,我国经济已经实现了由量到质的转变,国家从战略的高度积极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地区虽然经济落后,科技水平低,但是,国家从资金、技术、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低附加值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渐降低,代之而起的是东南亚国家成了世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转入地。所以,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案例选取时,应该将东南亚作为产业转移的最后承接地,而不是我国中西部地区,这样才更能体现出时代特点。

再比如,在讲工业分散时,不要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福特汽车”的生产,其实富有时代气息的案例很多,我国华为、海尔等优秀企业也在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的倡议,在世界多个地域建立了生产和销售网络。同时,在“全球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引领下,一些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分散布局将会速度更快,发展水平更高。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案例时,可以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之下选择能够体现当代世界风貌的案例进行教学。

综上所述,地理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对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因为如此,国家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度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要求。那么,如何将这项要求切实贯彻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途径和方法很多,而经过探索实践我们发现案例教学法是效果较为明显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工具,举一反三,解决相关的问题,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光林,刘瀚,李永永,等.基于小班模式的案例教学法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9(23).

[2] 张艳东,张立华,陈洁,等.案例教学法实施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8).

[3] 水雪.关于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花溪,2021(16).

[4] 江素珍.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探索[J].成才之路,2021(31).

猜你喜欢
案例教学法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等职业院校口腔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济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