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入学适应性教学探析

2022-03-30 11:42曹阳赵宸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

曹阳 赵宸

摘要:积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是国家政策层面的要求,要实现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科学衔接,做好小学一年级入学适应性教学是重要的一环。做好一年级入学适应性教学,需要教师深入调研,了解学生的“适应”情况;需要遵循原则,把握“适应”规律;需要厘清脉络,搭建“适应”桥梁;需要靶向目标,增强“适应”能力。

关键词:幼小科学衔接;小学一年级;入学适应性教学

2021年,涉及幼小科学衔接的国家教育政策文件主要有两个:一是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坚持双向衔接,幼儿园实施入学准备教育,小学实施入学适应教育,推动科学衔接、有效衔接;二是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强调积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帮助学生做好入学准备,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两个政策文件均强调了要积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幼小科学衔接,做好小学一年级入学适应性教学,就成为当下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方向。

一、深入调研,了解“适应”情况

為了解小学一年级数学入学适应性教学的情况,我们通过深入调研学生情况和教师情况,掌握了较为客观的实际适应性情况。

(一)学生层面

一年级入学初期,我们调研了某区域17所学校共计22位一年级数学教师的常态课堂教学情况,观察记录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准备情况及课堂表现和入学适应情况,从以上维度展开课堂观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流利地数数,认识0至9十个阿拉伯数字,能口算10以内简单的加减法。但是在数数的过程中,存在“唱数”现象,有些学生不能将数数的过程与物体数量一一对应。部分学生虽能正确口算10以内简单的加减法,但是不能表达出计算的过程,存在依靠记忆提取来口算结果的现象。在数学交流上,大部分学生非常愿意交流数学思考的过程或是结果,但数学表达缺少完整性、逻辑性和层次性。在课堂上,学生较高的专注度、较好的课堂学习秩序平均可保持15分钟左右。

(二)教师层面

从教师层面分析,调研的22位一年级数学教师,教龄5年以内的共计16人,约占73%;教龄5~10年的共计4人,约占18%;教龄10年以上的共计2人,约占9%。从整体上来看,教师都能很好地落实知识要点,但缺少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时,教师能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列出算式,并正确计算结果;但至于为什么要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为什么这样命名算式,以及交换运算顺序后的算式表示怎样的数学意义等问题,很多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再如,由于学生对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比较熟练,很多教师会忽略学生对运算算理的深层次理解,导致教学问题缺少挑战性,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涣散、认知水平没有提升等问题。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能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表达机会,缺少的是培养数学表达能力的经验和策略;很多教师都注重板书设计、阿拉伯数字的书写,不过数字书写指导过于简单,学生只能照猫画虎地写出大致模样,对于数字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结构比例分配、书写倾斜角度等缺少详细实用的指导,学生阿拉伯数字书写水平提升幅度不高。经过与22位教师座谈交流,笔者发现一些数学教师对一年级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已经掌握哪些数学知识、具备哪些数学能力、做好哪些入学准备都没有具体而明确的了解。与此同时,还反映出数学教师对一年级入学适应阶段的教学目标缺少整体设计与思考。

二、遵循原则,把握“适应”规律

基于两个月的调查研究,我们聚焦小学一年级数学学科入学适应性教学,分析了遵循原则,厘清了衔接脉络,梳理和凝练了实施目标及策略。

(一)“适时”原则

一年级学生入学后会面临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上数学课、第一次接触数学教材、第一次数学发言、第一次数学操作、第一次小组合作……心理学中有“首因效应”的说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第一次的经验会对后续行为和认知产生影响。所以,教师要适时做好适应性教育,把握好每个关键的“第一次”。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强调,一年级入学适应期应减缓教学进度,调整课时安排,组织开展入学适应活动。为此,一年级数学教师在学生入学适应期,也要舍得花时间,积极、适时开展适应性教学活动。例如,介绍数学教材中的人物,指导教材收放位置,训练数学学具的使用方法等。教师要充分利用积极的“首因效应”帮助学生适应小学生活。

(二)“适度”原则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在教学时长设置上可以定为每节课35分钟,课间休息15分钟。同时,在课中实施律动,让学生在座位上充分活动肢体,放松身心,缓解疲劳。数学课堂的律动内容最好与数学的学习相关联,例如“手指数字操”“形状舞”等。“用身体来一起变形状,一起来跳形状舞;伸出双手变个三角形,弯弯双腿变个圆形……”欢快的律动放松可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小学的正规课堂学习。除了时间上的适度,还要坚持内容上的适度,严格实行“零起点”教学,不得随意提高难度,加快进度。

(三)“适切”原则

在教学形式上,教师要充分遵循适切原则,尊重学生的原有经验、发展差异、认知规律……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教学,强化学生的探究式、体验式学习,让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内容上,同样也要体现适切原则。一年级学生在幼儿园、家庭教育以及生活实践中,对简单的数、量以及数量关系,形状和空间关系等都已经有了比较基础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让学习内容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

三、厘清脉络,搭建“适应”桥梁

做好幼小科学衔接,首先要了解学生在幼儿园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做好了哪些知识准备。有两个重要文件,需要一年级教师深入贯彻和理解:一是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提出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四个方面的内容;二是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学建议两部分组成。“数学认知”被划分在科学领域,共有3个目标: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2.感知和理解数、量以及数量关系;3.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以目标2为例,具体阶段目标如下(见表1)。

小学入学的第一个学习内容 “10以内数的认识”,在学习内容上,幼儿园已经学习了唱数、点数、按数取物、借助实物等活动,初步感知和体验了10以内的数。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幼儿园大体相同,增加了数字的书写、大小比较和数线等内容。从学习方式来看,幼儿园主要借助实物来唱数、点数,小学则要求圈一圈、连一连、比一比、写一写等,从多实物、模型、描述、符号等多种形式、多个表征维度来加深对数的认识。从数学思想方法上看,小学增加了从具体中抽象、一一对应、分类等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更大数的认识、建立十进制、理解位置值等打下基础。厘清知识脉络,便于教师做好衔接,能站在宏观和微观角度设计、审视教学,做好衔接适应。

四、靶向目标,增强“适应”能力

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指出:“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一次重要的转折。儿童初入学能否适应,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今后对学校生活的态度和情感,并影响将来的学业成绩和社会成就。儿童的适应主要包括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有相关调查显示,学生比较难以实现的是学习适应,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过渡到小学规律有序的课堂学习,学生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以及适应能力。因此,一年级数学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习适应能力,以能力目标为导向,有计划、有方法、有策略地进行学习适应能力培养。

(一)知识技能

1.优化常规,培养数学习惯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学生适应小学课堂学习的开始。如课前准备习惯、课堂发言习惯、倾听习惯、质疑习惯等。教师可以结合“小口令”来帮助学生建立、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例如,数学课前可喊出具有数学味道、包含数学文化的“开课口号”:“学好数学,思维敏捷”“快乐数学乐趣多,轻松学习收获大”“走进数学王国,寻找聪明自我”“仔细认真多动脑,数学一定能学好”“激发脑动力,数学特给力”……这些朗朗上口的“开课口号”都是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再如,“同学发言,侧耳倾听”“身正,肩平,足安,目视前方”“学具归位,做好准备”……这些小口令可以引领、指导、督促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坚持促进学习习惯培养,持续优化课堂教学常规,学生就会迈好入学学习适应的第一步。

2.加强指导,规范数字书写

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明确指出,幼儿要做好必要的书写准备,认识田字格的结构,不要求提前学写字,幼儿有自发书写行为时,可以示范正确的书写姿势。由此可知,一年级的阿拉伯数字书写是学生正式学习书写的开始,教师要对学生的握笔姿势、数字书写笔顺、数字结构等进行细致、科学地指导。既可以教师示范,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演示书写过程及书写关键。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重视书写的数与直观物体数量的结合,使学生感受符号的便捷和重要作用。规范、匀称、优美的数字书写是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基石,扎实培养数字书写能力,能帮助学生顺利适应一年级的书写学习。

(二)数学素养

1.实践操作,促进数学理解

一年级数学学习主要以“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为主。学生在幼儿园阶段主要依靠实物表征实现对10以内数的认识和运算,小学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逐渐过渡到模型表征、图像表征、言语表征,最后发展为符号表征,帮助学生实现由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升,进而发展数感。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充分借助操作体验,如掰手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直观操作”和画一画、圈一圈等“抽象操作”,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操作体验过程。学生在操作体验的过程中,会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促进数学理解。

2.建构范式,锻炼数学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的内容。在一年级入学适应期,学生知识性内容学习压力不大,书写的内容也较少,数学表达在课堂上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学生都有表达、交流、展示的本能,但由于欠缺表达能力,表现出种种不适应。教师要有針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通过建构范式,搭建数学表达的“脚手架”,帮助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例如,一年级涉及较多的有观察情境图,可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结论。简单概括有两种:一种是“表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另一种是“表述数学信息+分析得出结论”。对于提炼数学信息,学生可以借助“有”来描述,如“图中左边‘有’9只小鸡,右边‘有’1只小鸡”“路上‘有’4辆小汽车,又开来1辆”。还可以借助关联词,让数学表达更有条理,如“车上原来有5人,先上来2人,又上来2人,车上一共有多少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数学表达的完整性、规范性和逻辑性,帮助学生扫清表达障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联系生活,开阔数学视角

数学学习一定要与生活相结合,教师应帮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如“一共有多少”一课,教材提供了两个情境:“一共有几支笔”和“一共有几只熊猫”。这两个情境都需要用“3+2”来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不同情境中的共同特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3+2这个算式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学生的反馈丰富多彩,在交流分享中能深刻体会到不同情境中同样的加法本质。这样,在学生的思维深处,就播下了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种子”。

(三)情感态度

1.游戏体验,激发数学兴趣

如何让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师可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评价伴随,发展数学情感

评价具有鲜明的导向性。教师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培养学生对数学课堂的情感和对数学教师的情感。还可以在阶段性学习后,进行表现性评价,如开展“数学嘉年华”“智慧城堡闯关赛”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在综合应用中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

参考文献:

[1]雷悦.提高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性的行动策略[J].班主任,2017(6).

[2]陈珂.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

(责任编辑:杨强)

作者简介:曹阳,沈阳市于洪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赵宸,辽宁省实验学校赤山校区教师。

猜你喜欢
小学一年级
小学一年级拼音教学研究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高参小项目“七彩生活从这里开始
浅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
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的培养
提高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作文启蒙教学要从一年级抓起
浅析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对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的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