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编教材“双线主题”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探究

2022-04-02 08:09周茉丽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7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小学生

周茉丽

摘要:如何结合统编教材显著的特点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本文结合课题研究與教学实践经验,阐述了坚持一个核心、精准三个解析和落实四个定位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素养  双线主题

以双线组织单元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显著特点,所谓“双线”包括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如何利用统编教材的这一特点,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在统编教材教学实践与“统编教材‘双线主题’下的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中得出,坚持以语文素养为核心,准确解析单元双线主题、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在教学中落实课标中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的目标定位,是有效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

一、坚持一个核心

坚持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2017年发布的修订后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把语文核心素养概括为“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维度。当下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了解语文核心素养,摒弃应试教育仅仅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片面性教育弊端,克服语文教学的随意性弊病。温儒敏教授也曾强调: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忽视对小学生思维、审美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小学生对祖国母语(语文)的情怀,不利于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不利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语文素养难以真正达标。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应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核心。

二、精准三个解析

(一)精准解析单元双线主题

统编语文新教材既关注了人文,也关注了语文素养,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便于落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二维学习目标的文本载体。单元“双线主题”涵盖了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教师应按照年级顺序,厘清每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依据人文序列与语文要素之间的契合点解读单元双线主题,并把不同阶段的关联点有机串联,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核心定位,以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做好单元双线主题的精准解析,才能确定如何在每个单元中依托具体的文章,培养学生学习词句理解和运用的方法,明确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落脚点与高度。

(二)精准解析单元目标

教材双线主题分布在各年级段的各个单元中,有的单元人文主题一致,但语文要素有不同之处。所以准确地解读单元目标,能让教者明确整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的,在整体教学中确保教学目标不跑偏。

以关于“想象”的人文主题为例,这个主题分别安排在一上第六单元、二上第七单元、三下第五单元。针对不同年级的同一类主题,教学具体目标与方法应是有区别的、循序渐进的。教师可将前期学过的方法策略作为学生后期自学与检查交流自学结果的要求,对个别遇到困难的学生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如果教者没有把握不同单元的同一人文要素所对应的语文要素训练点,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某一方面语文素养停滞不前,或者每一次遇见这个主题时都将其当作零起点,那么就会影响学生的持续性发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也只是一个口号而已。

(三)精准解析课时目标

有科学家曾做过“目标细化”的实验,实验结论第一条是:目标设计得越具体越细化,就越能够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需要教师以教材文本为案例,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理解与运用等方面细化,将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细化到每一课时的教学环节中,围绕具体目标弄清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让每一节课都奔着正确的方向,切实达到教学总目标中的一个小目标。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语文要素为“识字”,可细化为:在有趣的情境中认识象形字,感受汉语的音韵特点。每一课都以单元语文要素——识字为总目标,在教学中逐一落实细化课时目标,使学生逐步认识一部分象形字、了解象形字的造字方法,并在朗读与背诵的过程中感受到汉语的音韵特点,一点一点地实现单元目标。

教师应围绕“双线主题”,细化并根据学情确定好每一课时的具体训练要素,以便于在课堂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

三、落实四个定位

以落实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的课标任务来定位课堂教学,逐步让提升小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目标落地生根。

(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中“龟”时,明确它的3种读音,再探讨在什么情况下读哪个音。像这样从字音积累到字义理解的有效整合,强化了学生的语言建构。再引导学生交流:“龟裂的手”是怎样的?与“龟裂”不同的词语有哪些?当你观察到什么状况的时候可以用那个词语来描述?教师应适度拓展词语积累并尝试运用,有意识地促进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提升。

(二)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如果说语言主“外”,那么思维就主“内”。语言的呈现依托思维活动,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对于以语言发展为主的语文学科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中的“龟裂的手”环节中,引导学生思考:母亲的手为什么是“龟裂”的?她的手怎么不能像我们母亲的手一样细腻呢?你从课文中发现了哪些线索?还能从哪里找到线索?让学生在文本内外,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课堂体验中促进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三)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以语言和人文的审美为主要落脚点。教师在教学中挖掘独特的审美训练点,给学生提供课堂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机会,并组织有效的审美活动,是借助教材提升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之一。

继续以教学《慈母情深》为例:文中还有像“龟裂的手”这样的细节描写吗?学生找到细节描写的语句之后,探讨:关于母亲的细节描写让人感受到母亲怎样的特点?(为家庭奉献、辛劳、爱子等)如果你是文中的“我”,那一刻你会做些什么或者说些什么?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领悟母亲的动作、神态中折射出的母爱,从而促进对文中语言文字与内在人文情感的鉴赏与创造,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是语文学科的优势。小语教师有必要厘清教材中渗透的传统文化,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从识字、古诗词、课文阅读、习作、综合实践等教学活动中落实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的培养目标。以教学“习作 家乡的风俗”为例,落实“了解民风民俗、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写作手法将自己的见闻、感受抓住重点,写出特点”的教学目标,不仅需要教师把握单元双线主题,还需要教师对当地的传统节日、风俗等文化仔细研究。当学生有疑惑的时候适时点拨,才能促进语文课程中文化的理解和使命的传承,有效落实双线主题目标。

综上,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应基于统编语文教材的“双线主题”坚持“一个核心”,精准“三个解析”,落实“四个定位”,确保语文课堂教学训练点的核心定位不跑偏,合理挖掘新教材训练点,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等语文能力,切实提升学生小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温儒敏.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在教育部举办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使用培训会上的讲话[J].小学语文教师,2019(Z1):23

[3]王敏.小学低学段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20.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小学生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