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东诵读教学艺术初探

2022-04-02 10:16覃熙宸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学艺术诵读启示

覃熙宸

内容摘要:肖培东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突破了传统的诵读教学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诵读教学艺术。其诵读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贯穿课堂,层层推进;要点指导,涵咏词句。基于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做到以读体情,提升学生的深度解读能力;以读激思,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读入境,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关键词:诵读 肖培东 教学艺术 启示

诵读历来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中提出“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增进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①。肖培东作为我国新生代语文特级教师,对诵读教学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视,王君老师曾评价其语文教学“是长在诵读之中的教学”。因此,笔者通过分析肖培东老师的大量阅读教学课例,探究其诵读教学艺术,以期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帮助。

一.诵读教学的内涵与作用

关于“诵读”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诵读”在《词源》中的释义为“念,熟读”,即指一种阅读方法;从狭义上看,“诵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巢宗祺先生认为,“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宜于抒情诗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又不像朗读那样具有表演性,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②

与一般诵读教学有着本质差别的是,肖培东老师深刻认识到诵读对培养学生语感、提升阅读水平、增进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在其著作《教育的美好姿态》一书中,肖培东老师充分阐述了诵读教学的重要性,他认为,“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最朴实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读,读其义,读其理,读其情。”③因此,在肖老师的阅读教学中,他将诵读充分运用到小说、散文、诗歌、文言文、演讲辞等各类文体的教学中,以“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强调立足于字词句,通过对课文语言的语气、语速、轻重、节奏等诵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涵咏词句,以此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审美感知能力的提升。

二.肖培东诵读教学的艺术特点

(一)贯穿课堂,层层推进

在當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重讲轻读,缺乏对诵读教学足够的重视,仅仅将诵读作为检查预习、识字正音、初读文本的手段,未能充分挖掘出诵读教学的最大价值。而肖培东老师课堂教学的亮点之一,就在于他能够以“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并有效推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正如钱梦龙老师评价道:“如果把他的每一堂课比喻为一幢幢精心设计的建筑物的话,那么朗读就是这些建筑物赖以支撑起来的骨架。”④

以肖老师执教的《斑羚飞渡》一课为例,整堂课共分为三个教学环节,即“整体把握”——“灿烂的飞渡”——“灿烂的背后”。在“整体把握”环节里,老师引导学生在叙述故事梗概的基础上诵读关键句子,使学生感受到,斑羚心甘情愿选择用自我牺牲的方式来换取种群生存的机会,以此达到整体感知文本、激发内心情感的目的,为下一个教学环节深入探讨“飞渡”奠定基础。在“灿烂的飞渡”教学环节中,肖老师组织学生讨论“斑羚飞渡,是一次______的飞渡?”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把课文中表现斑羚飞渡特征的原句诵读出来,并指导学生仔细揣摩句子情感;在讨论的最后,肖老师引导学生诵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抓住“灿烂”一词,体悟“灿烂的飞渡”蕴含着悲壮、骄傲、果敢等丰富情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们经过品读与讨论,对斑羚飞渡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由此得以顺利进入到对文本主旨意蕴的探究。在“灿烂的背后”环节中,肖老师通过让学生分别诵读有关“灿烂的彩虹”的句子,来挖掘“灿烂”背后的精神实质,对比感受斑羚伟大而崇高的精神以及人类自私而丑陋的现实,由此引发学生对人性、对生命的思考;当学生对《斑羚飞渡》有了深层的情感体验后,肖老师进一步鼓励学生读出“惭愧、内疚、感动、悲壮”的复杂情绪,最后,整堂课在关键句的诵读中结束。

由此可见,在本节课中,肖培东老师运用诵读串起整个课堂的教学,层层递进指向文本主旨意蕴。不仅如此,肖老师在《山羊兹拉特》、《春酒》、《皇帝的新装》等课文的教学中,也无不将诵读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品析、在诵读中沉淀,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要点指导,涵咏词句

肖培东老师诵读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其紧扣文本,通过对课文语言的语气、语速、节奏、轻重等诵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准确把握言语形式、仔细揣摩言语内容,以此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言语形式上的诵读教学主要包括对文体、韵律和句式三个方面的指导。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肖老师重视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例如,在教学《始得西山宴游记》时,有的同学诵读语速过快,肖老师立即指出需用舒缓的语调来进行文言文诵读;在教学《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时,肖老师指导学生应把握演说辞的特点来进行诵读,注意突出重音、找准节奏、适当停顿,才能让听众瞬间捕捉到演说重点。其次,在古诗词教学中,肖老师引导学生须在掌握诗词用韵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诵读,如在《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教学中,肖老师提示学生注意词中两句一换韵以及仄韵、平韵、仄韵、平韵回环往复的特点,读出词的复叠之美。此外,肖老师指导学生在诵读中要读出句子的句式特点,以《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学为例,肖老师特别指出“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一句中的“凡是”并非现在意义上的“凡是”,而是由“凡”“是”两个词组成,提醒学生在诵读时要将其断开,不可连读。

言语内容的诵读教学,就是在一系列诵读指导下,聚焦关键词句,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感、读出理解,从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例如,在《山羊兹拉特》的教学中,师生围绕“决定卖山羊的时候,人的情感是怎样的?请找出关键语句”这一问题进行思考。有学生从文中找到了“经过很长时间的犹豫之后,硝皮匠勒文决定把家里的山羊兹拉特卖了”一句,肖老师随即向学生追问:“哪些词语你觉得要注意语气?”在这一追问中,肖老师意图让学生把握反映人物情感的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语气以表达人物情感。随后,学生以很缓慢的语气读出了“很长时间的犹豫”一词,并从中体会出硝皮匠勒文迫于生计不得不卖掉山羊的不舍与无奈之情。通过肖老师的指导与点拨,学生已经领会了从诵读中涵咏词句的阅读方法,当肖老师继续追问:“这种无奈不舍在其他人的表情中也有吗”,学生能够快速找到相关句子,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对“不禁”、“也”、“只得”进行了语气强调,从而深切感受硝皮匠勒文一家人对山羊的不舍与无奈之情。

所以,肖培东老师的诵读教学,重视让学生灵活运用诵读方法,在对文本言语形式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细细咀嚼其中滋味、揣摩体悟其中情感,在反复的诵读与品味中促进语言文字的理解力与感受力的提升。

三.肖培东诵读教学的启示

肖培东老师的诵读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诵读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在诵读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今后广大中学语文教师进一步优化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以读体情,提升学生的深度解读能力

所谓“以读体情”,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把握具有情感生长点的关键语句,在分层诵读中走向文本深处,促进文本的深度解读。例如,在《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学中,“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是文中的具有情感生长点的关键句。初读此句,肖老师立即引导学生抓住“悠悠乎”一词,尝试让学生读出句子的悠然之感,以初步感受西山的辽阔与遥远。经过对文本的品析,学生对柳宗元与西山融为一体有了更深的理解,再读此句,学生已然能读出作者沉醉于西山之感。进入到“对比两种游的‘游——醉——知——归’”的环节,学生从两种游玩的比较阅读中,更进一步认识到西山是柳宗元的精神归所,“西山宴游”实质是一种神游,由此,三读此句,学生得以真正读出作者那份愉悦与忘我之感。然而,西山终究只是柳宗元暂时的解脱,他最终还须回到现实中去,最后,四读此句,学生不仅读出了西山的大气、悠远,更读出了柳宗元难忍归去的不舍与伤感之情。因此,在诵读中体会情感,在情感中领会文意,是走向文本深度解读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以读激思,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所谓“以读激思”,就是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思维训练点,巧设问题,启发学生在自主诵读中打开思路、多元思考,不断增强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独创性。在肖老师的课堂上,他往往会在文本研读环节设计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诵读中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例如,肖老师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以“记”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重点研讨“文章中孔乙己以外的人对孔乙己最能记住的又是什么呢”的问题。研讨刚开始,肖老师先让学生齐读孔乙己第一次出场的片段,再指导学生从细读“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一句中体会旁观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之感,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自然而然让学生意识到“旁观者最能记住孔乙己的伤疤”。经过肖老师的启发引导,学生们的思维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在研讨的过程中,学生们又纷纷提出“孔乙己被吊着打”、“孔乙己欠钱”以及“孔乙己引起的一片笑声”等等见解,并在肖老师的诵读指导与思路点拨中,进一步体会旁人对孔乙己的冷嘲热讽,认识到整个社会对孔乙己的凉薄冷淡,进而深入理解孔乙己的悲剧形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将诵读渗透到问题研讨之中,并给予适当地点拨、指引,让学生在自主诵读中深入思索、发散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以读入境,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所谓“以读入境”,就是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反复诵读中品味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从而进入到作者所创设的审美情境中,获得审美享受。诵读是提升审美能力的最好途径,尤其在诗歌鉴赏中,肖培东老师认为,诵读古诗词“要细细地进入文字当中……每一个字都要很真很真地去读”⑤,不仅要“读出韵律美,还要读出画面美”⑥,他重视运用诵读与想象的方式来让学生读懂诗意、渐入诗境、体悟诗情。具体来说,肖老师在教学《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一词时,让学生思考“江南之好,好在哪里”,学生们从“春水碧于天”中读出了江南风光之美、从“画船听雨眠”中读出了江南生活之美、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中读出江南女子之美。随后,肖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充满憧憬与期待的语调读出“春水碧于天”的开阔明朗,再仔细揣摩“眠”字,以缓慢的语调轻轻读出“画船听雨眠”中主人公泛舟湖上、伴雨而眠的从容与宁静,用轻柔的语气诵读感受江南女子人似皎月、腕若霜雪的神态情韵。通过对语言反复的诵读与品味,学生渐渐进入到作者所创设的审美情境中,切身感受江南的闲适之美,体会作者眷恋江南的真挚情感。因此,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辅以联想和想象,沉浸到语言文字之中,以审美的眼光来阅读文本,增进美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总而言之,在肖培东老师的阅读课堂上,诵读教学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从宏观上,以“读”贯穿课堂,层层推进教学进程的开展;从微观上,通过诵读要点的指导,引导学生涵咏词句,丰富情感体验。这样由点及面的诵读教学,能够直指教学核心,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使学生的深度解读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审美感知能力得以真正提升。

注 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1.

②巢宗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4.

③肖培東.教育的美好姿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82.

④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3.

⑤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113.

⑥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112.

参考文献

[1]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2]肖培东.教育的美好姿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3]蒋光明.朗读教学的功能、原则和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2015(11):7-10.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教学艺术诵读启示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