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2-04-19 15:28施欣蔚车丽萍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职院校改革

施欣蔚 车丽萍

摘 要:在“三教”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为适应国家对普通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和人才市场上对高质量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路径亟待优化升級。鉴于此,从转变教师传统课程理解范式、加速教材优化升级与改革创新、打造一支“双师型”高素养教师团队、建立高水平创新教学团队四个角度切入,探究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路径,以期提高“三教”改革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三教”改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09-0112-03

在省教育厅《高校教学创新行动计划》改革的背景下,2019年,中央政府全国发展改革工作委员第五届会议审查并批准了《我国职务教学制度改革方案》(以下又称《职教20条》),标志着中国职务教学制度改革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1]。同时,该政策文本还明确指出了高职学院教师未来发展方向:自2019年起,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学校的相关专业的教师,原则上必须具备三年上述公司工作经历并具备高职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特种技能人才(含具备高级工上述职业资格从业人员)也可相应放宽学位的条件,从2020年开始高职学院师资将基本不再在应届毕业生中招收教师选拔。这明确了现阶段对于高职教师的要求,即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型”高素质教师。“三教”改革是完成《职教二十条》的重要路径,也正式地对高职教育从业者思想、教材、教学方法等做出了要求,明确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一、“三教”改革的内涵和意义

(一)“三教”改革的内涵

高职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三教”变革,是指对师资结构、课程、教学的重大变革,它既是实施《职教20条》的基础,同时又是推进高职教学向优质、高水平快速发展的关键抓手,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提高的关键。在2021年的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指示,要求统一制定中职、高职、本科的职业教育培养制度,积极地推动“三教”改造,“岗课赛证”综合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品质。因此,加强“三教”改革背景下教师创新团队及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势在必行。

(二)新时代下“三教”改革的意义

在20世纪90年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强化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由此可见,培养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之核心。而“三教”改革也自始至终影响了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甚至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品质,也可以说“三教”改革是现阶段中国职业教育变革的关键。

二、“三教”改革的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劳动力缺口不断扩大,所需人才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大多为地方劳动就业服务。为了满足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和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需要研究高职院校各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鼓励学校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但就现实情况来看,高职院校依旧存在教师课程理解范式过时、教材质量把控程度不高、教师德教结合意识不强和实践创新能力不足这四个方面的问题。

三、基于“三教”改革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症结所在

第一,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存在着课程理解范式过时的问题。将教师的课程理解范式分为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分别是教师的知识观、教师的课程观、教师的教学观。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知识观,具有“去个性化”特征,它是一种“环境决定论”的知识观,基本看法是人的发展主要依赖外部的动力,如自然环境的影响或条件,还有其他人的影响以及学校的教育。目前高职院校教师还存在“学术理性主义”的观念,认为课程具有固定的属性。而且高职院校教师课程观念的统一性也十分突出,教师们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逐渐走入了模式化。

第二,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形式较简单、设备更新速度较迟缓,对教学质量的把控不够。从目前的高职院校专业教科书中不难看出,不少课程存在与现实生活脱节,或跟不上客观世界发展速度等问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此外,很多教师很多存在着选定教材并熟悉内容之后,一般几年内都不愿意更换的习惯,这也是最终导致教材更新缓慢,跟不上客观实际发展速度的原因之一。

第三,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科教师德教结合水平还需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绝对标准,要切实努力做到以文化精神教育、以德育人,不断地提高思想水准、思想素养、职业道德、政治制度自觉性,努力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3]这说明,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书本知识和专业技能传授的同时,要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就如教育部所要求的,要将课程思政纳入专业学习中去。以德树人、以德养人。社会上要求的人才不仅是具备一定职业技能的技术人员,更主要的是具有强烈爱国情感。近年来,新课程及思政项目在高职学校中得到大力推广,高职学校的学科教师德教结合意识也因此有了改善,但水平仍需要提高。

第四,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存在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问题。高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这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关的实践经验,而且还需要在企业中不断学习和提高。然而,目前高职教师的课时多、工作量很大,专业工作量也相当大。据某学校统计,大多数高职教师平均每周上课时间为14—18小时,虽然教师有提高实践经验的愿景,但课余时间很难给教师形成一个系统的时间去提高职业技能的条件,导致实践效果不佳。另外,由于学术门槛的限制,大多数高职教师毕业即就业,导致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并不占多数。

此外,部分高职教师的创新素质尚有待进一步提升。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智能课堂创新技术也正在持续改变着高职老师的日常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师日常课堂中不仅要传承已有知识,同时也要进行充電积极了解这些时代最前沿的新科技、新手段,也才能做到更有能力培育新型的技术应用技能型人才。不过,在传统教育体系下的教师在技术应用方面显然有时会力不从心,对技术变革、创新方面也有不足,这必然会影响对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第五,高职院校还缺乏考核和激励机制。教师没有合作意识,教师对于参加师资队伍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主要还是因为学校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激励和考核机制。对于教师的各类教学贡献、学术成果、科研发展、理论创新没有给予积极而合理的评价,各类高职教师需要参加的培训活动也只是流于形式。

四、基于“三教”改革目标下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第一,创建“双师型”教学素养的高职教师创新团队。发挥各专业人才的带头作用,特别是要注重高职院校中的“名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跨学科的分工合作,将不同教师的优势互补,并创新课程设计,在跨专业跨领域的交互中迸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势必更易产生创新,进而发挥团队创意。

第二,多开展各类创新培训活动,如教学方法改革、课程开发创新、教学设计创新、专业建设创新等。高素质的团队领导能力也是创新团队发展壮大的关键,管理者应具备丰富的教育经历和领导才能,可以带动队伍发展壮大,巩固团队凝聚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确保教学改革和建设处于发展的高峰。

第三,正确定位教育目标。结合高职院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新挑战,以“三教”改革为指导思想,分析高职教师自身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依托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对接“1+X”证书制度,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通过引培并举的方式,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4]。以“三全育人”“四化”教师为发展目标,引领职业学校学生从学中做、从做中学。还可以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教学能力比赛、技能比赛和创新技术比赛,提升高职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水平。同时,亟须改革职教目前的单招高考制度,要扩大专业招生的院校,对接高职本科、专科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升学率,增强学生选择高职院校的信心。

第四,改革教材课堂讲解范式,课堂教学向现代化发展。改变教师课程认知范式是要改变教师的知识观、教学观、教育观、评价观。新型教师知识观,认识也会随着人类认识的增长而改变、上升和改写,新的理解和假设也会出现。另外,它重构了知识的经验性本质。这种感受是由感知、认知、思维、理解等心理因素造成的。再次,重构知识所蕴含的人格特征。在重构知识的过程中,个体将个性化地运用一套知识个性化的知识方法和策略。在实践过程中,隐含的个性会不自觉地以一种隐蔽的方式表现出来。最后,必须重建知识的情境性与生成性。知识是由主体意识在一定情境中建立的,同时知识暴露于不同情境。认知过程并非简单的信息加工与内化过程,它通过与情境间的互动,表达了主体的存在意识及适应意图,是与情境持续发展的过程。知识系统是不确定的、开放性的,随生活实践而不断调整与完善。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也产生了新的创造性知识。首先,它把传统理性主义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建构主义。新型教师课程观是突破传统的,让学习者直接进入教师课堂视野的教学观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创造课程)而现实生活经验则属于课程内容的范畴。现实生活经验对课程的意义在于确立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注重人的生成的动态过程[5]。课程是一个反思性的实验,而过程属性乃其本质特征属性。新型教育观的目标由提高个体的知识水平储备的工具性视角,逐步过渡到提高学习者身心健康发展的受益性视角。注重教育自身反思和发展,建立一个科学的教育观,以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现与完善的理念引导教育工作的发展。新型教育评价的情境是动态的,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很难用规定好的指标去评估职业学生的发展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备可以根据具体的课程教育情景确定并评估学生素质和技术发展情况的能力。

第五,积极推广“三课堂”模式,推动课堂教学变革。首先,大力开展校园“课堂教学革命活动”。使岗位的知识和任务能力相结合,建立完善的专业知识系统,从而获得在处理岗位问题过程中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在专业环境中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同时,高校还应设定相关“研究—学习”结合的教学项目,将理论研究和实际教学活动相结合,并借助实践项目载体,使用案例探究、情景训练、角色扮演等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其次,充分利用网络课堂,营造智能化教学环境。建立智能技术课程系统,利用现代化教育平台,提出学校课堂教学、企业课程、移动课程等创新模式。同时,通过支持教师教学与生产活动的远程交互教学,通过建立虚拟学习空间,让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场所的约束,自由解答和处理有关教学内容的问题。最后,建立企业班,一是推行企业走进学校工程,企业教师走进学校,通过改变教育环境,实现学校教师与教育企业师资的多元化。其次,参考海外“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促进现代学徒制企业和高校的合作,建立实体化的产业课堂,聘用企业教师,培训学徒。在新形势下,产业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在核心要素、矛盾和对策等方面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态势,这意味着产业教育一体化实施战略也得到了升级和创新。

结语

在培育高职院校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使课程教学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打造“双师型”普通高等技术职业学院师资创新队伍,多开展各种教师创新培训活动,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变革教学课堂理解范式,推动教学模式变革,提升学校教师队伍的水平是今后高职院校发展的目标。在“三教”变革大背景下,在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引下,创新教育队伍建设不但能立足学校实践,适应高校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弘扬立德树人,建设中国工匠精神,同时还能激发高职学校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促进学校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EB/OL].中国政府网,2019-02-13.

[2]  梁克东,王亚南.基于“三教改革”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改革创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8):28-34+41.

[3]  佚名.立德树人,习近平这样阐释教育的根本任务[EB/OL].新华网,2019-03-18.

[4]  魏立.“三教”改革引领下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认识[J].现代职业教育,2021,(46):164-165.

[5]  郭元祥.新课程背景下课程知识观的转向[J].全球教育展望,2005,(4):15-20.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高职院校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