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2-04-19 03:57郑晓青
考试周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道德观念初中教学生活化教学

郑晓青

摘 要: 在初中阶段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了重要途径。从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教材中选取的例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让学生的道德修养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为了利用好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开展生活化教学。文章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分析了如何借助生活化教学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的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道德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918(2022)04-0147-04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然而对于生活中长期存在的事物或身边真实发生的事件却没有过多关注,导致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时抛弃了原有的生活化经验。作为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在学习时采取的学习方法,还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明确开展生活化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时,让学生对生活实例引起足够关注,并借助各种生活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实际生活与课堂教学之间建立联系,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促进学生将课堂中掌握的知识应用于生活。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生活性原则

道德与法治课程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其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让教学生活化”。所以,在开展情境教学时,教师应该考虑此阶段学生已有的经验,尽可能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丰富的资源,将其作为情境的素材,以此来唤醒学生的真实情感,进一步调动学生以往的相关经验,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陌生感”,而且还能促进其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主动建构”,使其体会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现实世界的密切链接。

(二)情感性原则

教师要转变以往一人独断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主体情感的重视,通过创设各式各样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带着较高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让他们的学习体验逐渐上升到一个最佳境界,不断转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畏难情绪,进而提升他们学习的整体效率。只有让学生从内部产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情感”,才能促进提高其课堂参与程度,所以教师应该注重情境的“情感性”特点。

(三)生动性原则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中学阶段的学生还没有丰富的人生经验,他们理解起来会存在一定困难。因此,需要教师通过情境教學法来将原本抽象、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简单化、具体化,有目的地设置情境,向学生呈现知识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在丰富的、生动欢悦的情境中加快对新知识的接收效率,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所学的知识点,有利于优化他们学习的效果。此外,通过多样的情境还可以将以往枯燥、沉闷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更有活力。

(四)真实性原则

课堂教学情境不仅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互相结合,而且要符合学生发展的总体规律,使学生能够对情境中的信息产生共鸣。所以,教师要提高情境的“真实性”,使学生在情境中展开一系列思考,并受到特定的启发,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吸收、理解和内化,而且还能让学生做到“内化于心”,逐步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忽视培养学生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通常把教学的目标定位为学生掌握了多少道德或法律方面的知识、是否能够在考试中取得较高的分数,却忽视了对学生内部兴趣与体验的培养和激发,过于注重知识、理论,却忽视了对学生主体兴趣的培养。教师盲目地追求学生的成绩和分数,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觉得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是一项难以拒绝的“任务”,而非出于内心的好奇和兴趣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中去,很少会主动地到生活中去寻找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而磨灭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大部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总是依照教材中的既定内容向学生讲解某个概念或某方面的知识,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一味地“照本宣科”,忽视了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这种模式削弱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性”和“实践性”特点,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的要求,与此同时还增加了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难度,学生很难真正地参与课堂学习中,自然也无法将他们的主体性发挥出来。

(三)教学方法导致课堂单调乏味

现阶段仍有部分教师依旧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限制,采取单纯“口授”的形式向学生讲解某个知识点,很少给学生提供“参与”“体验”“思考”“探究”的空间和机会,认为这会耽误教学的进度,所以能不做就不做。长此以往,就会让道德与法治课十分无趣、无聊,使其对课程产生了厌烦、抵触的情绪,不利于促进其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教师这种“重理论传输、轻学生探究”的教学方法就会造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过于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课堂教学关系,为生活化教学打好基础

教师与学生分别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客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在讲解知识点或分析真实案例时,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优化课堂教学关系入手,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的情感道德、情感体验放在教学首位。首先,教师要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沟通、和谐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借助教学关系的优化,试着引导学生不断克服自身的不足,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加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还需要摒弃权威的地位,与学生一同参与讨论、学习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和教师打成一片,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有效。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学会包容。这一点在初中阶段非常重要,因为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的萌发使得不少学生在表达观念时只认同自己的观点,在与其他同学合作时恨不得辩驳所有人观点都不正确,使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无疾而终。教师要在授课伊始就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意识与学习习惯,即使是他人表达的意见与自己相左,也要学会倾听,学会从他人的表述中找到逻辑漏洞,以此证明自己的推论,不能全盘否定他人。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以及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信任局面的产生,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学习环境,也有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良好互动,从而为开展生活化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呈现生活化场景

在教材的编写与设计上,道德与法治课程就充分体现了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因为其本身就是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案例中提取的信息并加以整理,因此,教师要明确教材中选取的实例,明确教材中的优秀生活化素材,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要明确教材的编排与实际授课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既定内容以及教材中的实例进行适当的更新换代。在当代大资源观的带领下,积极从周围生活中搜索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案例,根据教材大纲设计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在充满生活化气息、富有时代感的场景中,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明确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意义。

例如,在学习“诚实守信”时,教材中出示了小方与同学参加志愿者活动时出现的小问题,小方信誓旦旦地说:他不到,他的同学不会走的。小方最终没有按时到达约定地点。教师分析在教材的编写上用了这个例子的原因,明确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很多相关性,就可以借助这个实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一定的关系,将具体案例中小方的行为特征提取出来,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同学或朋友。教师:“通过阅读,我们知道小方虽然和同学约好一起参加志愿者活动,但是他却因为赖床迟到了10分钟。你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比如,你和你的好朋友约好周六早上10点去公园,你准时到达,但是他却因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而迟到了,你是怎么看待这样的朋友的?”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说自己生活中就有一个这样的朋友,现在两个人已经没有什么联系了,因为他说话不算数,而且总是有一堆借口。学生经验的分享在课堂中引起了共鸣,甚至有同学当场指认某某同学就是这样的人,导致该同学害羞地低下了头。在学完本课之后,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意识,明确诚信不仅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参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根本。

(三)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学生对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习以为常,很难留意到这些事件之中的特殊方面,也很难从生活中提取与道德与法治相关的信息。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学习素材,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让学生从学习习惯的养成入手,在生活中积累经验。有些学生有观察生活的经验,但大多是为语文写作准备的生活化素材,为了让学生学会在生活的细节和变化中看到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周围的生活进行观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让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生活,不再对身边的现象孰视无睹。从课堂教学入手,关注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以免造成学生观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偏差。从多角度、全面地观察生活,并进行思考与汇报,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会不断丰富学生观察生活的视角,这样的交流与互动有助于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

比如,在学习“爱在家人间”时,学生对于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已经司空见惯,每天都能够受到父亲和母亲的关爱,然而这种感情往往最不容易被重视和珍惜。在学习本课之前,教师就设计了调查课题,让学生在一周之前就做好了记录,整理好这一周以来父亲和母亲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情。教师在看学生的观察日记时,发现很多学生和父母之间的沟通是单向沟通,大多时候是父母对学生的语言输出,学生的回答大多是“嗯”“好”“可以”“不”“不行”。学生与父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学生看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甚至会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关愛是拖累。因此,教师组织学生翻看自己的观察日记,让学生从自己的角色中抽离出来,看自己的表现是否有所不妥。从体味亲情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这一角度来说,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分析父母与自己之间的沟通是否存在问题,从而学会有效地与父母沟通,不再利用矛盾和冲突来伤害彼此之间的亲情。

(四)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观察事物,有所体验并有所感悟,是促进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主要方式,为了强化学生在思想上的触动,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知识,让学生在亲身生活中经历,并根据学生的真实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二次反馈。只有学生懂得如何生活,理解生活,并根据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行思考,学生的学习才是真实有效的。教师可以根据课程为学生设计问题,也可以根据一些现实性问题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取知识,既能够加强学生对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又能够在生活的真实体验中强化学生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网上交友新时空”时,教师要明确这部分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了解网上交友的特点及其带来的影响,了解应该慎重结交网友。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生活化的教学,教师精心设计了问题,通过教学问题让课程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联系。教师:“互联网的普及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交友平台,无论是微信还是微博,我们都能够及时在线上与他人进行互动。可以说,互联网为我们的交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和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文字聊天、表情包聊天,都可以获得快乐。但是我们在网络上营造的形象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形象相同吗?比如,我在现实生活中不喜欢说话,沉默内向,但是在网络中我善于言谈,喜欢和不同的网友互动,这表明了网络的什么特点?”从网络的虚拟性入手,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互联网会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紧密吗?网上交友可以当真吗?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联想到自己在网上与网友聊天的经历,可组织学生分享自己不同的经历,无论是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从而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网络聊天和分析网络交友。

(五)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

利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实例,尊重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的感悟,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具体实例产生兴趣,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与此同时,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中,强调了知识的实用性与真实性。

第一,以生活实例导入课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利用生活实例进行导入教学,有助于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进入学习状态,强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学习“生命可以永恒吗?”时,教师以生活实例导入课堂,根据学生所熟知的生老病死,大自然的更新换代,让学生分析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因为生命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导入,有助于学生将学习重点迅速放在本节课的内容上。

第二,以生活实例创设教学情境。作为教师,应该从学生对生活的体会和感悟入手,创设多种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产生学习兴趣与动力。在设计课程时,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选取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素材。例如,在学习“法不可违”时,教师以实际案例来进行导入,让学生根据案例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北京某高校历史系的学生周梅的案例为例,从任何方面来看,周梅都算是个好学生,她嗜书如命,对书有着近乎痴迷的追求,知识丰富,在毕业时也直接保送了研究生。可是在被保送研究生之后,历史系突然接到派出所打来的电话,称周梅在当地偷书被当场抓获。名牌大学的大学生还被保送了研究生,这样的学生知识相当丰富,而对于法律的蔑视,让她走上了违法的道路。通过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在课上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表示怀疑:为什么她这么高学历、高素质,还会想要去偷书呢?她难道不知道盗窃是违法行为吗?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就可以顺着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在知识如此渊博的名牌大学生身上看到了法律意识淡薄所带来的危害,以此教育学生,让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相关知识,认识到法不可违。

四、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生活化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影响。教师在该教学理念下应该在教材和生活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并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龙桂坚.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文渊(中学版),2019(8):23,135.

[2]刘海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1):155.

[3]陈锦华.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常见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10):36.

[4]赖雅娜.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好日子,2019(9):186.

[5]乔建立.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9(22):129.

猜你喜欢
道德观念初中教学生活化教学
论中西方神话创作的异同性及成因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浅谈“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
浅谈初中班级高效管理策略
巧用西方文化导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由传统礼仪看中英传统人伦道德观念异同——以英剧《唐顿庄园》为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