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简之情 生命之光

2022-05-13 20:25黄忆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语文教学

黄忆

摘 要:“至简之情,生命之光”是《我与地坛》一课的教学主题,授课从三个部分入手,分别从不同角度,具体而充分地阐述作者遭受打击后,将地坛作为同病相怜的栖息地,然后在地坛中萌生生命意识,最后从对母亲的感情和回忆中升华对生命的理解。

关键词:《我与地坛》;语文教学;教学设计

本研究在《我与地坛》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展开,即以情境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并以问题设计的方式鼓励学生踊跃说一说自己认知中的史铁生,从学案出发,粗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细读课文,感受文中作者体现出来的极简之情,让这份极简之情渲染整个教学课堂。让学生在独特的情感体验中欣赏生命过程中的美丽与悲壮,明白至简之情,生命之光。

一、文本导情,遇见史铁生

史铁生在其六十年的生命中创作了大量生命力极强的作品。他多年与轮椅为伴,曾度过一段非常黑暗的自暴自弃时光。《我与地坛》创作背景是在作者失去双腿之后,沉溺苦难与失落之中,他将地坛作为自己逃避现实的避风港,一天天划着轮椅待在那里,思考着自己活着的意义。

他在纷乱的思绪中看到的是地坛的荒凉与萧瑟,也为读者营造出一种寂寥而悲凉的意境。后来在母亲离去的时间里,他幡然醒悟,忽略了母亲的病痛和关爱,忘记了一个母亲看着日益颓废的儿子,心里遭受的是怎样的苦难和煎熬。后来,他以地坛为依托,一遍遍地回忆母亲,一遍遍地思考生命的真相,在地坛和母亲的暗示下拯救了自己,明白了一个人的生命中苦难与生命同在,与生命同逝。在整个情境导入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开启了一场与史铁生之间触动心弦地遇见,带领学生感受历经沧桑却依然焕发着生机的地坛,并走近史铁生的内心深处,感受他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了解人间最简单最质朴的感情,引导学生更好地领悟母爱的深沉与伟大,理解生命的价值,更好地完成对生命的超越。

二、整体悟情,初识“地坛”

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课文背景和课文本身两部分来展开,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开启对文章的全面解读。

一方面,从作者史铁生创作背景乃至个人经历开始解读,引导学生说一说印象中的史铁生,并结合他人评价与史铁生自评,梳理出相对完整的作者生平经历;另一方面,根据学案让学生概括课文整体内容:在《我与地坛》第一部分中,地坛中的建筑、风景等都在撞击着史铁生的心灵与情感,在“我”与地坛的故事里体现出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感悟;在课文的第二部分,地坛从我们的眼前退却,通过描写作者对母亲的感情以及所体悟到的母爱,为我们清晰地呈现出一个伟大的母亲形象。

三、细读染情,再识“地坛”

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放慢阅读速度,静下心来,一句一句品味,试图揭开这篇课文表达的生命密码。

(一)抚慰心灵——体验生命的磨难与希望之情

《我与地坛》课文的开篇:几次搬家都围绕地坛的周边,而且一次比一次离得更近,像是“一种缘分”。古园历经沧桑的四百年里,像一位老人或智者,在那里“等”着“我”。这是作者后来幡然醒悟时候,发现的与地坛之间的宿命与缘分。然而在史铁生正处于人生最低沉的阶段,他只是想找一个“安静的去处”,去独自消化自己的痛苦和迷茫。而这个安静的地坛,就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也是当时给作者的心境带来的最好的出路。同样被“遗弃”,同样从繁华落至荒芜,相似的“残缺”给作者带来心灵的慰藉,地坛像一位沉默的朋友,为作者打开“心灵之门”。作者以回忆的形式讲出地坛与“我”宿命的牵连与缘分,并以层层递进的景物描写渐渐呈现出地坛的生命力,也为作者撞开了“探索生命”的大门。

教师和学生一起细心研读作者描写地坛的景物,“浮夸的琉璃、门壁炫耀的朱红、玉砌的雕阑、苍幽的老树、坦荡的野草荒藤、满园弥漫的午后阳光”都在迎接着“我”的到来。“琉璃侵蚀、门壁淡退、高墙坍塌”让“我”想到自己“活到最狂妄的年纪却残废了的双腿”,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落魄者”心态;“蜂飞蚊动、瓢虫开空、金蝉脱壳、露珠滚动、满园草木竞相荣”让“我”看到了地坛的生命力,它们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不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风雨的侵蚀而丧失。“落日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草木泥土的气味、落叶熨帖的味道”让地坛焕发光彩。从这些灵动的描写中体会作者心中鲜活的生命意识在慢慢萌芽的状态。地坛为“我”呈现出生命的生生不息,也因为“我”心中不甘的愿望才能发现这些自然的灵气,从一个精神垂死、万念俱灰的状态中走出来,让自己的生命像地坛一样,荒芜却从不衰败,地坛成为作者内心对于找寻生命意义道路的一道曙光,他选择顺应自然,接受自身的命运安排,逐渐走出生命的阴霾。

(二)握住幸福——感受生命的追悔与救赎之情

作者明白地坛的“用意”,开始思考应该“怎样活”的问题。这时候有一个人,用她一生的时间告诉了史铁生这个答案。作者以泣血的笔触追述着母亲的奉献与担忧:她在家中心神不定、坐卧难宁,焦急费力地在荒凉而庞大的园子中寻找、心酸焦灼,发现“我”之后又悄悄缓缓离去,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并思考,作者两次提及“母亲已经不在了”这种重复叙述可以在脑海中营造出一种寂寥而悲凉的意境,感受“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伤。在第四句中的“好好儿活”全文中也出现了三次,文章作者用一种顿悟母亲的苦难与伟大的方式来怀念和哀思,痛悔和告白,母亲说“好好儿活”表现出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是看到“我”自暴自弃的样子后,怕“我”丧失活下去的勇气,鼓励“我”重拾对生活的希望。对于史铁生来说,幸福是有限的。他渴求站起来,渴求不做透析,渴求能随时写作,但他得不到满足。但他感受到了最好的母子关系,在苦难面前,母亲与他之间心有灵犀的陪伴,让他不是一个孤独的思考者,这样来看,史铁生又是幸福的。他超越了幸福的局限性,接受生命以任何形式正面其价值的过程。通过朗读体会母子间最真实最质朴的情感,找到共鸣,明白是母亲让儿子感受爱、懂得爱、报答爱,指引儿子活好人生,在苦难逆境中坚强走属于自己的路。

(三)省识生命——理解生命的接受与超越之情

阅读《我与地坛》,解读作者在文章中透露出来的对生命的发现与坚持。他在“地坛”这个宿命与象征中明白了生命的起点与归宿。作者面对心中的“地坛”,开始勇敢地追寻生命本身存在的价值,而母亲对待苦难悲苦深沉而不外露,柔弱焦灼而坚忍在苦难面前的态度给作者上了生动的一课,使作者带着母亲的期望获得走出自我虚无泥潭的信念,坦然地面对生命中必然的不堪与痛楚,坚强地承受苦难,坚忍地生活下去。

在授课过程中,笔者采用互联的思维,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上鲜活的热点素材,聚焦感动中国、脱贫攻坚、先锋模范等热点话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启学生的情感互通的大门,更好地推人及己,推己及人。

四、结束语

这篇课文打动读者,是因为史铁生一生中经历了太多磨难,他从失去双腿到痛失母亲之间,经受了挫折的洗礼、命运的考验。地坛以遗世独立的悠然姿态,沉淀了作者于人生逆境时的浮躁,在作者最痛苦的时候,地坛和母亲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无声的、毫不张扬的爱。这节课的教学价值体现在母亲触及心灵的情感和对生命大爱的思考两个方面,让我们明白:因为情,我们并不孤独;因为情,我们不应放弃。

参考文献:

[1]许凤霞.《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J].文學教育(中),2021(03).

[2]李蕙.至简之情,生命之光——史铁生《我与地坛》文本解读[J].散文百家,2021(24).

[3]王东旭.《我与地坛》中的“地坛”意象之建构[J].美与时代(下旬刊),2020(02).

[4]陈政昌.我与《我与地坛》[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1(03).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语文教学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