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阅读培养学生读写迁移能力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2-05-15 05:33许杨悦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54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许杨悦

【摘要】智慧阅读是一种根据语文学科特性,多角度、个性化地分析文本与理解文本的阅读方式。以统编教材为例,在语文课上有“智慧”地学习语文,能够以课文中的“典型”举一反三地学习语文,达到读写迁移、落实情感、健全人格等目的,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有兴趣地学习语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智慧阅读;课堂教学;读写迁移

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读”是输入,“写”是输出,二者相辅相成,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铺路筑基的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是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语文教学的关键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迁移能力,而该能力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之一。语文教学中的读写迁移,主要表现为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概括、运用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达到独立阅读和写作的迁移,不断用原有知识解决新问题。读写迁移能力表现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上,重点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两个维度上发力,进而延伸至“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为此,如果学生能进行有效的阅读理解训练,培养与发展读写迁移能力,就能真正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那么,如何将读与写有机联动,搭建语言支点,促使学生在读与写中习得知识与技能?笔者认为,采用智慧阅读—一种根据语文学科特性,从多角度、个性化地分析文本与理解文本的阅读方式是有效路径之一。这里所说的智慧,体现的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立足统编教材,在课堂上融语文学习于阅读教学之中,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语文,并能以课文中的“典型”来举一反三地学习语文,达到读写迁移的目的,使语文教材的阅读发挥真正的作用,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有兴趣地学习语文。

下面,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为例,论述如何在智慧阅读的教学中多方面地培养学生多角度、个性化地理解文本,并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写迁移能力的方法。

一、从品读入手,有“智慧”地学习语文

文本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基于课文,引导学生构建文本与生活的对话,引导学生有质量地进行文本品读。由于统编教材的编排更适合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教师应把握每个单元的“特点”,让学生在字、词、句、篇等多方面展开品读。

1.抓住文字,把握语言的生动与准确

汉语言文字以其独特的形式承载着中国文学的思想内涵,每一个字用在不同的语句之中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这也奠定了文字运用对于语言生动性与准确性的重要地位。在语文教材的课文中,我们常见许多生动的描写,有些情景在作者的笔下仅用一个字便可描绘得十分传神。因此,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来品读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文字的美妙之处。

例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乡下人家》一课,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第二自然段时,询问学生这一段的哪一处写得好,有一位学生回答道:“第二段最后一句‘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這个‘探’字用得好。”可笔者再问为何用得好时,这位学生只能中规中矩地回答运用了拟人手法,无法用语言述说体会情景中的生动。这时,笔者引导学生换一种说法,让学生把它换成“鲜嫩的笋从土里长出来”,两相对比,启发学生思考:“‘长出来’与‘探出来’两种说法在表达上有何不同?‘探’字还能换成什么字?”在这样的反复品读中,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春雨过后,乡下农间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及作者对乡下农间的喜爱之情,并逐步学会将“探”字换为“钻”“冒”等字。于此,既能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生动性,还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另外,从“探”字教学中,也牢牢把握该单元的学习导语—把握关键字词,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梳理情节,学习写作的结构

一篇好的叙事性文学作品,少不了情节的构造。所谓情节,一般是用以表现主题或者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事件。情节之于写作, 是建构文章发展脉络的关键,人物的关系、人与环境的联系、各种关系间的矛盾冲突都需要情节的带动。统编教材在编排上将写作与课文的学习联合得十分紧密,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导语要求“了解作者是怎么把事情写清楚的”,这就要求学生要通过课文情节的学习,弄懂情节在叙事中是如何合理应用的,进而迁移至写作能力上。

比如,在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麻雀》《爬天都峰》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从情节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条理清晰地记叙一件事,从而更好地辅助该单元的习作教学。在实施这一单元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疏通文章后,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理解这两篇文章都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主次进行叙写的,并指导学生理解文章里为照应主题,哪些情节是详细写,哪些情节是略写。有了课文情节详略划分得当的教学铺垫,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就可以更顺利地在该单元的习作教学中指导学生条理清晰地记叙一件事,避免不按情节重要程度而事无巨细地记述。

3.善用朗诵,感悟文章的情感

朗诵是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的基础且关键能力,有效的朗诵既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表达课文中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语感,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如果教师能在朗诵上引导到位,必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情感,更好地品读课文。教师在朗诵指导上可以通过范读的形式,用合适的语音语调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用声音表达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语言的情绪,进而上下文结合理解人物的情感。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父亲、树林和鸟》一课为例,文章最后几段仅用寥寥几句就写出了三个层次:一是揭示小鸟为何轻易地被猎人打中的原因,二是作者为父亲不是猎人而高兴的情绪,三是猎人的冷漠贪婪与父亲爱鸟护鸟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单看课文的几句话,学生难以从字面上理解其中暗含的情感,这时就需要教师善用朗诵。“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父亲在这一句解释鸟被打中的原因,教师指导朗读时,应读出父亲那饱含悲凉的语气,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什么同样是了解鸟类习性的父亲却没有像猎人那样伤害鸟。在这基础上,教师在朗诵最后一句,也是全文的重点句“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时,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自己的父亲满怀自豪与庆幸的愉悦心情。从朗读入手,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与父亲的谈话中双方情感的变化,父亲爱鸟的心情,对猎人满腔的愤怒与无奈,以及作者对父亲深深的自豪感。

二、从课本入手,能“举一反三”地学习语文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教育专家在众多文学篇目中,挑选典型并分类编排的教学型书刊,因此教师需从课本入手,提炼“典型”,多方面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期达到从课本中学习语文、在课本外运用语文的教学目标。

1.基于仿写,增添语言生动性

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运用是文学作品中常用于增添文学色彩的方式,教师可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根据文中所涉及的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内容加以拓展教学。其中,仿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且对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一个人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摹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在学习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运用时,学生要想克服语言运用呆板的问题,就需要点燃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仿写就是助燃剂。通过仿写,学生的语言自然而然地丰富、生动起来,长期以往,学生从中摸索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的运用规律,从模仿逐渐过渡到自己创造。

例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主要以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自然之美。在学习文章时,教师可以挑选典型,指导学生仿写。在《秋晚的江上》一课中,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这一句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把火红的芦苇比成美丽的女人,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当时眼前落日的余晖映照在芦苇田里,形成火红的一片的场景。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拓展为让学生运用比喻或拟人手法写一句关于描绘自然之美的句子。如笔者讲授后,学生们仿写出“柳树柔软的腰肢,飘逸的长发,在春风中尽显妩媚”“小水塘里的小月亮散发着柔柔的光亮,像是躺在妈妈怀里时甜甜的笑容”等语句,笔者再加以引导学生学习擅用修辞可增添文字的生动。

2.基于想象,学会创作新篇章

习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象力的培养则有助于学生在习作上的学习。在课文中,有许多令学生喜爱的情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课文来拓展习作练笔,让学生学会基于想象创作新篇章。

例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生动有趣的神话故事让学生十分沉迷,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在课文教学中拓展小作文的练笔。在《普罗米修斯》这一课中,主人公普罗米修斯被宙斯高锁悬崖之上,日夜饱受折磨,教师可在这一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开拓想象:“普罗米修在炎热的夏天会受到怎样的折磨?冬天呢?”再配以相应的灼日与暴雪的图片,丰富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如何将烈日下或在暴风雨中的情景氛围刻画得更细致,普罗米修斯会有怎样难捱的神情、会说什么。在《女娲补天》这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开拓想象:“如果你是女娲的助手,你该怎么帮助她拯救人间?”对于感兴趣的小作文,学生会激发出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教师迎合学生兴趣,便也就能更好地完成该单元的习作教学。

3.基于生活,落实情感于文字

文学来自于生活,语文学习也是如此。在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学习中,因为故事来自于生活,作者在切身经历后才能写下既好玩有趣又饱含道理的《牛和鹅》,才能把神气傲慢的鹅描绘十分生动;因为亲眼见识过,《陀螺》的作者才能细致地记述下大陀螺是如何威风凛凛战胜其他陀螺的场景。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紧扣生活的“细节”,在写作文时,不仅要有丰富的想象,还需要实际生活的铺垫。紧扣“细节”,把握描写对象发出的动作、语言、神态来侧面烘托出描写对象的形象与心情。

教师可以创新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充满趣味性、有活力的课堂中习得知识。例如,可以策划一场游戏,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游戏开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多观察其他同学的神态与动作;在游戏中,教师可以随时暂停游戏,让学生来说一说在这游戏中发现了哪位同学有什么样的神态与动作,从中可以发现出他是怎样的心情。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快速理解教师所讲的“从侧面表现心情”到底为何意,让学生对人物的刻画学习更加印象深刻。

三、从思想入手,在语文学习中提升精神世界

任何学科都是思想教育课的辅助学科,课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而语文课更是能在课文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师应牢牢把握这一教育主阵地,把课内、课外中有助于提升和丰富学生文化内涵和精神世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引领学生的前进方向。

1.寓文字于想象,提升审美

文字的阐述只是表面,真正让意境丰富形象的是以文字为突破口,因文而象。诗词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诗句,我们在品读的教学中,不仅要解释诗句含义,也要让学生拓展想象,从诗词中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语言的魅力。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的《暮江吟》,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发挥想象,执起画笔将诗中所描绘的“傍晚残阳下,江面呈现一半悠绿一半灿红”的场景画出来,然后进行班级内的诗配画比赛,让学生寓文字于想象,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能给多方面结合发展。

2.以文學做积累,丰富语言

课文的学习,不但是让学生通过“典型”学语文,更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过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把教师所讲的典型句子或是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更高阶的方式是,在长时间积累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对自己摘抄句子按描写对象分类,将来在进行关于人、事、物等方面的习作练习时,再次品读、借鉴与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班级读书分享会,让学生把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与同学们分享,既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

3.故事里学做人,健全人格

语文学科相比于其他学科,其独特性在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二者的统一。体现在课文上,学生在阅读和深入学习文本故事时,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表现等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素质方面的影响。一个好的故事可以向学生输出正向的、积极的精神与文化,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这一特点,利用课文强化德育,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进而反哺学生的读写迁移能力。

例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要讲述家国情怀,培育学生的爱国思想。教师在教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与《梅兰芳蓄须》两篇课文时,可以穿插讲述革命先烈为中华事业英勇献身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在抵御外敌时期,中国人是如何奋起读书、不畏困难终将外敌驱赶的,又是如何艰苦奋斗,发展国力,才有我们如今国泰民安的日子的。教师将课外故事融入课文的讲解,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信,让学生明白:中国之所以能强大,依靠的不仅仅是国家的实力,更是我们千万民众生生不息的奋斗力量。在这基础上,学生理解同类型的文章或进行相关主题的写作时更容易做到信手拈来。

综上所述,让学生学会有“智慧”地阅读,即有方法、多途径、个性化地分析文本,让学生在阅读训练中,有兴趣地钻研语文、品读语文,让阅读课堂充满乐趣。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围绕课本习得经验,以课本为典型学习融会贯通,并拓展迁移,达到学会语文而运用语文的目的,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周晓玲.“吸收”与“倾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9):77.

[2]王蕙.迁移发散,搭建读写之间的桥梁[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9(3):43.

[3]苏健园.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中),2012(12):147.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