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历史教学中跨学科教学策略

2022-05-17 07:46薛向阳
文教资料 2022年2期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语文知识中学历史教学

薛向阳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中学历史课程提出了从注重“专业知识”转向“通识知识”的理念,由“专一人才”培养转向“综合人才”塑造。常言道“文史一家”,语文知识在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历史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与推行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历史教师除了具有历史专业知识外,还要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做到文史兼通。提升教师队伍的语文素养,拓宽中学历史的教学实践途径,才能更好地为历史教学服务,充分发挥语文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语文知识 中学历史教学 跨学科教学

面对21世纪社会的飞速变革,各国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专业人才”转向“综合人才”。在传统的分科教学模式之下,各学科分科教学,相互分离,难以提升学生知识综合能力水平。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综合化成为教育改革的新趋势,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以历史学科为根本,有逻辑地整合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挖掘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跨学科教学通过加强各学科的内在联系,突破传统分科课程分科过细的障碍,有利于形成综合性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从更宽广的视角理解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所谓“华夏五千年,文史不分家”。自古以来,文學与史学就紧密交织在一起。古代的诸多文学典籍既有文学的细腻抒情,也有历史的真实叙述,承载着诸多的历史痕迹。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多典籍之中,如《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等作品既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又是研究中国古代史极为珍贵的史料。其中太史公的《史记》就被鲁迅赞誉为“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史结合的典范之作。文史分家独立发展最早可追溯到民国时期,当时引入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文史开始独立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文学与史学开始真正分家,内部分科愈来愈精确,出现“隔行如隔山”的局面。无论是史学还是文学,都难以真正独立发展,需要互相借鉴学习。可以说历史教学研究借鉴文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教学导入环节的应用

教学导入是教师讲授新的学习内容或者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前提,虽然导入环节在整节课的时间占比不大,却是一节课开展的重要环节。没有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往往会使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致,致使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率降低。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设置问题和结合生活实际等诸多方式进行导入,从而能够有效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致,使学生以较高的学习动机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传统历史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强调以历史知识为本,注重系统的刻板传授,未能重视学生兴趣,没有关注到学生个体的综合发展。历史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学科独立性,忽视与其他学科内容沟通与联系。传统历史教材编写以经典知识为主要内容,忽视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历史教材在构建历史进程时,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的真相,理论性较强,语言往往枯燥乏味,致使学生感到兴味索然,分散课堂注意力。在历史课堂中引入文学作品,可以有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譬如在教授中外历史纲要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中,在新课导入环节引入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教学设计如下。

教师提问:同学们都读过《三国演义》没有?(预设学生回答:读过。)罗贯中在书中第一句话也是这本书最为提纲挈领的一句话是什么,哪位同学还记得?(预设学生回答: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本导入设计意图就是通过学生熟悉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认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就是从“合”走向“分”,最后从“分”走向“合”的过程,从宏观上把握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通过学生所熟知的文学作品,从而有效快速构建历史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教师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

中学语文教材选取的诸多文学读本往往蕴含丰富的历史知识,如诗词歌赋、小说话本,等等。在学习古代史时,学生通常会对遥远的古代历史产生陌生感,加之教材编写往往注重提纲挈领,忽视细节的描述,成了学生理解历史的障碍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可引用一定的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构建历史情景,推动学生对历史文本的准确解读,把握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尤其在分析文言史料中,运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历史地名、战役和文学典故等,将行之有效地促进学生解读历史文本,构建自己对于历史的理解。

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文学作品,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沟通师生感情,构建生活情景,促进学生对于历史进程的理解,使学生保持注意和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但在选取文学作品作为导入材料时要能够针对本课学习重点,切忌脱离教学目标;要具备启发性,能引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致;要新颖贴近生活实际,不可平淡生硬;要简短地引入正题,不可冗长拖沓。

二、课堂讲授环节的应用

一节课时间占比最大,知识量最多也是课堂教学核心环节的便是课堂讲授,如何能够高效讲授,使学生易于吸收便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关注点。语文和历史同属于人文学科,语文学科注重通过学习语言规律,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历史学科注重学生在探究人类历史过程和规律中,培养学生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历史是一切人文学科研究的基础,而语文知识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文史结合是中国古代学术的特点,诸多历史著作往往既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又具有文学的艺术性,诸如司马迁、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等,皆是集史学与文学于一身的巨匠。无论对于史学研究或是历史教学来说,切不可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效用,要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作用,促进历史的规范教学。

语文学科知识涵盖了语言知识和表达、文学常识、阅读教学等知识内容。现代汉语知识包括语音、汉字、词语、标点符号和修辞手法等。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需要讲普通话,读准字音字词,特别是生僻字或特定读音和特定含义的词语,解决学生阅读历史教材的障碍,诸如阿房宫、单于、可汗、吐蕃、大月氏、临洮等专有名称。历史教师需掌握一定的标点符号和修辞手法,在批改学生作业中,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

历史学科具有广博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诸多方面。在讲授《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学习目标为“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和意义”[2]。新教材因为篇幅限制对于本知识点的讲述只能粗略介绍,理论性较强,教材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学科知识,脱离了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使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师需要补充相关材料,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架设学习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性地学习。如讲述孔子思想主张时,引入《论语》,理解孔子的“仁爱”思想观念、教育主张、伦理道德等;学习老庄的思想时,可以引入《逍遥游》等作品,理解道家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的思想。

诸多古代经典的文学著作通常以历史为内容、以文学为形式,基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一部经典的历史著作都是依靠文学表达方式记录下来的。阅读、理解、赏析和表达能力成为语文和历史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的交叉地带。因此,要将语文教学方法迁移到历史课之中,借鉴语文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历史语言表达能力。在分析材料题时,教师可适当运用语文的阅读方法,结合题干要求,找出材料的中心句和关键词,围绕关键要点来分析材料,帮助学生准确审题和答题。合理运用阅读技巧,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理解能力。

语文借助于文本材料,在听、说、读和写的过程中完成教学。无论是历史教材、历史读物还是考试试题都需要阅读、辨析文字材料的能力。特別是在古代史和近代史的教学和考试中,会出现大量文言文材料,这就需要借助语文学科中阅读文言文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文言文史料,运用语法知识来断句,找出中心论点,划分层次段落,归纳史料大意,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阐述历史的关键能力。譬如在讲授范仲淹改革时,引入语文教材中的名篇《岳阳楼记》,对于讲解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时代境况,展现范仲淹的爱国爱民的情怀具有独特的作用。出示材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教师需要知道“高”和“远”分别作“庙堂”和“江湖”的定语,为强调“高”“远”而后置,才能准确给学生翻译清楚本句表达的意义。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朗读似乎只是语文学科独有的教学方式。但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历史课堂中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对于理论性较强、生涩难懂的材料或者重要知识点,大声朗读材料不失为一种有效策略。“朗读是朗读者努力表现书面语言中的生命意识的精神活动。”[3]朗读是眼、口、耳和脑多感官协同作用的行为,可以抓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内容。对于富含情感态度的历史观点,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语气、语调、重音和节奏的变化来朗读材料,树立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试题讲评环节的应用

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主要是针对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的评价,是有效衡量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重要方式。[4]文言文史料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来源,也是历史课堂教学和终结性评价的重要材料。教师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才能引导学生去句读文言文史料,从而读懂材料,扫清阅读障碍,理解文意,并依据题干要求准确作答,具有重要教学价值。

在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中,出现以小论文回答的形式后,小论文题型逐渐独立于材料分析题,成为近十年高考历史必考题型之一。近年来,高考全国卷中第42题通常根据材料,以题目自拟的方式来考察学生的论证表达能力。例如2020年高考全国一卷中第42题“题干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反映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5]。试题角度新颖,突出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的考查。

该题型着重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历史思维的广度、深度和逻辑性,淡化死记硬背,形式灵活多样,着眼于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考试反映出学生普遍文字功底较差,表达能力欠缺;中心论点不明确;论证结构混乱、脉络不清;书写不规范;条理不清,语句不通,史论脱节,逻辑性差等诸多问题。基于此,我们可以运用语文学科中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基本方法来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多种论证方法,通过运用具体史实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运用合理论证方法,使论证清晰有力,使历史小论文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严密、表达严谨、逻辑性强。无论是对于考试试题讲解还是平日的历史写作来说,借助于语文方法都能促进历史表达能力的提升。

文学作品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有诸多益处,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成为典型的历史教学材料。因此,在将文学知识运用到历史教学中的时候,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尊重历史史实来进行历史教学,历史规律是主线,通过史料分析,以文学创设教学情境,发挥文学材料的辅助作用,切不可喧宾夺主,将历史课上成文学赏析课。选择能够有效辅助历史教学的文学作品,注意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选择恰当的策略来有效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及任务,推进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文学强调“知人论世”,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文学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通过“人”来探究其生活的时代背景,辨析材料的真实性,用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史论实证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推动历史跨学科教学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提升历史教师的文学素养是有效推进历史融合文学教学的关键。跨学科教学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历史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或者自然学科的交叉渗透,可以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创设教学情境,拓展思维空间。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和广博性特点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才能胜任。教师应该加强学习,弥补不足,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成为兼收并蓄、博学多识的综合性教师。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能帮助学生疏通文章大意、理解材料内涵,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文本、辨析材料、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语文知识在历史教学中的工具性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能力。

参考文献:

[1] [4] 于友西.赵亚夫.中学历史教学法[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46,22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3.

[3] 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33.

[5] 杜志建.金考卷特快专递·高考试题汇编[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21:6.

猜你喜欢
跨学科教学语文知识中学历史教学
小学语文跨学科整合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
浅议高校跨学科教学
跨学科教学视阈下的教师角色意识
浅论语文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基于职业导向性高职护理解剖学跨学科教学初探
影响名师成长的威胁性刺激及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环境史与中学历史教学
利用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能力
聚焦语文知识 提升语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