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有效路径

2022-05-18 21:53王光佑
中国教师 2022年5期
关键词:有效路径群文阅读

王光佑

【摘 要】要提高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教学效益,第一,必须弄清楚“为什么‘群”的问题,要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引领,以落实“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第二,要弄清楚“如何‘群”,确保群文议题设置的科学性。科学组“群”,最大限度调动师生集体构建的积极性。第三,要廓清迷雾,回归常识。要明确“对比”与“整合”的目的,要在基本“读懂”的基础之上自然归纳整理,要牢固树立生本意识、文本意识和“痛点”意识,在学生的困惑处下功夫,善于抓住课堂上的问题资源,灵活追问,合理生成。第四,读写结合,融会贯通,切忌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 群文阅读 有效路径

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形态,群文阅读在拓展阅读视野、完善阅读架构、优化思维方式和提升阅读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和毋庸置疑的意义。对于“群文阅读”,不可因其陌生而不敢接近,不可只盯着群文实践中存在的种种不足而一叶障目、全盘否定,更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对各路走红专家的观点兼收并蓄、顶礼膜拜,认为一旦群文则可包治百病、无所不能。而应以开放的心态,探索群文阅读的路径。如何才能提高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有效性呢?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回归原点,锁定“双核”;聚焦素养,能力导向

有些教师狭隘地认为,只要涉及“议题支架”和“组文驱动”,就是地道的“群文范儿”,只要“群文”就能包打天下,至于“为什么‘群”“‘群什么”和“如何有效地‘群”等基本问题似乎并不怎么关注。要准确回答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为什么“群”,必须锁定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及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这几个纲领性文件。要将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核心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放到首位;要切实提高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灵活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扎实其学科知识,拓宽其学科视野,涵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让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简言之,高中语文必须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引领,以“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回归原点,牢牢锁定“双核”,提升关键能力,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才有可能拨云见日。

二、议题兼容,问题驱动;科学组“群”,灵活推进

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到底应该怎样“群”才有效呢?我想,首先得确保群文议题设置的科学性。所谓群文议题,本质上就是一个供师生共同探究的话题。在确定群文议题时,并不是随便找个话题,随便找几篇文章拼凑在一起。群文议题的科学性,主要是指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所选议题应当具有兼容性和驱动性。所谓兼容性,是指所选议题除了要与高中生的学习生活、知识储备和探究兴趣相契合之外,还应具备比较广阔的视野,为师生探究预留下广阔的空间,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的兴趣。倘若教师设置的议题过于狭窄,缺乏必要的包容性,则无法涵盖各个层面的差异性文本。一旦所选文本过于同质化,则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探究空间,师生的合作探究就有可能自始至终都在一个低水平的层面打转,致使群文课堂缺乏应有的思想深度。所谓驱动性,是指教师紧紧围绕所选议题,能设置一个主问题和两三个副问题,使之成为持续推动师生比同较异、合作探究的强力引擎。“驱动”者,顾名思义就是“驱使”与“动力”,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用问题来牵引和推动,使师生在群文课堂上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地进行探究、归纳、梳理和整合。只有设置出具有兼容性和驱动性的群文议题,才能给师生留下广阔的探究空间;有了思辨的空间,师生的探究活动才有可能在议题所辖之核心问题的驱动下层层深入地推进,而不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我们可以结合学校当地独特的地域特色、生活习俗、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以及“上元节”“寒食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 “腊八节”“春节”和二十四节气等,设置系列的本土文化和传统节日群诗词议题,深入挖掘诗词中丰富的育人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可以以不同的诗歌题材为依据,从“闺怨”“送别”“羁旅”“田园”“边塞”“思乡怀人”“咏史怀古”“托物言志”“政治讽喻”等视角选文组“群”,在比同较异中培养学生的审辨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可以从作者、主题、意象、意境、情感表达、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等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在阅读鉴赏和比同较异中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我们既可以选取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也可以选取同一时期不同作者的同类异质作品进行组“群”。如杜甫,可以将其“年少优游”“困守长安”“战乱流离”“短期任职”“蜀中漂泊”和“舟中长逝”等不同人生阶段的诗歌进行组“群”,也可以将杜甫与同时代诗人(如李白、高适等)相同题材或主题的异质诗歌进行组“群”……只有所选文本紧紧围绕中心议题,且其间又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师生在比同较异的探究过程中才有可能相互激发,顺利推进。如此组“群”能最大限度调动师生集体构建的积极性,或由果推因,或由表及里,或从现象到本质,最终达成有思维价值和成长意义的集体共识,使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在趣味盎然的文本体悟和审美思辨中得到有力的锻造和滋养。

三、廓清迷雾,回归常识;“文本”“生本”,本本相生

第一,要明确“对比”与“整合”的目的,不能盲人摸象,更不能盲目拔高,强“文”所难。在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主动向高考诗歌探究性命题和比较阅读靠拢,将群诗群词教学与高考古诗词鉴赏有机整合,体现“教与考”的和谐统一。所谓“整合”,就是“整理”与“统合”,即通过有价值的比同较异和因果分析,归纳整理出一种大家都认可的合理认识或看法。整合的结果,既可以是规律性的认识,也可以是基于几个文本的基本共识,切忌盲目拔高。第二,要重视“读”,课堂上应该有多种形式的“读”。要在基本“读懂”的基础之上自然归纳整理,而不是事先贴出一个标签,让学生按图索骥,到文本中寻找浮泛的证据。其实,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不管是单篇阅读、对比阅读、主题阅读,还是群文阅读、大单元阅读,归根结底,其落脚点都在“读”上,倘若群文课堂上忽视了实实在在的“读”,学习则有可能流于蜻蜓点水,停留于文本表面,学生没有“走进去”,又谈何“跳出来”?没有“读懂”这个基本前提,其他任何精彩的演绎都将沦为毫无价值的滑稽戏。第三,要牢固树立“文本”和“生本”意识。要立足学情,以学定教,切忌盲目拔高。无论是板着面孔说教,还是贴标签,都与以“浸润”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语文阅读格格不入。第四,还要重视文本挖掘,切忌架空分析。高中古诗词群文教学,虽说不能像单篇诗词教学那样字斟句酌,但也不能浮光掠影。虽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但我们也要“饮”出浓郁的诗词芳香。教师要牢固树立“痛点”意识,随时“踩”学生的“痛点”,促进高中古诗词群文课堂不断提档升级,而不是照本宣科、“目中无人”,按部就班地演绎课前预设。

四、以讀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融会贯通

在高中古诗词群文教学中,不少教师都喜欢在课堂的结尾环节安排学生写点儿什么,以此凸显执教者的新课程理念。这本无可厚非,但若一味弱化“读”的环节,而使“写”的环节费时过多,则有喧宾夺主之嫌,不仅起不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反而会陷入架空分析或凭空捏造的泥潭,“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除了时间的合理把控之外,“写”的内容还应当与本节课的“读”密切结合,以此来检验学生“读”的效果和收获,不能舍本逐末,随意拔高,让学生写一些与组文内容不甚相干的东西。此外,“写”的形式也可以灵活多变:可与必修教材的表达交流和高考的语言运用模块有机衔接;安排学生写对联、微博、读后感、推荐语、颁奖词或进行语句的情境补写;甚至还可以安排学生课外创作相关的绝句、律诗或小令等。让学生得法于课内,迁移于课外。对学生“读写”中确有特色的精彩语句或片段,可让学生在全班分享;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习作,可在稍作修改之后,向省市专业报刊推荐,以点带面,激发广大学生的创作欲望,最大限度提升高中古诗词群文教学的文化传承功能。

总而言之,“群文阅读”是为了突破传统的语文教育长期沉溺于单篇教学细嚼慢咽的局限,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并不是随便找几篇诗词拼凑在一起,比较整合也不是随便贴几个标签、借用几个新概念、抄袭几个课堂环节那么简单。我们必须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在弄清楚“为什么‘群”“‘群什么”和“如何有效地‘群”等基本问题之后,再立足学情,选择契合学生探究兴趣和认知水平的议题,选择包含足够探究空间的差异性文本进行科学组“群”,设置能够强力驱动探究活动的问题“支架”,带领学生在大致读懂的基础上比同较异、由果推因,最后自然归纳整理出合情合理的集体共识,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作者系四川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
有效路径群文阅读
历史深度学习的六个着力点
试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有效路径
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分析
群文阅读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其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