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语文微写作训练策略研究

2022-05-30 05:31张颖珊
师道·教研 2022年7期
关键词:立德德育课文

张颖珊

一、“立德树人”对初中语文微写作的意义

“立德树人”是指树立德业、培养人才,即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且二者本就互相融合,有机统一。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教师要积极发挥语文学科在实施立德树人教育上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中自觉促进文道结合。

“统编本”语文教材的课文在选篇上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适当兼顾时代性4个标准,选文大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上有着积极意义。

微写作因其篇幅短小,学生易于接受,不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和逆反心理,便于教师开展写作训练。教师基于课文主题,相应地布置微写作任务,能有效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为教学提供参考。学生在微写作任务的驱动下,深掘教材价值,对课文内容进行延展和再创造,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与此同时,微写作还有助于彰显学生的写作个性。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因个人气质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阅读中会产生个性化的情感反应,即使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感悟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文本阅读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及时写下阅读感悟,以选文为写作灵感的触发点,在文本情感因素的熏陶感染下自由创作,培养文本感悟能力,彰显写作个性。

二、立德树人渗透进语文微写作训练中的策略

(一)提炼课文主题,开展主题写作

主题写作训练对学生的素材积累具有针对性,结合课内所学明确写作主题,也能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文章中心。如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中《北冥有鱼》一文,节选自《庄子》的《逍遥游》。在课文学习中,学生大多停留在对“鲲鹏”的形象分析上,并不能理解“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因而,在文本释义之后,教师可尝试发动学生围绕“逍遥”展开主题写作,畅谈自己对“逍遥”的理解。结合学生的习作可发现,大部分学生会将“逍遥”与“自由”对应起来,展望无拘无束、潇洒自在的生活。但也有个别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在写作中根据时代背景,谈及自由与规则的辩证关系,在辩证分析中得出“绝对的自由在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一观点。于是教师便可在下一次课中,让学生分享习作,以此为话题展开自由辩论,最终找到与庄子思想的契合点,攻克教学重难点。

作文的写作主题可以以单元主题为参考,也可以从课文中提炼,不同作文主题的写作训练能够引发学生对不同问题的关注,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初中写作主题主要有六个:人生哲理,理想与信念,人间真情,真诚、尊重与宽容,友爱与互助,快乐、幸福与美好。而这些基本是课文所涉及到的主题,学生在文本解读中都能有所提炼,并且结合自身实际完成记叙文写作。然而,多数学生虽然能夠完整叙事,但文章感染力不强,缺少画龙点睛之笔。因而,在习作评讲与分享环节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用情绪渲染让平实朴质的语言焕发力量,抒发细腻真挚的情感,或者是结合时代要求对学生进行进一步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新时代下的我们应该如何?”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复盘,由与立意相关的社会问题生发思考,选取更为深刻的立意点,增加抒情句或议论句,在原作的基础上修改润色,实现文章升格。

(二)抓住热点契机,开展时事写作

立足于“立德树人”理念,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将时事材料引入语文写作教学,在时事材料中积累写作素材、提炼明确观点,进而提高文章立意水平。而在育人方面,学生通过新闻媒介关心社会、了解时事,在与他人交谈热议中发展理性思维,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进而对教材内容、观点等进行拓展创新,在实践中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教师在作文教学上可紧扣时代主题,将爱国教育有机融入写作训练。如选择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诗词,要求学生对九年级下册第1课《沁园春·雪》进行散文化,让学生在北国风光中感受万丈豪情,向中国共产党和英勇军队致敬。即使身处经济凋敝、民生困难的苍茫大地,深陷国民党百万军队的围堵和日军侵华的危局中,毛主席依然怀有气吞山河、收拾天下的气魄,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则上下求索,矢志不渝地探寻真理。学生在诗词的散文化扩写中深刻领悟初心使命的本质内涵、厚植家国情怀,明确我辈青年的时代担当,自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先辈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再如2020年东京奥运会赛场上,中国健儿力争佳绩、超越自我的同时,用行动诠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全面展现新一代中国青年形象,为国争光。由此素材确定“青春”“榜样”主题,开展写作训练,让学生在写作中迸发少年意气,以榜样为标杆,唱响青春主旋律。

(三)活动激励兴趣,文字献礼节庆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课堂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同时,给学生创设受熏陶感染的环境和气氛。在节日将近之时,可结合课文给学生介绍节日起源,以节日文化为背景,引导学生主动走进思想教育的氛围中。如七年级上册第10课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一文,莎莉文老师以其高超的教育艺术帮助凯勒再塑生命。师者仁心,莎莉文老师用爱激励凯勒;正因为有她,凯勒才能勇敢地接受生命的挑战,才得以赢得生命中的光明。教师可借课文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并在教师节来临之际鼓励学生用文字礼赞恩师。那么在微写作训练前,教师先对教师节进行专题介绍,让学生了解教师的不易,之后再组织学生书写“三行情诗”,感谢恩师的无私奉献。三行情诗作为一门独特的文学体裁,虽仅有寥寥几行字,却能发人深思,给人以无限的温暖和感动。再如八年级上册第7课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和第14课朱自清的《背影》和两篇文章,则可以在母亲节、父亲节时组织学生为父亲、母亲写一封感谢信或家书。部分孩子不愿表达,面对父母亲人时无话可说。以家书形式要求学生用文字答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抑或是用书信化解昔日亲子矛盾,都能起到让亲情升温的良好效果。

如果说德育能春风化雨,那么意蕴深刻的活动便能润物无声。学生在活动中领悟节庆文化,充分理解节庆意义,以笔墨寄情、用文字献礼,不仅学会了感恩,让节日过得更有意义,同时也有效训练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促使学生运用文字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让文字温暖灵魂。

(四)写作服务生活,丰盈写作意义

应用文是实用类文体,其最大的特点是务实、致用。初中生学习应用文的意义在于打通语文和生活的隔阂,真正实现语文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实用文体在生活中涵盖较广,初中主要训练学生的书信体和演讲稿写作,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写作任务二是撰写演讲稿。演讲稿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要与听众对象实现良好沟通,与演讲的特定情境相适应,写出现场感。演讲稿的结尾部分多展望号召,演讲者在结束之前针对演讲的话题,用鼓动性的言辞号召人们共同行动起来,抑或是传达某种理念,将演讲推向高潮。

微写作中,训练学生学会写感谢信、倡议书、演讲稿,鼓励其担当在先、奉献在前。学生作为新时期少年,无论是拟写倡议书,积极向社会各界发出文明倡议,还是听取倡议进而投身实践,都是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义举。他们敢于作为,奋勇当先,将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实际行动为文明社会助力,赋予写作以积极的社会意义。

学生的一篇习作,就是一片情感天地。他们在文本品鉴中感悟生活的真善美,汲取精神力量,并在此基础上用文字抒写真情,传递正能量。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文道统一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和新时期德育,积极有效地将学科教学与德育相融合,尝试开展微写作训练,以读写结合的方式,在主题写作、时事写作、应用文写作中让“立德树人”教育落地生根,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德育渗透,育人育心,锤炼学生的品德修为,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李少杰

猜你喜欢
立德德育课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